钱江“心”声:浙江省心血管内科发展历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心血管学播种者的浙江足迹

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心脏的重要性以及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已被医学界普遍认识,但是直至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心血管疾病都被列为内科的范畴,既没有独立建科,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在这过程中,一代代心血管病学科的开拓者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在中国的心血管病学发展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足迹,其中不乏浙江省的医学前辈。

一代宗师董承琅

董承琅,1899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内科专家,中国心血管病内科学奠基人。

1918年董承琅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24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任助理住院医师、住院医师和助教。1928年,北京协和医院购进2台美国生产的弦线式心电图机,为了深入学习心电学知识,对心血管疾病颇有研究的董承琅于1930年再赴美国密执根大学进修,专修心脏病学专业,师从著名的心电学专家Frank Wilson教授。

1931年董承琅学成回到协和医院任内科副教授兼心脏科主任,建立了心脏病专科门诊和心脏临床生理实验室。从1931年起,董老与戚寿南、卞万年、马万森等医师一起,应用该院原有的两台老式弦线型心电图机为众多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积累了大量心电图和心音图的诊断资料。董老这些工作标志着心血管病内科学在我国的萌芽,开启了我国心电图学时代。

在临床诊治大量患者之余,董老积极进行科研工作。1931年在美国心脏杂志发表“黏液性水肿的心脏”一文,在国际上最早提出黏液性水肿可引起心脏明显增大,心电图示心肌损害的表现,恰当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1934年在美国心脏杂志发表“长期体力活动者的心脏”一文,率先提出长期体力劳动可致生理性心脏肥大,纠正当时普遍认为心脏增大即是心脏病的看法,被美国教科书所引用。1937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贫血性心脏病”一文,明确提出严重贫血可引起心脏扩张,心前区舒张期杂音以及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纠正贫血后,这些症状体征可完全消除,这一观点被美国心脏病学权威保罗怀特(P.D.White)教授所认同。此外,对洋地黄中毒可引起短暂心房颤动;梅毒性主动脉炎患者静脉注射新胂凡纳明时出现的心电图改变;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心电图电收缩时限的改变;心肌炎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的激素治疗;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关系;卧位性心绞痛的临床心电图特点;上海地区各种心脏病比例以及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变迁等方面都发表过有创见性的论文。

由于董承琅教授在学术上的贡献,他在1949年被推选为第24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医学会)理事长(会长)。1958年他被美国心脏协会吸纳为第1个中国籍会员,成为最早跻身于国际的中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之一。

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董承琅教授非常注意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的培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受时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内科主任林兆耆教授的邀请,担任该校内科名誉教授期间,从不间断地向医学生讲授心血管内科课程,历时5年。他言传身教培养出陆伟壮、金兰、吴光辉、崔广根、陈万春、黄伟民、工恒润、沈路一、吕俊陞等多位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其中吕俊陞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的奠基人,是浙江省第一位心血管内科博士生导师。

1958年起,董承琅教授受原卫生部委托,主办全国心脏病进修班,各地高级医师来上海进修深造。他亲自编写讲义,传授心脏病诊治的最新知识,先后举办了三期,参加医师百余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各省、市医学院和医院的骨干。董老从1931至1981年的50年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血管内科专业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心电学先驱陶清

陶清,1912年12月出生在浙江绍兴市,中国心脏病学和中国心电学的先贤大师。1929年,陶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于1936年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品学兼优,毕业后的陶清留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任教。1947年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留学深造,专修心脏病学及心电图学。在美国学业修满后,1948年回国,继续在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任职,先后晋升为讲师和副教授。当时陶清在上海的多家医院任职或兼职,包括上海宏仁医院、同仁医院、仁济医院,最后在上海瑞金医院任内科主任。

陶清在心电图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是国内率先将心电图检查用于临床的先驱者。他在美国留学时专门研修心电图学,期满回国时,又从国外带回一台便携式热笔直描式心电图机,并用于临床。当时上海的心电图机十分缺少,该心电图机放在瑞金医院,而他又兼任几家医院的心血管门诊与病房查房工作,他则定期将心电图机带到各家医院为病人做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电图,然后带回来再进行诊断,并在第二天请一位工作人员将心电图报告发给该医院。

那时心脏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少,主要靠心电图及X线检查。因此,心电图与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关系密切。从那时起,陶清一直是心电图领域的权威,他手把手地教出了不少学生,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著名心电学大师的赵昜,而两位大师间的私人情谊一直贯穿终生。

除心电图外,陶清在心电向量图方面也有卓越贡献,他是国内最早从事心电向量图的研究者之一。1962年,瑞金医院购进了心电向量图机,很快陶清就把其用于临床,并总结和发表了“应用心电向量图的概况”等多篇学术论文,为该项检查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与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陶清从事医教研各项工作长达40余年,又是在上海最大的瑞金医院主持心内科工作,他在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等方面造诣很高,也做了大量前沿性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1956年,他与心外科医师密切合作,完成了二尖瓣狭窄的分离术,这在当时尚属国内领先。20世纪70年代末,他与外科医师再次合作,完成了我国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并为围术期心功能和心脏排斥反应的监测做出了成绩与贡献。在冠心病方面,他主持了“冠心病与血小板、前列腺素关系”的专题研究,并发表了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

当时中国心血管病学界曾流传“一董二陶”之名,指的是董承琅、陶寿淇和陶清,足能看出陶清在中国心脏病学领域享有极高声望。

浙江省心血管病学的萌芽

在西医东渐的近代,拥有五个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宁波的浙江,自然也是最早受到西方医学洗礼的省份之一。从1843年宁波开办首家西医诊所开始,在之后的近百年时间,西医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杭州的广济医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广济医院在进行西医医疗实践的同时,还于1881年成立广济医校,并翻译《医方汇编》和《产科心法》等教学用课本,还设置生理、化学、病理等实验室。1914年,广济医科同学会创办了《广济医报》(1923年改为《广济医刊》,旨在推动西医卫生知识普及发展。

1926年11月,广济医校毕业生陈闻达在《广济医刊》上发表论述《临症上心脏官能检查之必要性》。文章阐述了心脏在人体器官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临床上心脏检查的重要性:“心脏为全身血液循环的总枢。于心脏官能起改变时,全身任何器官多少必受其影响。临诊上,吾人对于就诊者,欲明了心脏之官能,是否能胜任其繁重之功作,固非仅恃听诊切脉二者所能毕事也……听诊器之施用,止能明了四个瓣膜之状况,而心脏官能之所在,不止限于四个瓣膜”。

陈闻达还认识到,由于心脏官能改变引起的症状很多,很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必须施以全部心脏相关官能之检查:“心脏官能起改变时,其所显种种之自觉症状亦甚多,其轻微者,每亦误认为胃肠病、风湿病、精神病、贫血等。所以必须施以全部官能之检查也。”文中还分述了心脏检查的种类:一,心脏筋肉能力之检查;二,血液检查;三,静脉压之检查。并详细介绍每种检查之方法。

陈闻达于1913年入读广济医校,毕业后赴北京协和医院实习。从这篇文章来看,当时浙江的西医教学以及医学界对心血管病学科知识已有相当的积累。

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际上心血管病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风气所及,浙江省也出现了一批对这一新兴学科情有独钟的医者。如楼福庆教授于1940年开始从事心血管病学的医疗实践与研究工作。赵昜教授在我国心电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献身热爱的心电学事业。

在建国初期,陈过、楼福庆、赵昜、金干、吕俊陞、金宏义、黄元伟、楼彦衡等对心血管疾病情有独钟的先驱,成为了浙江省第一批心血管病专家,他们所做的工作奠定了浙江省心血管病学科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