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丁甘仁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丁甘仁年表

丁甘仁是我国近代中医教育事业的伟大先驱,著名中医学家。他生活在清末民初,不仅热心于公众慈善事业,而且积极参与中医界的社会活动,为了发扬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以他为主要缔造者,创办于1916年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不仅是上海而且是中国近代中医教育的最具名声的学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程门雪、黄文东,以及当代许多中医名家,如盛梦仙、王一仁、秦伯未、章次公、陈耀堂、陈存仁、张伯臾、严苍山、王慎轩、朱振声、张赞臣、潘澄濂等,均出于丁氏门下,为该校的早期学生。丁甘仁先生的一生对于中医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中医史册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866年 同治五年(丙寅)

2月8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城门外的丁氏故居。先氏原籍江苏云阳(今丹阳县)堡港圩,清道光元年(1821)迁居至武进孟河城。祖父名齐玎,父名惠初,母亲李氏,为惠初继室,原配许氏无出。甘仁排行第三,长兄鹤年、次兄炳裕。丁氏家世业儒,祖父母及父母均克勤克俭,耕商传家,皆以慈善闻。至咸丰年间家业已康,后因遭兵燹战乱,祖父齐玎公殁,父亲避居江北,战乱平息返回家园时,已家产荡尽。

1872年 同治十一年(壬申)

6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学庸论孟、诗经礼易),四年后开笔,斐然成章。

1878年 光绪四年(戊寅)

12岁,父惠初因家道中落,无力继续供读,命甘仁弃儒就贾。甘仁则以愿习医相求,父笑而颔之。遂从圩塘马仲清(绍成)学习岐黄之术。

1881年 光绪七年(辛巳)

15岁,过继给三叔惠发为嗣子,得嗣父名下薄田数亩,房屋两间。问学于族兄丁松溪(费伯雄门人)。

1883年 光绪九年(癸未)

17岁,娶仲氏为妻。外出习医,从马培之游(马培之为孟河四大家之一,擅内外科,尤以中医外喉科闻世)。

1884年 光绪十年(甲申)

18岁,赴苏州行医。

1885年 光绪十一年(乙酉)

19岁,仲氏生长子元钧(字孟淦)。

1886年 光绪十二年(丙戌)

20岁,仲氏生次子元彦(仲英)。此二三年间,父母在堂,儿女成行,衣食渐繁,事畜艰难,生活甚为贫苦。行医于苏州、无锡之间,与吴医叶桂、薛雪温病派弟子门人相往来,在掌握温病治法 “轻灵”方面颇有收获,因而医道大进。

1890年 光绪十六年(庚寅)

24岁,因在苏锡一带行医三四年,入不敷出,生计窘迫,乃思上海为各国通商之埠,人烟稠密之区,故而举家移寓申江,租屋一间居之。

1894年 光绪二十年(甲午)

28岁,来沪后,经同乡巢崇山推荐,至上海仁济善堂行医。初一二年,年收入仅大洋二三百元,后二三年亦不过四五百元。其间,与汪莲石、唐容川、张聿青、余听鸿等相交往,相互切磋,在学术上增益颇多。尤其受汪莲石影响较大,潜心研读舒驰远 《伤寒集注》,于伤寒六经辨证及治法等方面获益匪浅。

1896年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30岁,沪上流行 “烂喉痧”,贫苦穷人罹患尤多,丁氏治之多效,故而医道大行。此年收入已满千元。其时,长兄鹤年殁,次兄炳裕衣食不周,甘仁不忍独处逸豫,每每补贴接济。

搬入福州路中和里。冬,元配仲氏因病亡故。

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31岁,继娶前妻堂妹仲氏为妻,无出。未及一年,弦复中断。

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32岁,门诊渐加兴旺,家道渐而盈实。娶后妻欧阳氏,接父母来沪奉养。

1899年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33岁,父惠初公亡故。因思命途多乖,当积德以遗子孙,故大举行善。诸凡乡间善举,如义学、造桥、救灾、恤邻、养老、育婴等事,均竭力襄赞。并参加沪上多处善堂义诊。

1901年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35岁,在广益善堂施诊。欧阳氏生三子元椿(涵人)。同年,因欧阳氏产后体弱多病,复娶王氏为妾。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37岁,年初,为长子元钧完姻。5月,将亲友祝寿所送的315元转赠广益善堂。

1904年 光绪三十年(甲辰)

2月,长孙济万(秉臣)出世。冬,孟河家中内房屋遭回禄。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39岁,联合上海的中医药界发起签名运动,抵制购买和使用进口西洋人参。同年与人合股开办药店,以经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为主。

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40岁,母李氏亡故。

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42岁,修家谱,重建宗祠。

1909年 宣统元年(己酉)

43岁,为次子元彦(仲英)完婚。

1910年 宣统二年(庚戌)

44岁,大病,几至不起。

1912年 民国元年(壬子)

46岁,上海再次痧疫流行,丁氏在诊疗中积累经验,认识到喉痧与白喉症虽类似,但病机与治疗均不相同。遂在继承马氏喉科学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喉痧,得心应手。

参加发起组织中华医药联合会,任会董及医部副会长。

购白克路(凤阳路)人和里珊家园房产,搬入。预立遗嘱,将福州路中和里寓所分予次子仲英接手应诊。

1913年 民国二年(癸丑)

47岁,任神州医药总会副会长,在中华医药联合会和神州医药总会的多次会议上发表演说,呼吁政府采取中西医平等的方针,允许中医加入学系。指出:“昌明医学,莫如设立医学堂,经费虽巨,如医界于诊金,每人一元,则助一文;药界所售药资,每值一百,则助一文,每年可筹万金,学校、医院均可创办。”

6月,广益善堂开办义学,承担义塾学费和延请教员事。

1914年 民国三年(甲寅)

48岁,应钱存济堂店主钱立缙(字庠元)之聘,总撰 《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4卷,由余继鸿、何华伯参校。

1915年 民国四年(乙卯)

49岁,写 《公民丁泽周等为筹办上海中医学校呈大总统文》和 《呈各部文》,并联络同道为开设上海中医学校做准备。

与中和国药号联合发明戒烟丹。

3月,王氏妾病故。

1916年 民国五年(丙辰)

50岁,与夏应堂、谢利恒、费访壶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该校于8月23日在白克路人和里珊家园丁宅开学,任总理(总主任)。发表 《创办上海中医学校丁甘仁宣言书》。瘁心于中医教育,凡校舍建设、资金筹措、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校管理莫不亲自过问。

1917年 民国六年(丁巳)

51岁,广益善堂筹建南北广益中医院,委丁甘仁总理其事,并任院长。撰写 《药性辑要》《脉学辑要》,以思补山房名义刊印,作为中医专门学校学生讲义。

1918年 民国七年(戊午)

52岁,南北广益中医院分别建成开幕,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由白克路丁宅搬至南市西门石皮弄南广益中医院处。丁甘仁诊所亦移至彼,白克路珊家园仅作居所之用。

发明益脑补心汁。

1921年 民国十年(辛酉)

55岁,纳包氏为妾。

11月,上海中医学会成立,选丁甘仁为会长。

1922年 民国十一年(壬戌)

56岁,包氏生三女文英。长孙秉臣(济万)娶亲。

6月,出任上海特别市医生检定委员会委员。

发表 《喉痧症治概要》,在自述中说:“临证二十余年,于此症略有心得,诊治烂喉痧不下一万多次。”指出治烂喉痧 “重痧不重喉,痧透喉自愈”,“以发汗透痧为第一要务”,总的治法分3个层次:初用解肌透痧,中用凉营清气,末用滋阴清肺。

1923年 民国十二年(癸亥)

57岁,与李平书、谢利恒等发起组织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被选为副会长。

1924年 民国十三年(甲子)

58岁,力行其善,晚年德望益重。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颁匾 “博施济众”以资嘉勉。

1925年 民国十四年(乙丑)

59岁,春,致函许半龙,邀聘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外科教员,并任广益中医院医务工作。后许半龙写成 《外科学大纲》,丁氏叹谓:“予自寓沪以来,从游者不下数百人,而于外科一道,研求者盖寡。《外科学大纲》今是编行世,不独为吾争光,亦造福于病家者,殊匪浅鲜也。”

7月,与夏应堂创办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

1926年 民国十五年(丙寅)

自年初春始每月朔望所得诊费,尽助入广益中医院,预备用10年时间得3万元基金,以扩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舍。

夏,天行暴暑,郊县旱情严重,棉稻枯焦。因诊务太过繁重,又兼他事策划操劳,积劳成暑湿之患。

7月20—29日,尚感微热,未予多加注意。

8月4日,体温升高,脉数。5日上午,神志清楚,起居如常,体温40℃。至晚体温升至42℃,出现神志昏谵,四肢风动。

8月6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病逝于白克路登贤里寓所,享年60岁。

11月举行公祭和追悼会,谭延闿、曹颖甫、郑传笈等撰写祭文和传记。沪上社会名流、医界同道、医校学生、门人弟子等近千人为甘仁先生送行。归葬于武进县孟河城外高桥的凤山新阡墓地。

丁甘仁逝世后,其在 《中医杂志》上连载的 《思补山房医案》由子仲英、孙济万整理编辑,于次年(1927年)正式刊印出版。以后出版的还有《诊方辑要》《丁甘仁用药一百十三法》《丁甘仁医案续编》《思补山房膏方集》《丁甘仁晚年出诊病案》《丁甘仁家传内外实用经验神效验方》《百病医方大全》《沐德堂丸散集》等,均为其弟子门人整理付梓。

注:内容主要摘自 《名医摇篮——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