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与急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灾难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灾难医学概论

第一节 灾难医学的基本概念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与大自然抗争的历史。现代文明的飞速进步也未能使人类摆脱灾难的阴影,地震、洪水、干旱、泥石流、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难时常发生,战争、暴恐、投毒、火灾、矿难、空难、踩踏等人为灾难时常存在,肺鼠疫、肺炭疽、霍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出现。

一、世界历史上的灾难概况

(一)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灾难事件

《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关于灾难传说的文字描述。实际上,人们不必追溯到《圣经》时代的传说,就可轻易列举数以千计真正发生了的巨大灾难。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灾难史。20世纪,仅各种自然灾难就吞噬了280万人的生命,受影响的人口多达8.2亿。

1.国外重大自然灾难事件

(1)维苏威火山爆发:

公元79年8月24日,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毁灭了庞贝城,夺去2万人的生命。

(2)斯卡普塔火山爆发:

1783年6月8日,冰岛斯卡普塔火山爆发造成1万多人死亡,占当地1/5人口。

(3)日本关东地震: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8.2级强烈地震,造成14.3万人死亡。

(4)非洲旱灾:

1968—1985年非洲连年大旱,36个国家受灾,饥荒死亡200多万人,多时每天饿死5000余人。

(5)传染病流行:

1347年开始的欧洲黑死病大流行,死亡达7500万人;18世纪全球天花大流行,平均每年有40万人死于天花;1846—1851年爱尔兰饥荒和斑疹伤寒死亡150万人;1918年世界范围内的流感暴发夺去了2164万人生命。

(6)泰坦尼克号海难:

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造成1500多人丧生,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之一。

(7)伦敦“烟雾”: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造成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雾散去以后又有8000多人丧失生命。

(8)孟加拉国水灾:

1987年7月,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受灾人数达2000万人,造成2000多人死亡,2.5万头牲畜淹死。

(9)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22.6万人死亡,这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10)海地大地震:

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7.0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造成22.25万人死亡,19.6万人受伤。

2.国外重大人为灾难事件

(1)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向广岛市内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铀弹在距地面580m的空中爆炸,造成广岛市24.5万人中的20万人死伤,整个城市化为废墟。8月9日,美军又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

(2)人民圣殿教悲剧:

1978年11月18日,920人在南美洲圭亚那琼斯镇集体性自杀,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人民圣殿教悲剧。

(3)博帕尔毒气事故: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Cyanide)泄漏,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疾。

(4)日航大空难:

1985年8月12日,日本航空123号航班发生空难事件,造成520人遇难。

(5)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造成50人死亡。辐射物质污染空气、食物来源和地下水,事故发生数年后,当地上万人死于癌症,而这种影响将持续数十年之久。

(6)东京地铁沙林(Sarin)投毒:

1995年3月20日7时50分,东京地铁内发生了一起震惊全世界的沙林(Sarin)投毒事件,造成13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疗。

(7)“9·11”恐怖袭击:

2001年9月11日8点46分40秒,美国航空公司第11次航班以大约每小时490英里的速度撞向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9点3分11秒,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第175次航班撞向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点37分46秒,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DND)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这次事件共造成2996人死亡。

(8)马航客机失踪:

2014年3月8日2点40分,马来西亚MH370号航班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2014年3月24日晚10点,该航班被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在南印度洋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

(9)马航客机坠毁:

2014年7月17日,马来西亚一架波音777客机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283名乘客和15个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3.我国重大灾难事件

(1)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造成242 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死亡人数之首,仅次于关中大地震。

(2)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 227人死亡,374 643人受伤,17 923人失踪,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3)天津滨海仓库爆炸:

2015年8月12日23时34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仅隔30s又引起周围多家工厂更强烈的二次爆炸,共造成173人死亡。

(二)历史上的灾难特点

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灾难不同,如热带滨海国家的风暴潮,非洲大陆的旱灾、蝗灾与饥荒,处于地壳断裂带国家的震灾,太平洋沿岸国家的火山爆发等。

2.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灾难的承受能力和自救能力差别很大,不发达国家因自救能力弱,小灾变大灾,同等的自然现象发生在发达国家可能并不构成灾难,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可能成为一场灾难,甚至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难。往往当人们还未从前一次灾难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又遭受新一轮灾难的打击。承受能力和自救能力进一步降低,又为更新一轮的灾难发生创造了条件,形成恶性循环。

3.由于疫病流行所造成的死亡多于自然灾难所造成的死亡,每当一种人类尚无免疫力的新传染病袭击人类时,人类就面临一次灭绝的危险。

二、灾难

(一)灾难(Disaster)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认为任何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援助时称为灾难。广义上的灾难指突发公共事件和战争,狭义上的灾难仅指突发公共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与分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包括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和需紧急处理。根据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Ⅰ级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Ⅱ级突发事件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Ⅲ级突发事件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Ⅳ级突发事件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三)突发公共事件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制,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三、灾难医学

(一)灾难医学(Disaster Medicine)定义

灾难医学是研究灾难条件下进行医学救援的科学规律、方式、方法和组织的一门科学,涉及灾难救援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是灾难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灾难医学介于灾难与医学之间,涉及多个学科,是一门与急救医学密切相关而又有明显区别的综合性学科。

(二)灾难医学的范畴

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对人体的伤害涉及多个器官,因此,灾难医学与临各学科几乎都有关系,尤其与急救医学和军事医学的关系甚为密切。灾难医学侧重院外的救护及管理,大部分工作是在灾难现场进行,不具备医院急诊的大型设备和高级的救护条件,其在现场救护方面与军事医学有相似之处,但其工作策略、方式和方法与急诊医学和军事医学均有所不同。灾难医学还包含了许多公共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发性疫病的灾难还是灾后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都离不开公共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灾难医学面临的救治对象往往是大规模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除医学之外,还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

(三)灾难医学的内涵

主要是紧急医疗准备,即整个医疗体系随时都处于准备就绪的状态,一有灾难发生便能即时应对。从内容来说,灾难医学是把现代医学与紧急应变管理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灾难医学并不只是有灾难发生时的紧急医疗,而是一套从灾前预防、应变准备、紧急应变到灾后复原重建的完整体系。

1.减灾预防可能无法完全避免灾难发生,但是可以尽量减少灾难带来的冲击,从日常生活中就开始采取防灾措施,如防震、易燃物管理或水土保持等。

2.应变准备有随时都在完备状态的含义,强调在灾难发生时能立即做出反应。此步骤主要包含应变装备与器材、救灾人员的教育、训练以及防灾演习等。

3.紧急应变灾难发生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包含运用恰当的资源、在正确的时间及地点、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正确的处置,达到预期的结果。任何救灾资源的不足与浪费,后果都需要由社会集体承担。灾难时要能处理得宜,必须依赖平时的训练与规划,也就是充分做好前面所提减灾预防与应变准备。

4.灾后复原灾后复原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让受灾地区恢复到灾前的社会经济状况。然而以最严重的自然灾区为例,不论国内外经验,最快都要花费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其中牵涉广泛的社会层面与经济层面问题。重建的同时亦应汲取教训,避免在错误的地方重建,以从根本解决灾难带来的威胁。

(四)灾难医学的科学基础

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灾难医学有其合理的科学基础、技术支柱、概念框架及组织管理手段。经过近40年的发展和完善,灾难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科学基础可概括为以下九点。

1.灾难准备是可能的和必要的,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性事件的准备越多,救助行动将越有效。

2.对所有人为及自然灾难进行预防是不可能的,但对提高灾难所致各种医学伤害防治水平是可能的。

3.虽然没有两个灾难是完全相同的,但某类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是可以预见的,灾难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4.研究灾难所致伤害的特征,可以用流行病学来表达每一种灾难疾病模型。

5.为了多学科对灾难进行有效地反映,区域性、国际性乃至全球性的计划和准备是可能的。

6.对多种人力资源进行有组织的动员是可能的,可以对灾难做出迅速反应。

7.对灾难的可能性判断、危害评估、人为干预的作用,以及对灾难后状态的研究是必要的。

8.人们可以从前一次灾难中学到宝贵的经验,从而能够减轻下一次灾难造成的负面影响。

9.灾难处理需要多学科、多个社会团体与机构的参与,以便迅速开始灾难后重建和发展。

四、灾难医学与人道救援医学、急诊医学的关系

(一)三者涉及的范畴

1.灾难医学涉及灾难疾病治疗和灾难相关医学救助,从事灾难医学的医生是医学救助策划者、事故紧急处理方和政府与相关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纽带。

2.人道救援医学(Humanitarian Medicine)提供的医学援助包括人道主义援助,特别是在人类受到人道主义危机时,其主要目标是拯救生命,减轻痛苦,维护人类尊严。

3.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个涉及在紧急状态中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领域,病人来自各个年龄层,含括各种不同的身心疾病,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

(二)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21世纪已过去十余年,三门学科发展迅速,分别找到了各自发展和研究的领域,并相互借鉴,丰富彼此的内涵,形成三者有侧重不同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1.灾难医学与人道救援医学、急诊医学是各有侧重,互不冲突的。

(1)人道救援医学注重人权和道义的救援,其含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重大紧急情况和灾难不是突发和不可预料的,而是可以预见和预防的。②救援行为不是同情或施舍,而是一种互助的责任和义务。③受灾人群寻求援助不是乞求,而是一种权利。④灾难救援不是一种临时性应对,而是社会长期发展的基本元素。⑤国际社会的应急救助,不是宽宏大量的捐献,而是人道主义的义务和责任所在。

(2)灾难医学注重对灾难全过程的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与平常的医学治疗活动相比,具有工作环境的艰险性、时间的紧迫性、伤情的复杂性、救治的阶段性和工作的社会性等特点。从灾难危险的预测、伤情评估、现场搜救、紧急抢救等医疗救援行动,到通信联络、后勤保障、人员防卫、伤员转运等,再到整个灾难救援过程的组织指挥与展开,都是灾难医学关注的重点。

(3)急诊医学注重创伤的应急和处理,是研究与处理急、危重患者及伤员急救、途中监护治疗、医院治疗及其组织和管理等问题的专门学科,以多发伤、急危重症的诊治,特别是急腹症、急性中毒、心肺脑复苏、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处理等为主要研究内容。急诊医学关注临床医学本身的专业内容,面对的主要是个体患者。

2.灾难医学与人道救援医学、急诊医学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灾难医学与人道救援医学、急诊医学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其各具着重点,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当灾难发生时从人道主义出发,动员各国力量展开救援;按照灾难医学的理论组建医疗应急救援队,发挥人与社会、人与医疗技术的最优组合,展开及时、有序而有效的救援,通过相应的后勤保障及技术支持使救援得以顺利进行;急诊医学抢救以诊治各种急危重症,抢救人的生命为主。实现救援是三者共同行动的最终目的,缺少任一部分,灾难救援都无法有效实施。

3.灾难医学与人道救援医学、急诊医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每个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自身专业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这可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发展方向和研究的课题。例如,地震后受难者成千上万,从人权和道义的角度出发,人人都应享有被救的权利,人人都应负有参与救援的责任和义务。就被压在废墟下的伤员而言,最迫切的需要是急救处理;对救援人员而言,首先要发现伤员,并快速安全地将其解救,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将伤员转运到后方医疗中心。这就给灾难医学提出了一个如何有效搜救、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的问题。

五、与灾难医学相关的国际主要学术组织

(一)世界灾难与急诊医学会

1.起源

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10月2日的美因茨俱乐部(Club of Mainz),以促进世界范围的日常紧急状况和重大紧急灾难的院前护送和急诊救护为宗旨。随着所致力的急诊灾难领域的不断发展,为了发展成为世界性组织、更好地反映其性质,故将美因茨俱乐部(Club of Mainz)更名为世界灾难与急诊医学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

2.使命

(1)促进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教育培训。

(2)通过全球网络和出版物为各成员解答问题及交换信息。

(3)发展和维持循证的急诊与灾难卫生保健,并为其整合及实施提供引领。

(4)整合所收集的数据,提供灾难评定标准、评估研究及评估方法。

(5)鼓励在科技出版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或提出循证的研究成果。

(二)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

1.起源

1983年由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四国组织发起,第一次国际性的急诊医学会议于1986年在伦敦召开,自1991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急诊医学会议,参会的急诊医师来自上述四国,组成了最初的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Emergency Medicine,IFEM)。随着全世界急诊医学的发展,任何国家致力于发展急诊医学事业的组织均可成为其成员,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成员已超过30个。

2.使命

加强急诊医师的国际交流、理解与合作,是IFEM的使命。

(三)国际人道救援医学会

1.起源

为使WHO首任总干事Brock Chisholm博士的理想得以永存,WHO于1984年成立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Brock Chisholm 纪念基金会。1998年在意大利的巴勒莫市,一群来自不同学科,对人道问题感兴趣的学者注册成立了国际人道救援医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umanitarian Medicine-Brock Chisholm,IAHM),是Brock Chisholm基金会的延续,向全人类提供医疗服务以维护人权和人道救援医学原则,是非政治、非宗教、非种族歧视和非营利的组织。

2.宗旨

(1)享有最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而不管其种族、宗教、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

(2)全人类健康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有赖于个体和国家间的全面合作。

3.目标

人道主义的、科学的、社会的,与向所有人提供健康、社会公平、和平、人类尊严是一致的。通过学会的活动和合作(尤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提供、支持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事业。学会的目标与医学伦理及人道主义实践相一致。

4.内容

(1)为发展中国家患者提供专业医院援助。

(2)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专业灾难援助。

(3)在民众中进行健康教育。

(4)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卫生保健和辅助卫生保健人员培训。

(5)培训派往发展中国家进行紧急健康援助的卫生保健人员及辅助卫生保健人员。

六、与灾难医学相关的国内主要学术组织

(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

1.成立情况

2006年11月25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普外科主任岳茂兴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湖南省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兼洪江医院院长、医学博士张在其主任医师当选为常务委员暨化学伤害救治专业组全国副组长。其宗旨是团结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以促进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培养科技人才,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医学做出贡献。目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在整合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现代灾害医学各板块,如特种伤害的预防、救援、救治研究;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灾难医学地理研究;慢性灾害致伤研究等;正在整合大量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使之提升为信息化、数字化系统,使之更适合于灾害医学临床的推广与应用。

2.省市级分会成立

自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江西、辽宁、湖南等省市相继成立省市级分会,影响越来越大。

3.湖南分会情况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13年8月23日在湖南省怀化市成立,共由来自全省14个市州768名会员组成,是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人数最多的专业委员会。会议选举产生205名委员,其中副主任委员30名,湖南医药学院副院长、急诊医学博士后、医学博士张在其教授/主任医师当选为主任委员,倡导今后将积极开展以下六个方面的相关工作。

(1)开展学术研究:

内容主要涉及灾难救援体系建设、灾难救援与院前急救、次生灾难防治、院内急危重症救治、各种创伤急救、灾难护理、重大灾难心理障碍及早期干预等方面。

(2)召开学术会议:

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在全省各市州轮流召开,邀请国内顶尖的灾难医学专家进行专题学术讲座。

(3)编写学术著作:

积极组织国内灾难医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等领域专家编写学术著作和科普宣传册。

(4)普及急救技能:

深入社区、街道、乡镇,向广大群众宣传灾难防治基本常识,普及基本急救技能,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和自我救助意识,在增强应对灾难的能力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5)参加灾难救援:

一旦发生灾难,利用本专业委员会广泛分布在全省各个地方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内响应,在政府统一指令下,积极参与灾难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募集公益基金:

通过募捐建立公益基金,为灾难受损群众提供必要的救济援助。

为了精简学术组织,2017年2月26日在长沙召开“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第二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合并更名大会。”在本次会议上,“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和“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正式合并更名为“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本专业委员会也随即更名为“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并现场授牌。

(二)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1.成立情况

是经中国科协批准和民政部登记备案,于2011年12月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华医学会第86个分会,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湖南医药学院副院长、急诊医学博士后、医学博士张在其教授/主任医师当选为委员。

2.宗旨

(1)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灾难医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自救互助的意识和能力。

(2)提高医疗卫生机构防范和应对灾难及紧急事故的能力。

(3)开展国内外有关灾难医学的交流。

(4)建立灾难医学救援人员培训体系。

(5)推动灾难医学研究及学科体系发展,将其转化为灾难医学救援的工具。

七、与灾难医学相关的国内主要学术刊物

(一)《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创刊于2006年7月,本刊以促进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的发展,提供救援医学和应急管理科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办刊宗旨。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以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为主,是国内唯一冠以“灾害医学”刊名的医学期刊。

(二)《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4年9月27日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正式出版发行,是全国首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卫生应急专业电子出版物,着重卫生应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及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进展的介绍,关注临床热点、难点和疑点。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单位为中华医学会,出版单位为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责任公司。2015年1月24日,《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湖南医药学院副院长、急诊医学博士后、医学博士张在其教授/主任医师当选为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张在其)

第二节 灾难医学的特点与任务

灾难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破坏性、复杂性等特点,在一定社区内,由于不同的医疗资源、救援能力而导致承受灾难的能力存在差异。相同的破坏性事件对某些社区可以构成灾难,但对另外一些社区则不足以构成灾难。因此,从一个侧面来讲,灾难与灾难医学之间呈现为你大我小、你强我弱的对立关系。

一、灾难医学的特点

不言而喻,灾难医学与多个医学学科,尤其与急诊医学密切相关,涉及较大或重大灾难时,又与人道救援医学发生很大关联。国际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灾难医学、急诊医学、人道救援医学在灾害的应对准备和救援工作等方面三位一体,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灾难医学有其自身特点。

(一)灾难医学的学科交叉性

无论是地震、火灾、洪水、海啸、台风、暴雪、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还是交通事故、生产事故、核辐射、恐怖袭击、战争、暴动等人为灾害,都可引发灾难,由原生灾难带来的次生灾难与衍生灾难更加令人防不胜防。与之相对应,灾难医学的发展需要与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创伤医学、公共卫生学、核医学、放射医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等医学内部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以及与灾难学、管理学、心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天文学、水文学、建筑学等医学外部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因此,灾难医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投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

(二)灾难医学的社会协作性

灾难医学不同于院内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也不同于院前急救,其内涵非常广泛,包括灾难现场大规模伤员搜索、分类、救治,危重伤员的运输建立和运作,当地医院的恢复重建,灾区的防疫等。灾难救援实施过程几乎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部门。本着“救人第一”的原则,灾难一旦发生,医学救援往往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的灾害现场环境往往相当复杂,灾难同时破坏通讯、交通、水电、物资供应等,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制约医学救援的开展。灾难医学不仅面对单纯的医学技术与装备问题,甚至还要面对如何保存医务人员生命的问题。灾难医学救援有效与否,取决于灾难发生后政府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社会资源整合并发挥作用的程度,同时离不开强有力的科学组织指挥、与相关机构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灾难医学实施者不仅要听从政府调遣,更要立足专业特长,为政府抗灾救难提供最准确、全面的咨询和决策依据。

(三)灾难医学的国际合作性

灾难医学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55年,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逐渐形成一门专门研究和解决灾难中的医学技术实施及其管理等问题的学科。在此领域早已存在多个国际性医学学术组织,如世界灾难与急诊医学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Emergency Medicine,IFEM)、国际人道救援医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umanitarian Medicine-Brock Chisholm,IAHM)等,这些组织在历次国际及区域灾难事件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灾难医学的发展。

(四)灾难医学的防疫重要性

防疫工作是灾难医学的重要部分。为防止灾后疫病流行,防疫工作成为救援工作的又一重头戏。受灾人员转瞬间无家可归,断水断电,缺乏食品及衣被,生活没有规律,缺少营养,加上失去亲人和财产的精神创伤,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城乡卫生防疫机构同时被灾难破坏而无力组织防疫工作。这些都使得灾后可能发生传染病流行。

二、灾难医学的任务

灾难医学主要研究各种灾难对人体损害的规律,制订合理的卫生保障方案;动员必要的卫生力量并将其组成严密的救援网络;充分发挥医学多种学科的协作作用;对灾难引起的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快速反应和康复。其任务主要包括灾难现场伤员搜救、紧急医疗救援、灾区卫生防疫、灾后心理障碍处理、灾区医院重建和医疗培训五个方面。

(一)灾难现场伤员搜救

1.灾难现场搜索和营救幸存者主要通过人工、犬、仪器进行现场搜索,对幸存者进行营救。

2.伤病员检伤分类和分级救治 检伤分类就是要尽快把重伤员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查出来,争取宝贵的时机,避免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现场。轻伤员由于身体重要部位和脏器未受损伤,没有生命危险,可以在现场轮候,等待稍后的延期医疗处理。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灾难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必须遵循下列四方面的救治顺序。

(1)第一优先:重伤员(红色标识)。

(2)其次优先:中度伤员(黄色标识)。

(3)延期处理:轻伤员(绿色或者蓝色标识)。

(4)最后处理:死亡遗体(黑色标识)。

(二)紧急医疗救援

院前医疗急救与灾难紧急医疗救援都是社会紧急事务安全保障体系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重点强调如下三点。

1.灾难医疗应急反应运作机制的建立

该机制应纳有预警体系、预案演练、危机处理、后果处置等管理系统。急救法案、卫生行政指导与急救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关键,紧急医疗救援指挥部的行政设置应纳入跨部门的合作指挥机制,有效发挥其行政职能,包括平时预置、事前部署、事件后紧急启动的国家级协调系统和区域级协调和现场协调系统。

2.紧急医疗救援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储备

无论是独立型或依托型急救中心都应具备有急救人员应急调配预案。在人才培训方面依托型急救中心有其优势,可以将所依托的综合医院作为急救人员培训的基地。一旦灾害发生,所依托医院的医务人员也可以作为急救人员的储备而被调拨。

3.人才梯队与卫生应急救治队伍的建设

在院前医疗急救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可塑型人才,人力资源的可塑性在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其目的:既要担负常态下院前医疗急救任务,又能胜任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尤其是要有现场临时指挥、现场检伤与紧急处置的能力。

(三)灾区卫生防疫

包括预防传染病、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移走污染源、消毒灭菌、隔离和治疗感染者、控制媒介传播、强调个人卫生、保护易感者、药物预防等。

(四)灾后心理障碍处理

1.心理障碍类型

灾难常常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瞬间造成大量伤亡,生存者乃至救援人员及医务工作者会出现心理障碍,包括即时心理创伤(Immediate Psychological Trauma,IPT)、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急性失调障碍(Acute Disorder,A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2.心理障碍处理方法

针对不同个体心理障碍程度,如情绪失控、退缩、悲观、甚至自杀倾向等,找出干预问题,制订干预措施和计划,选择心理支持、家庭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呼吸调节法、放松训练法、音乐疗法等不同的干预措施。干预总体原则:快速性、就近性、预测性、简易性、有效性、实用性。心理干预的要点主要是鼓励幸存者谈出他们对灾难的感受、想法,帮助他们正确表达、理解灾难所带来的应激反应、睡眠障碍以及思维困难和悲伤反应。对他们的家庭和重要人际交往进行支持和鼓励,这可以阻止幸存者在以后发生进一步的社会功能减退。在具体的心理干预实施中,心理干预人员要考虑到幸存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不同信仰地区的儿童、成人和老人的地震后的心理反应有所不同,因此要成功地进行灾后心理干预,所采取的措施也应各不相同。

3.救援人员心理障碍

参与地震后救援工作的所有人员,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如此性质的日常工作,也会使他们感受各种痛苦体验。当这种痛苦的体验在救助成千上万的灾民中重复出现后,对实施救助的专业人员的身心打击将是巨大的,因此识别出生理和心理反应过分强烈的救援人员,对他们及时提供进一步的心理干预也是必要的。

(五)灾区医院重建和医疗培训

加快灾区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也是灾区广大群众的急迫愿望。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尽管各灾区因情况各异,恢复重建的进度参差不齐,但都面临一些带共性的问题和困难。

1.灾后重建存在主要问题

(1)资金压力大,任务很艰巨:

①政府下拨的专项资金额度与灾区实际恢复重建的项目和需求存在差距。②资金难以按时到位。

(2)审批程序繁,进度受影响:

①各灾区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恢复重建项目,从立项、选址、征地、环评、规划、勘测设计到招投标,都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②有的审批部门人手紧、任务重,导致审批过程较长。

(3)后续任务重,功能待完善:

①很多灾区医院的医疗卫生设备需要重新购置,配套设施需要完善,由此带来资金和运作管理方面的压力大。②专业医务人员紧缺的矛盾突出。③乡镇卫生院职工住房没有纳入重建规划,职工居无定所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

2.灾后重建的策略

(1)加强监管检查,强化规范运作:

①针对灾区医疗卫生系统重建项目大面积开工,加强对灾区卫生系统在建和待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进度、质量监理的督促检查。②杜绝不切实际扩大规模、增加投资的“超标准、超豪华”设计和修建。③根据实际需要和资金许可的条件下,对部分重建项目的规划进行补充完善并作适度调整的应予以允许,并帮助其完善规划。④在要求施工单位和部门加快建设进度、限期完成省里确定的目标时,要特别强调工程质量。

(2)加强资金保障,提高使用效率:

①对国家下拨的重建项目资金,要优先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建,并及时安排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施工进度。②对尚未到位的社会捐助资金,要确定专人负责,争取尽早落实到位。

(3)加快项目审批,确保工程进度:

针对灾区医疗卫生系统重建项目数量大、施工时间紧、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为保证重建项目按期完工,对灾后重建项目审批,在方式上尽可能主动,在程序上尽可能简化,在服务上尽可能便捷,在时间上尽可能提速。

(4)加紧后期筹划,充实专业队伍:

①对灾区乡镇卫生院必需配套的设施、设备的需求量进行摸底,统筹安排。尤其要优先保障重灾区乡镇卫生院的需要。②在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可考虑中央资金为主,地方财政适当配套一定资金,解决设备配套问题。③充分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联系城市各类医院进行对口帮扶。④高度重视灾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欠缺等问题。结合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鼓励一批医药学专业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并积极解决实际需求。

(张在其)

第三节 灾难医学的地位及意义

灾难医学面临的救治对象往往是大规模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除医学问题外,还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灾难医学的发展是人类主动应对灾难意识程度的反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灾难医学具有自身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一、灾难医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的课程,绝大多数的基层医务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教育,而灾难医学又不同于医院内的临床医学。所以,在各基层医院医务人员中强化灾难医学教育,对基层医务人员定期进行灾难医学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灾难事故的特征、规律,各项卫生防疫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其卫生防疫应急处理和反应能力,对于提高医务人员对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使人类最终逃脱或战胜各种灾难,减轻突发事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二、医务人员接受灾难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自然灾难尚未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之下,各类交通事故、人为因素爆炸、建筑物倒塌、放射性污染等事故逐渐增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给我国尚不发达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但如果我们医务人员熟悉现场急救和灾难发生规律,做好防疫紧急处理工作,就能减少次生的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对各基层医院医务人员中进行灾难医学教育,可以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抗灾、灾后减灾的理想效果,也有利于我国在21世纪实现经济腾飞的目标。因此,医务人员接受灾难医学教育是科技发展、国家安全、经济增长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三、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救灾能力有待加强

基层医院立足于社区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服务的基础和门户,是离公众最近、与公众最密切的基层单位。各种灾难发生时,最先出现在灾难第一线的是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最早接触流行病的是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由于基层医疗工作强调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加上灾难医学的特殊性,要求基层医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而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大部分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了解灾难的发生发展规律,不了解灾难医学基本知识,难以达到有效的减灾效果,也不能有效阻止瘟疫的流行,甚至医院成了一些传染病的重要感染源,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对医务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对基层医务人员定期进行灾难医学的专业培训,使其熟悉我国的国情和灾情,在各种突发的灾难面前,不断地改进应急反应能力及医疗救援水平,以确保卫生防疫工作的准确和实效。

四、在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中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是持续终生的过程,它包括在校的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在校的基础医学教育受学制和学时的限制,其主要任务是为其毕业后确定职业方向奠定知识基础,其知识技能较差。同时,由于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医学模式的交替、疾病谱的变化等,加速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技术的更新、改造,这些都要求和鞭策我们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而继续医学教育则是最有效的途径。总之,要从基层医院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我国的国情和灾难事故的特征、规律,加强医务人员的灾难医学继续教育,使他们熟悉我国的国情和各种灾难事故的特征、规律,在各种突发性灾难面前,临危不乱,将各种急救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更好地运用到减灾救灾的工作中去,以逐渐完善自身的医学整体知识,为有效地减轻灾难损失,提高医学应急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和人类最终战胜各种灾难做出贡献。

(张在其)

第四节 灾难医学的发展简史及展望

纵观历史,无数次灾难的发生对医学科学不断地提出挑战,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而医学发展又逐步提高了医学救难的水平。灾难医学也就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反复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灾难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并不长,但是,就灾难医学的所含内容而言,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成为人类抗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灾难医学的发展简史

(一)一般医学救难技术的发展

对于所有的灾难,不论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最为常见的死因是大出血、多发性损伤、挤压伤、气道堵塞、感染、脱水和饥饿。通常,现场基本的紧急救护措施包括保持气道畅通、维持血液循环和止痛。但在灾难发生后,要保证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则需要良好的灾前准备、有效的现场管理和运筹、完好的通讯、检伤分类、急救和伤员运送系统。

1.血液循环理论的发展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公元1578—1657年)观察到人体的血液是循环流动的,发现了大循环。接着,米歇尔·塞维特斯(Michael Servetus,公元1511—1553年)发现了肺循环。由于血液循环的发现,17世纪就开始通过静脉将流失的血输回给失血者。但大量的输血,尤其是异体输血,却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建立血型理论后才得以开展。

2.外科手术的发展

虽然在公元2~6世纪,犹太人的文字记载中曾涉及过脱臼复位和脏器损伤的处理术,但是,直到18世纪解剖学兴起之后,外科学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1743年,法国颁布的皇家法令连当时理发师所进行的小外科手术也予以禁止。半个世纪后,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获得特许,从此,外科学逐步发展起来。军队中的外科医生是最早把灾难医学服务送往前线的人。

(2)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两年后,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灾难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军队中开始有了训练有素的外科医生和护士及有效的救护系统,现场战伤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其次,当时有几项与提高外科手术存活率有关的重要发现,如1863年巴斯德(Pasteus)发现了细菌的存在;1867年里斯特(Lister)确定了细菌在伤口感染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他所发明的消毒方法。此外,外科器械、注射器、敷料的改进,新的药物如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均促进了外科手术的进步。1863年,前线急救已有很大的发展,已经认识到了受伤后数分钟之内的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措施的极端重要性,这标志着灾难医学的又一重大进步。

3.麻醉技术的发展

疼痛与人类本身一样古老,是几乎所有灾难中最常见和最可怕的后果之一,所以镇痛和麻醉在灾难医学中享有重要的地位。

(1)早期的镇痛方法是祈祷。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曾经写道,缓解疼痛是牧师要做的事。

(2)后来发现冷冻有缓解疼痛的作用,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冷冻才被作为一种成熟的镇痛技术用于局部麻醉。1807年拿破仑的医官金·莱瑞(Jean Larrey)男爵发现,对在雪地里躺卧一段时间后的伤兵实施截肢手术可大大减轻疼痛程度。

(3)在19世纪采用吸入麻醉药物镇痛之前,人类使用酒精(Alcohol)、鸦片及含有天仙子碱的植物镇痛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4)1792年,英国托马斯·贝都思(Thomas Beddoes)在他的医学实验室开创了药物经气道吸入技术,后来他的学生汉佛瑞·戴维(Humphry Davy)发现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N2O)吸入有良好的镇痛效果。N2O麻醉直到1842年才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现在当今的灾难医学中仍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灾难医学的历史上,乙醚(Ether)和氯仿(Trichloromethane)也较早的应用于缓解疼痛,19世纪60年代以后N2O、乙醚(Ether)和氯仿(Trichloromethane)等均被广泛用于战争和其他灾害中的伤员救护,但后来乙醚(Ether)和氯仿(Trichloromethane)逐渐被更为安全的麻醉剂所替代,仅N2O麻醉沿用至今。

4.伤员运送和检伤分类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曾运用于医学救难中,但早期只能用人力和牲口等较原始的方式。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的前两年军队中并无有效的急救和治疗系统,伤员常常在运往后方的途中死亡,人们开始懂得现场紧急救护的重要意义,懂得重伤员在休克苏醒之前不能盲目运送。在地震、洪水等灾难中,灾区往往交通中断,有的甚至本来就交通不便,这在早期就无能为力了。只是到了21世纪,通讯和航空技术高度发达以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善。

检伤分类“Triage”一词来源于法语中的“Trier”,表示“分类、筛选或选择”的意思。检伤分类最早用于军事医学领域,后逐渐发展成灾难救援和急诊救援中的必需工作程序之一。主要目的是决定哪些伤员需优先治疗,以挽救更多生命,将伤亡降到最低,并提高伤员救治的生存率。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医学救难中已得到了广泛地运用,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二)常见灾难救护技术的发展

1.火山爆发的救护技术

火山活动一般局限于地球的某些区域,62%的火山爆发发生于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火山爆发导致死亡的主要死因是窒息,即使是现代的复苏技术也因时机已过不能奏效,逃离是唯一的防护措施。

2.地震的救护技术

地震以其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大规模的、突发性的、毁灭性的打击而被视为自然灾难之首。挤压伤一直被认为是地震后的主要死因。此外,在地震中神经性休克也较常见。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挤压伤的救治技术也随之提高。

3.洪灾的救护技术

洪灾的主要死因是溺水或撞击伤,如在寒冷季节则包括体温过低症。对于溺水者的复苏主要是清除肺内的积水,这在很久以前就已得到应用。但对于体温过低症的认识和复苏方法是20世纪末,尤其是最近30年才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水上救生技术不断提高,复苏方法的训练也不断普及。

4.传染病的救护技术

(1)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对传染病病史的记录已较详细,从其描述的症状和体征判断,当时古希腊流行的传染病至少包括有结核病、流行性感冒、白喉和疟疾等。公元后,世界范围内已形成四个文明发展中心,即印度、中国、西欧亚大陆和地中海沿岸。他们同时也构成了四个大疫源地,他们相互之间往往会传给对方致命的传染病,由于是首次传入,人群毫无免疫力,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公元1~2世纪,由于贸易交流,四个地区间开始由陆路传播少量疾病,后迅速扩大到大规模的传播。公元165年,欧洲军队进入地中海地区,给美索不达米亚人带去了天花,造成当地为时15年的天花流行,使1/3的患者死亡,平均每天死亡5000人。公元3世纪以后,传染病(可能是麻疹和天花)袭击罗马帝国,当时基督教会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一时间,在其他所有机构都被削弱甚至瘫痪的情况下,修建了许多基督教堂,力量也大大充实。

(2)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流行,向人类展示了当一种人类尚不熟悉的传染病首次袭击人类时的情景。没有任何抵抗力,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缓解症状,补充水和食物,发热时则用放血疗法,尝试用各种物质处理溃烂的疮面。还有隔离患者,将他们放逐到很远的地方。其他公共卫生措施,包括用砖石建筑房屋而不再用木头,屋顶用瓦取代茅草,以防止鼠类进入室内等。在意大利,地方政府反应迅速,他们组织了有效的尸体掩埋组织,对食品的供应和运输采取安全防护,建立了早期的检疫制度.对可疑者实行隔离观察,以及招聘大量的传染病医生。到了16世纪,整个欧洲都建立了针对鼠疫传播的检疫法规。丹尼尔·蒂夫(Daniel Defoe)发现,疾病可由上街买食物的仆人带回家中,可通过钱币传播。呼吸、出汗和溃疡病灶所散发的臭气也被认为是传播疫病的途径。此外,发现大蒜、烟草和醋有预防作用。但当时对潜伏期还无认识。直到1894年黑死病的病原菌——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YP)才被发现。

(3)霍乱造成的前6次世界性大流行发生在19世纪。在1817年以前,霍乱只是印度的地方性疾病,但在此后的6年内迅速蔓延到日本和欧洲,受累者多为穷人。仅印度本国,在最初20年中,霍乱就杀死了700万人。在霍乱疫苗未发明之前,早期的霍乱预防集中于卫生学方面,如清理厕所、猪圈、垃圾场、保持饮水卫生等。霍乱在英国的首次暴发推动了该国公共卫生机构的建立。1850年以后,举行国际会议已成为一种时尚,针对霍乱预防的国际合作也逐渐建立起来,各国间有关疫情的通讯得到很快地发展。但是,人们很快发现霍乱似乎有一种绕过任何人为设置障碍的能力。1855年,英国医生约翰·思诺(John Snow)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伦敦当时霍乱流行与饮用宽街水井的水有关,从而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1883年,柯克(Kock)首先发现了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VC)。1913年建立了霍乱疫苗的接种制度。对于霍乱病人的治疗重要手段是补充由于腹泻和呕吐失去的液体,但在当时这一重要性还未被充分认识。后来研制了简单、价廉的口服电解质粉剂和溶液,在霍乱大流行时使用效果很好。

(4)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发生时,在美国,仅几个月内因患流感死亡者达50万人;在印度6个月内因患流感死亡的人数相当于该国20年内因患霍乱而死亡人数,高达700万人;全世界患者估计达7亿人,死亡约2000万人。在一些城市,学校关闭,工厂停工,限制集会,人人戴口罩,以防流感的传播。治疗主要靠良好的护理和营养。

(5)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暴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其中,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临床治疗主要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症状、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常规、SpO2或动脉血气分析,定期复查胸片,以及心、肝、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等。患者均应严格隔离,并注意消毒和防护措施。中医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6)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最早的人禽流感病例出现在1997年的香港,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12人发病,其中6人死亡。2003年12月开始,禽流感在越南、韩国、泰国严重暴发。2012年3月,台湾首度发生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引发重视。2012年9月18日湛江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发生H7N9型禽流感,截至2013年4月28日10时,全国已确诊123人,23人死亡,14人痊愈。主要治疗方法:①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②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Aspirin)或含阿司匹林(Aspirin)以及其他水杨酸(Salicylic Acid)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Reye综合征。③抗流感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h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a.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试验研究表明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有抑制作用,成人剂量每日150mg,儿童剂量每日3mg/kg,分2次口服,疗程5d。b.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早期应用可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金刚烷胺(Amantadine)成人剂量每日100~200mg,儿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疗程5d。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和胃肠道不良反应。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有癫痫病史者忌用。④中医药治疗可行感冒及风温肺热病进行辨证论治。

5.严重创伤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

为整体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能力,岳茂兴教授开创了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是集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联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创建全覆盖的新型急诊救治服务体系的组织指挥系统。

(2)加强乡镇卫生院、基层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及村民的急诊技能培训。

(3)完善120急救调动指挥系统,建设集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4)创建“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研制“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急救车”。

(5)采用适合农村的简便实用廉价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建立院内急救、手术、ICU一体化危重病急救模式。

这种严重创伤急救新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急救模式,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高效快捷的“现场伤员救治链”,大大缩短伤病员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极大提高现场伤病员抢救的成功率,能够降低突发灾难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三)灾难医学的学术组织发展及会议召开情况

1.1864年8月,由瑞士发起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会议,会后成立了红十字会组织,伊斯兰国家用红新月会(Red Cross Society)名称。这些组织起初是为了改善战伤救护条件,以后发展为对各种自然灾难的救援、急救、护理等国际人道主义团体。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红十字会在战伤救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955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心肺复苏研究中心的著名急救医学学者Peter Safar教授将其研究中心更名为国际心肺复苏与灾难医学研究中心,此后,世界各国开始将目光投向灾难医学。

3.1963年瑞典成立了世界第一个灾难医学救援组织—国家医学防护咨询委员会。

4.1976年由7个国家的麻醉科、内科医师在德国美茵茨(Mainz)发起,成立了急救和灾难医学俱乐部,将急诊医学和灾难医学的职能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不久俱乐部更名为世界灾难与急诊医学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从此世界第一个专门研究和探讨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的学术机构问世。学会的主席就是当时心肺复苏创始人之一的Peter Safar教授。专家们认识到,仅仅依靠临床医生、医院内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来应对突发灾难的救援是远远不够的。在此之后的几年里,国外学者逐渐把注意力和研究重点放到灾难医学中来,每2年召开一次世界性的学术大会,在开发区域性救援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会帮助各国建立最实用和标准的教育培训模式,以提高其实际救援能力。

5.1983年创立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Emergency Medicine,IFEM),旨在加强急诊医师的国际交流、理解与合作。

6.1984年建立的Brock Chisholm纪念基金会已扩展其使命,并于1998年合并成立国际人道救援医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umanitarian Medicine-Brock Chisholm,IAHM)。GunnS.W.A认为:“灾难医学就是人道救援医学”,“重大突发事件和灾难是可以预见和预防的”,“灾难救援不单纯是一个临时应急重建事件,更是社会长期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组成元素”。2009年11月22~26日,第七届国际人道救援医学年会暨首届全国急救与灾难救援高峰论坛在广州珠江宾馆会议中心召开,由中山大学承办,13位IAHM理事、11位国外人道主义救援专家、60余位国内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及400多位医学界同仁全程参加了这次盛会,其中我国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教授所作的“岩松论人道”与中山大学急诊医学博士后、医学博士张在其教授/主任医师所作的“重大灾难后心理障碍与处置对策”专题讲座赢得掌声如潮。

7.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届世界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

8.2003年5月第十三届国际灾难医学大会在悉尼召开,这是一次灾难医学史上跨国界、跨专业减灾人员共同参与的重要盛会。

9.2009年5月在韩国的首尔市召开了第16届世界灾难医学和急救医学大会,会议确定增加一些新的分支机构与WHO分支机构密切合作,建立现代灾难医学教育和培训模式,以协助提高有关国家救灾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10.2011年5月30日至6月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第17届世界灾难及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暨第14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600余名从事灾难、急救以及公共卫生等医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及1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医院从事急诊医学、院前急救、危重症监护的专业人员参会。内容涵盖灾难、院前、急救与公共卫生等领域,主要涉及地震救援、海啸、创伤急救、灾难管理、公共卫生、护理、院前医疗、急救复苏、移民人口医疗、人口大规模聚集医疗等。

二、我国灾难医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灾难医学的现状

我国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立在国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框架之下。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灾难医学救援涉及社会多个部门,沿用传统行政指导模式,一旦灾难发生,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最短时间调集各路医务人员赶赴灾区实施救援。但是速度不能替代效率,不计代价的救灾投入未必能换回民众的满意度。提高灾难救援效率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及完善的理论成果作支撑。

解决问题须从正视问题开始。参加灾难救援的医务人员深刻感受到我们的救援体系还未完善,救援中还有许多不够科学的做法,急救的应对缺乏实战性。

(二)我国灾难医学救援存在的问题

1.灾情评估灾难医学救援基础不足。快速、准确地医疗卫生需求评估为开展灾难现场医学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卫生灾情评估包括评估救援重点地区、地理环境、伤员人数及伤情、所需设备资源等。卫生灾情评估的不当,必然导致救援指挥系统无法统筹安排医疗救援力量,使应急预案的实施、救援力量的分配、药品器械的准备、转运工具的衔接等方面出现偏差。在汶川地震中,灾情伤情评估的不到位,使一些医疗器材历尽艰辛带到灾区,却不能发挥作用;而由于搜救现场缺乏必要的急救设备和经验,费九牛二虎之力搜救出的伤员却在获救后短时间内死亡。

2.指挥管理灾难医学救援统筹不力。目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组织管理网络已初步形成,制定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制订的应急预案,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和有关法律制度。问题在于,应急预案大多建立在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设施完好的前提下,且往往只涉及一种灾害原因,对多灾原因和次生灾害考虑不周。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医疗队迅速奔赴灾区,不同部门、行政区域、上下级和友邻区域间的应急预案无法对接,大量临时性指挥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明确的统一组织管理体系,地方和军队的隶属关系不同,通信联络体系不完善,数据信息不统一,后勤保障体系不配套,造成灾难医学救援的效率大打折扣。

3.现场救治灾难医学专业人员短缺。大多数紧急赶赴灾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没有经过灾难医学的专业培训,不了解灾难医学救援的特点,缺乏灾难医学救援的特殊技能。时间就是生命(Time is Life)。伤情的复杂性使灾难现场救治方式打破内、外、妇、儿的院内分科,全科和专科医疗救治工作须同时并举。而传统大医院专科医生习惯于护士分诊、病人排队医疗模式,加之囿于电力、检诊设备、治疗条件及恶劣生态环境的限制,即使是知名专家也很难在灾难现场开展专项救治,表现为“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些医疗队甚至无法自救,为灾区增加新的负担。此外,由于没有经过训练,一些医生没掌握基本的检伤分类技术,往往是根据表象转运伤员,而真正的重伤员,却可能被留了下来。在创伤医生缺乏、卫生条件简陋和医疗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截肢、盲目穿刺、盲目插管等违反诊疗常规的现象时有发生,高致残率及高感染率为后期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4.分级转运凸显后方救治体系薄弱。灾难现场伤员的转运在灾难医学体系中不容忽视。转运环节不顺畅导致转运滞后、二次损伤、途中死亡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缺乏伤情救治原始记录(如病历资料和影像资料等)的现场转运,又增加了后方医疗单位收治难度。伤员转运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向何处转运。在我国,除了少数大城市建有依托综合性医院的创伤急救中心,尚未见到独立的按照创伤分级救治伤员的专业创伤治疗中心,因此,对于创伤的评分系统难以统一,无法统计突发伤病人的严重程度与死亡、伤残的关系。同时,由于缺乏专业化创伤救治中心,病人往往在首诊医院里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估和确切的治疗,部分伤员被转运到无救治条件的区、县医院而不得不再次转院,丧失了实施救治的时间窗。这一现象,在我国现阶段突发性群体交通事故伤员的转运中也普遍存在。

5.民众自救灾难医学普及范围有限。在我国,灾难以往多被归为社会救援的范畴,并未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灾害来了由政府出面,调集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应对困难,灾害过去了,人们对灾害的防范意识荡然无存,被动等候下次灾害不期而至。实际上,灾害发生时,广大群众是第一目击者、受害者,也是应该成为最快施救的人员。目前国内公众的自救与互救意识还非常淡漠、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这些因素都成为灾害转化为灾难的诱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资料表明,自1923年关东地震后,日本发生过几十次7级以上地震,损失逐渐减少,与全民自救培训知识直接相关。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灾害发生后,往往居民首先开始自救、然后是邻里社区共救、最后才轮到政府施行“公救”。虽然日本的经验未必能被简单借鉴,但在面对灾难之时,日本人表现出的对科学的严谨与对生命的尊重,却对我们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我国灾难医学的未来展望

灾难医学的发展对于人类预防灾难,降低灾难损害,尤其对减少因灾难造成的人员伤残和死亡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灾难事故的应急能力、医疗救援的效率,我国灾难医学发展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

(一)完善与建设三级灾难医学体系

1.完善灾难医学救援预案

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制订应对极端情况灾难医学应急预案,统一和推广灾难医学救援的各种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性文件。

2.健全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由现场救治力量、区域救治中心和后方救治机构组成的三级救治体系,在突发事件中统一指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现场救治和转运能力,可以考虑在特大灾难时启动军管或民转战的机制。

3.建立全国性伤员转运体系和机制

规范转运预案的启动、指挥程序,制订伤员跨省区转运的运输工具选择、物资装备和陪护人员标准等技术规范,制订全国统一的转运病历。

4.建立灾难医学救援人员培训及教育体系

培训和认证医务人员,提高医务人员防范和应对灾难,参与医学救援的能力。在医学院建立灾难医学专业学科,培养既懂灾难救援又懂灾难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5.建立专业灾难医学救援队伍

制订专业灾难医学救援队伍标准及培训大纲,广泛开展包括专业、通讯、交通、野外生存、后勤保障等在内的综合性演练。

6.加强区域与国际间合作

开展国内外灾难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灾难医学的研究,畅通灾难来临时国际合作的渠道。

7.普及灾难医学知识和技能

开展全民防灾教育,定期组织应急疏散、防灾避险演练,普及地震、创伤防护、自救互救知识与技术,提高公众自救互助的意识和能力。

(二)构建灾难医学教育体系

借鉴国外灾难医学教育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灾难医学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发展。从灾难医学救援的特征来看,灾难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各种灾难尤其是核、化、生灾难的处理原则

(1)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

包括保护衣、双重手套及口罩,保护自己免受污染,并防止污染扩散。

(2)清除体外污染:

脱去病人的外衣裤,并妥善封存,可以清除90%的体外辐射污染。暴露于外的皮肤可以用清水、皂液及抹布清洗,但切勿过度拭擦以致皮肤破损。清除体外污染时,应先处理污染的伤口,防止辐射污染物渗入体内。如在伤口内发现异物,应以长柄钳子取出,将含放射性之异物存放于护罩内。

2.各项急救的基本技术

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解毒等急救技术。

3.伤员检伤分类

包括现场分类、收容分类、后送转院分类和医疗分类等。

4.伤员后送与转院

包括后送的时机和条件、后送的要求、后送的组织、后送的体制、后送的方式和转院到达后的交接等。

5.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

包括各种灾难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方法等。

6.灾难心理障碍

包括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表现特点和防治的措施等。

7.灾难医学管理

包括医疗队的组织、灾区医疗站(临时医院)的编组与展开、救治机构的部署、药材器械等物资的保障。

(张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