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专科检查

第一节 颈项部

一、望诊

■头颈姿态有否向前、后、侧方弯曲。

□头部姿势是颈痛的主要原因,姿势不当可使软组织承受过度的应力。

□正常的姿势是耳廓处于挺直的肩部的正上方。

■颈椎正常前凸的稳定由肌肉、韧带、关节突及椎间盘的形状来维持。肌肉的紧张度决定脊柱的弯曲程度。下段颈椎最大限度的屈曲、伸直与旋转在脊柱的前凸曲线的顶点C5~C6间,是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枕下三角肌是身体中最敏感的肌肉也是上段颈椎最易损伤的部位。

■头向前倾的姿势(伏案工作)会使枕下三角内的椎动脉的血液循环受影响。(椎动脉在寰椎上表面及枕骨下走行,然后穿过枕骨大孔进入脑部)。

□头长时间向前倾时会导致寰枕间隙变窄,致使椎动脉受压。

□针刀切割松解枕下三角肌、寰枕筋膜可明显缓解椎动脉受压症状。

□屈背、头前倾姿势颈椎呈伸展状态,可使椎间孔变窄导致神经根受压。

□还会使颈椎与上胸椎的伸肌紧张度增加,最终导致肌肉损伤,增加关节突与椎间盘上的压力,出现椎间孔进一步狭窄或胸廓出口处受压;造成手臂的神经受压与血供受阻。

□垂头、弯腰姿势,使人的肺活量降低,下颌关节过度紧张。

■先天性斜颈,头颈部向一侧偏斜,面部不对称,患侧胸锁乳突肌明显突出。

■环枢关节脱位,下颌偏向一侧,头部沉重,常用手支持头部,头多旋向健侧,并向患侧倾斜。

■颈椎前方半脱位,头略前倾,下位颈椎棘突略显突出。

■强直性脊柱炎,多有颈部活动不灵活或旁视时将随身体一起转动,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

■前斜角肌症候群,可见颈椎前凸。

■颈椎骨折、脱位、结核,可见颈椎后凸、侧弯或扭转畸形。

二、问诊

■询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持续时间、昼夜疼痛的规律。

□夜间局限性、持续性疼痛加重提示颈部肿瘤,因颈椎是乳腺、肺、前列腺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

□疼痛与体位改变的关系、疼痛减轻或加重的因素。

□晨起好转,白天加重提示姿势不当;情绪紧张所致的肌紧张或软组织的功能性疾患。

□晨起加重或夜间加重提示炎症。

■有否双臂或双手的麻木及刺痛感,有否头痛、视觉模糊和眩晕。

■深呼吸、咳嗽、喷嚏或用力是否加重症状。

三、触诊

■触诊手法

□三指触诊法,触及棘突有无偏歪。

□用拇指自上而下用均等力度按压棘突、棘间隙,有无压痛、条索、硬结,有无肌紧张或松弛,再依次按压各棘突旁小关节处(约1.5~2cm),有否压痛、放射痛或窜麻。

□皮下、筋膜、棘间或棘突的病变压痛较表浅。在棘突间触到硬结或条索多是韧带钙化。椎间关节病变横突部压痛。

□锁骨上方或颈后三角下部压痛,见于颈肋、臂丛神经炎、前斜角肌综合征等。

□枕骨下方、乳突后与后正中线之间的凹陷内压痛,见于椎体或椎间关节病变。

□胸锁乳突肌起点固定压痛,见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肌腱炎。

□在C2~C3间隙压痛,常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背部常见压痛点

□颈椎间盘突出症压痛点多在患侧下部颈椎及肩胛内上角,且疼痛向患侧上肢放射。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在劳损、挫伤、肌腱炎时有固定性压痛。

四、运动检查

■固定双肩,躯干不能参与运动。

■中立位前屈、后伸各35°~45°。

□前屈颌部可触及胸骨柄,前屈时可使关节突张开,使关节疾患得到缓解,同时会拉伸颈伸肌与斜方肌及项背与肩部的肌肉,这些肌群如有损伤或肌张力增加造成肩胛区的牵拉感和疼痛。

□后伸双目可直视天花板,后伸时肩峰区或肩胛区出现牵涉痛提示关节受刺激;臂或手相应皮节的牵涉痛提示神经根疾患。

□针刀治疗可分别对关节囊切割和行神经触激。

■左右侧屈各45°。

□侧屈耳接近肩部,侧屈疼痛提示关节疾患。

□对侧的疼痛或肌紧张提示肌肉损伤。

□侧屈使同侧的骨关节突关节与椎间孔闭合,可引发肩部的弥漫性牵涉痛。

■左右旋转各60°~80°。

□旋转下颏能接近肩部,出现弥漫性疼痛提示软组织受损。

□局限性疼痛提示关节突或关节囊损伤。

五、特殊检查

■颈部轴位挤压试验:病人坐位,头向患侧的侧后倾斜,医者双手交叉,在头顶部沿颈部纵轴向下施加压力,患肢发生放射性疼痛为阳性,因侧弯使椎间孔变小,再加压椎间孔更窄,出现神经根挤压症状。

■颈部轴位牵引试验:病人坐位,头中立位,医者双手分别托起下颌和枕部,向上牵颈部,使椎间孔增大。

□若肢麻、眩晕、耳鸣减轻为阳性,提示颈椎病。

□阴性提示项部软组织扭挫伤。

■爱迪斯症(深呼吸试验):病人坐位,两手置于膝上,检查者两手触摸两侧桡动脉搏动,嘱其深呼吸达高峰时,猛向患侧转动,并屏住气,使锁骨下动脉受上下的压力。

□若桡动脉无变化或轻微减弱为正常,明显减弱为阳性。

□说明锁骨下动脉受到挤压,此试验见于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

■挺胸试验:病人站立位挺胸,两臂向后伸,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臂和手有麻木或疼痛为阳性,见于肋锁综合征。

■超外展试验:病人坐位,患侧上肢从侧方被动地外展,高举过肩至头部,如患侧桡动脉减弱或消失为阳性,见于胸小肌综合征。

■上臂牵拉试验:病人坐位,医者一手将患者头部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向外下方牵引。如能诱发患肢疼痛、麻木为阳性,常见于颈椎病。

■间歇跛动试验:病人双臂手平举外展90°外旋位,令手指快速做伸展动作。记录时间并观察上肢位置的改变。

□如病人数秒内出现前臂疼痛,上肢困倦不适而逐渐下垂为阳性。

□手指伸展动作持续1分钟以上,保持原平举位为阴性。

□阳性见于胸廓出口综合征。

■屈颈仰头试验:病人站立位,屈颈仰头时,有头昏、下肢无力、站立不稳等为阳性。见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椎体后缘增生、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增生。

■椎动脉检查:病人坐位或仰卧位,颈部伸直,向左旋转30°,向右旋转30°。

□一般头向右影响左侧椎动脉,反之亦然。

□由于椎动脉经过颈椎横突孔,在多种因素下使椎间孔变窄。颈椎伸直也可引起症状。

六、肌力检查

■胸锁乳突肌:病人向一侧倾斜,医者在其下颌面部给予适当阻力,嘱病人抗阻力旋转,可看到和触及该肌收缩时的肌力。

■颈前屈肌:病人仰卧,医者手放于病人前额,嘱其抗阻力屈颈,尽量使下颌贴近胸前。以测得颈屈肌群力量,参与肌肉有前、中、后斜角肌及颈长肌、头长肌。

■颈伸肌群:病人坐位,医者以手放于病人枕部给予适当阻力,让其后伸颈部,以检查颈后肌群力量,参与肌肉有头夹肌、颈夹肌、胸锁乳突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