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余思悟一得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肺气肃降与胃腑通降相关的临床效应

中医论升降,以中土脾胃为枢纽,脾主升,胃主降,前文已述“肝的升发与脾的升清起协同作用”及“左升右降”。本文讨论肺气肃降与胃腑通降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的意义。

1.肺合大肠与胃腑通降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表里相合是中医的脏腑学说内容之一。常见的有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等。前人在实践中发现肺气“肃降”功能,与大肠的“传导”功能有密切关系。肺居于上焦,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全身,故其气呈清肃下降。《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如果肺失肃降,则会出现胸闷胁胀,咳嗽气喘,尿少水肿等肺气上逆,通调失司之症。《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肺与大肠表里相合,肺气清肃下降,则大肠传导如常;而大肠传导通顺则有助于肺气肃降。两者在病变上亦相互影响。临床常见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可出现大肠传导阻滞而大便困难。如果是大肠实热积滞失去通降,可引起肺气的宣降失司,致胸闷咳喘加剧。临床使用泻下药通便,会促使肺气肃降,痰嗽喘息得以缓解;使用润养肺津,清肺肃降药,可以促使大便通畅。

大肠属六腑之一,大肠、小肠与胃相连接,共同合作完成排浊通降功能。胃为六腑之主,胃腑和则六腑俱和,胃腑通降则六腑皆通。胃气以下行为顺,大肠的传导与胃气通降关系尤其密切。《伤寒论》表现胃家实的阳明腑实证,主要是肠道实热,表现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则诸气皆升,胃气降则诸气皆降。所以肺气下降,须借助于胃腑通降得以完成,肺气肃降与胃腑通降具有密切相关。

2.腑气失降对肺脏的影响

腑气失降表现出肠道排便排气功能障碍,腹部胀隆,肠中气体聚增。正常的生理常态,人体内大约保持有150ml气体,而且大部分在大肠内。若肠道的功能异常就会产生更多气体。影响肠道功能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肠道的运动受抑制,即“胃失和降”,大小肠下行传导失职。所以肠道功能异常,常见大便结或不畅,肠鸣音消失或减弱,于是食物滞留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出现明显腹胀或积气。从气体的分子运动理论看来,气体分子是不断的摆脱分子间引力,向上的高速运动,相互之间及同管壁不断的碰撞。因此,一旦吸收入血液中,易出现所谓“内毒素血症”。上行入肺会导致肺损害而发生ARDS症状。这种情况临床上最常见于热病发热时,即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由于发热体温上升,肠道对体温上升最敏感,而致肠蠕运动减慢,食物通过肠道时间延长,由于发热影响酶的作用,使食物消化不完全,同时小肠中食糜为半液体物态,发热蒸发水分后,在大肠中形成燥屎便秘而小肠中产生大量气体,由于气体分子以高速运动相互不断碰撞,使之间气温升高,而热量越高则分子运动越速。气体的温度与压力和体积均成正比的。如体温升高则气体压力增加,体积亦随之膨胀,肠中压力增加,便形成痞、满、燥、实的大承气汤证。痞满就是鼓肠,燥实即大便秘结。肠中的气体不能从肛门排出,便吸收入血,如上逸从肺呼出,于是身热气粗,甚则如《伤寒论》所说“短气腹满而喘”,“喘冒不得卧”的阳明腑证,可以大承气汤治之。此时,若肺已有病变,由于炎症病灶渗出物充满肺泡,骤然又大量气体上集于肺,于是气道壅塞形成“痰浊阻肺”,出现更严重的喘促痰嗽症状。因此必须用攻下通便,排去肠中燥屎与积气。这样可以杜绝气体来源,从而减轻肺的排气负担,使肺循环得到改善,而喘息痰嗽症状得以控制。或许认为攻下的排气减负,充其量只是缓解症状,因为致病因素没有消除,疾病的本身仍未解决。可是从实践观察,只要症状缓解,疾病就获好转,人体的自然免疫功能就会从容战胜疾病。

“肺实咳嗽喘息泻大肠”有效,已为许多学者临床研究所证实。日本大塚敬节说:“治喘之法,不必限于麻黄、杏仁……因腹压或肠压高而引起呼吸喘促,余曾用疏通剂或泻下剂或利尿剂以减轻腹压,颇收意外之效。”匡调元《中医病理学》中说:“胃肠道内气体主要依靠肠壁血循环吸收由肺排出,其排泄量较由肛门排泄的量高20倍……肺有病变而导致换气障碍,血液中气体不易排出,于是气体分压增高,小肠中气体不能吸入血,弥散入小肠黏膜下层而形成气泡层。用泻下药排去肠内气体以减轻小肠充气压力,间接减轻肺部排气负担,改善肺循环而收平喘止嗽的疗效。”

3.肃降肺气与通腑的相互作用

阳明腑证属于外感热病过程中最严重的一个阶段。发生咳喘病大都属于实证喘嗽,这种喘嗽亦常见于内伤杂病,所不同的不一定发热,主要是肠道壅实失下行之顺,产生气体上遏于肺,出现严重的喘咳症状。如《金匮要略》中言:“肺痈喘不得卧者”,“支饮不得息”,均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痈及支饮,出现喘息不能平卧,若大便秘结,病势必重。可见葶苈的泻肺定喘,实即攻下通便。李东垣《医学发明》在“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中说:“葶苈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也,亦能泄大便。”可见葶苈泻肺定喘作用与大黄类同,临床上常见肺炎、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百日咳等喘嗽多痰而伴见实热便秘,使用葶苈便有定喘、止咳、消痰之功。又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的己椒苈黄丸原书治疗“腹满……肠间有水气”,组方防己、葶苈子、椒目、大黄四味,功在利水通便,适用腹满便秘,小便不利者,临床用于肺源性心脏病喘不得卧,服后便通尿长,能有效地纠正心衰。小儿肺炎,若出现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干、脉数,属于实证,予麻杏石甘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常能获得卓效。

葶苈苦寒性能不减于大黄,所以体虚无热者不能轻用葶苈。一般喘息痰嗽均常用苏子为主药。苏子质润富有油脂,《本草纲目》谓“利膈宽肠”,以苏子为主的苏子降气汤和三子养亲汤,临床用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心病等喘息痰嗽发作时,有定喘止嗽、降气消痰作用,主要借苏子油润,滑肠通便而获得效果,所以虚喘不可轻投。三子养亲汤,不光是苏子,同时莱菔子、白芥子均为子仁油润之品,实喘用之有立竿见影之功,对老慢支,咳喘多痰实证,动则喘息,腹胀便秘,以之投服,屡用屡应。三子养亲汤乃临床常用方剂,若痰多者合二陈汤,疗效更佳,但不可过用。因老年阳衰,若见症状缓解,即转以调理,否则损伤脾胃之气。所以临床若见虚实夹杂者,即不能独任本方,如见疲乏少气,饮食无味等脾虚症状者,可与苓桂术甘或理中、四君等同用。

4.通腑能防治肺实咳喘病变

通胃腑,泻大肠以治疗肺失通降之痰壅咳喘诸病症,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法则。《金匮要略》的咳逆上气用射干麻黄汤,以射干为主药。《本草纲目》谓射干苦寒“泻实火,利大肠”,《普济方》言其治“二便不通”。可见射干亦具泻下作用。《金匮要略》治“咳逆上气”的皂荚丸,《本草纲目》谓皂荚治“风热大肠痰闭……通肺及大肠气”。可见,诸如此类的定喘泻肺,降气消痰药,都有通便下气作用。由此推导到紫菀治气逆咳嗽,可能与紫菀的润肠通便有关。《珍珠囊》谓杏仁“润大肠气秘”,杏仁的降气止咳,也可能与润肠通便有关。泻下药不仅能平喘止咳消痰,而且有预防喘咳作用。《医宗金鉴》说:“哮症发于冬初者多,先于八九月未寒之时,用大承气汤泻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此为妙法。”这样看来,大承气汤泻下不但治热哮,且能预防内热哮喘。

回忆“文革”初期在山区卫生院工作,遇一幼儿急诊,发热喘促,两肺湿啰音满布,输液抗菌消炎不见显效,入夜患儿喉头痰声辘辘,鼻翼煽动,目合不乳,当时无给氧,吸痰等设备,西医颇感棘手,急待天明转院。余诊其脘腹胀隆,大便数日未解,即予小儿保赤散1支,调开水2匙灌服,移时见患儿痰喘稍平,呼吸转畅,翌日晨解下秽臭大便甚多,病情化险为夷。小儿保赤散组方:巴豆、川贝母、黄连、大黄、胆星、朱砂等。主要作用是巴豆等迅猛的通泻作用,所以获效神速。

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宣白承气汤(生石膏、瓜蒌、杏仁、大黄)针对肺肠同病咳嗽而设。呼吸衰竭与肠腑不通,在临床上常相互影响。许多肺气壅阻,出现呼吸衰竭时,往往同时伴见肠腑不通,腹胀便秘,使用泻下通便常能获得逆转。通腑平喘法,在临床尤其为急症常用,颇引人瞩目的是抢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见腹胀便秘者,采用大承气汤急通肠腑,往往能够获得卓著的效果。薛芳等报道:大承气汤治疗严重创伤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效果。临床上碰到成人急性肺炎,凡伴腑气不通,腹胀便秘,放胆使用通腑气,泻结热,可以较快扭转病情,明显缩短退热时间。泻大肠能明显改善肺部炎症,在临床观察是有确切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今达.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意义及其本质的探索[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71.

[2][美]D.A 尤克.生命化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汉·张仲景.注解伤寒论[M].金·成无己,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4]金·李东垣.医学发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5]薛芳,崔志永,李宏林,等.大承气汤治疗严重创伤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1994,16(5):2-3.

(本文经删节,发表于《浙江中医杂志》,2016,51(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