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刻意

虚静寂寞之道不存在了,那么矫情造化、讥讽刻薄怪癖、奇异的妄行就会趁机兴起来,这是因为世俗的虚妄以至于无所不为而灭失了自然天道。

刻意崇尚品行,心志超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谈阔论,愤世嫉俗,只是表现得极度高傲而已。这是刻意地自我勉励,又能牺牲自我的山谷中的隐士、愤世的人所喜好的。谈论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的是洁身自好而已,这是平常处世之士施行的教诲罢了,正是那些游行设教讲学的所喜好的。一开口就说要建立大功业,树立好名声,维护君臣的秩序,匡正上下规矩,这是追求治政之道而已,这是朝廷之士尊重国君、加强国力的人,致力于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人所喜好的。身处山泽栖身旷野,闲居钓鱼,自得其乐而已,这是泛游江海、避开世事、清闲隐居的人所喜好的。吹呬呼吸吐故纳新,如熊伸颈,如鸟展翅,为了延长寿命而已,这是善于导引、护养形体、想要达到像彭祖一样寿命的人所喜好的。

如果有不砥砺心志而高远,不谈论仁义而身修,不祈求功名而去治世,没有江海之好而闲游,不用导引就能长寿,没有所不忘怀的,没有所不拥有的,恬淡无为而众多的美好如影随形,这就是天地自然之道,圣人所具有的品德啊!

那些身居山谷与平常世俗之士,以及建功立业,避开世人隐身休闲,注重于养护形体的人,都是因为心中存有自我而已。只要有自我就有私心,有了私心就未免会被外物所迷惑。所以说尽管他们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却是异曲同工的。所以身居于山水之间而快乐的人,去到了那里就不想再回到世俗喧嚣的环境中;在朝廷里谋划的人,进去了就不能出来了;安心于教诲后生的人,只能屈身于教化而不能审时度势;沉溺于护养形体的人,只会培补躯体而不能使内心淡忘平静。这是因为本性嗜好是与非分明的结果,也是矫情造作砥砺其志意的结果,岂能和圣人之心相同?圣人只是不会有自我之心罢了。圣人没有私心,外事外物就不能使其受到迷惑,因此可以忘记形体而且能够通晓明白万事万物,所以升华到至道,然后进入辽阔的天地与自然合一,岂能因为砥砺才进一步升华到如此高度?恩济万物泽被世人,并不是执着于施行教化,灌输思想打造一定的规矩,难道只是行施仁义而修身所能做到的吗?如果道德崇高、恩泽博大而又宽宥天下百姓,难道只有建立功名才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涵宏广大,沉默清静,而又逍遥于自得其乐的场所,难道只有身处江湖才心身悠闲自在吗?内气柔和、真精保全而形体未免衰弱,难道只有致力于导引才能长寿的吗?自以为存在并没有存在,自以为没有的并不是没有。不追求它的结果而至道自然凝集,这都是因为达到无为的妙处,然而只有圣人才能够有所收获。所以说:不因砥砺而崇高,不因行施仁义而有修为,不因为建立功名而能治理,不用游历江海就清闲自得,不因为常做导引而有寿。只有当身心全都放下,对处事外物全都淡忘的时候,才能什么都有了。恬淡虚无而太多的愉悦从此就依从而来,这就是天地自然之道,即是圣人所具有的品德。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清静无为,就是天地自然的法则而且是道德的本质。所以圣人因循此法则而宽缓气和平淡神怡,平淡神怡就自然恬淡了,恬淡平易忧患就不能侵入,外邪之气也不能乘袭,所以他的德性完全而精神不亏缺。因此说:圣人存在的时候与自然同行,圣人死亡的时候又和万物同化,静的时候与阴性之物同德,动的时候与阳性之物同波,不做福慧的先导,不做祸患的诱因;有所感受而后再反应,有所急迫而后再动作,不得已而后兴起,去掉智慧和故作的姿态,遵循自然的常理。所以说:没有自然不测的灾难,没有外物所牵累,没有他人的非难,没有鬼神的责罚,不因为事物忧思考虑,也不用因事而预先计谋。即使有光亮而并不耀眼,有信誉而并不用契约。他们睡着的时候并不做梦,醒来的时候也没有忧愁;他们在生命存在的时候如同在泛游,死亡之时犹如在休息。精神纯粹,魂魄不疲,虚无恬淡而又与天地之德相合。所以说:悲伤与快乐是德的邪僻,喜悦与恼怒是道的过错,嗜好与厌恶是本性的迷失,所以内心没有忧虑和快乐才算达到德的境地了,专守于一而没有改变就是到了清静的境地了,没有烦恼背离常情的事情就是达到了虚无的境地了,不与事物交流就是达到恬淡的境界了,没有所忤逆的事物就是达到了纯粹的境地了。

所谓的平易就是无滞碍,所谓的恬淡就是无思虑,所谓的忧患不能入就是哀伤与快乐都不能干扰他,所谓的邪气不能侵袭就是喜悦与愤怒都不能感触他,如此一来精神内涵自得其乐,自然康寿了。所以说:德全则精神不能缺损,精神不缺损的人把生生死死作为往来循环的生命时间现象,所以圣人对于存在来说就是自然的到来,对于死亡来说就是与万物一同变化去了。生死是人生的大事,然而把它比喻为往来循环的生命时间现象,那么对于福祸来说就是显得极其微小了,难道说福祸还能牵累我吗?所以说:不预先为自己制造福慧,也不在开始就留心于趋避祸患,有感触而后才有回应的,就是因为德的充实而又合乎于道啊!急迫而后才有动作的就是事情已经到来了,此时而有对应,不得已而后才兴起的就是不预先去计谋,不用智慧机巧有所作为,不因为什么缘故而泯灭自然常理,这就是执守着自然而然的真理啊。抛弃智慧机巧遵循自然常理,就没有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因为与天合其德、遵循天之理,天不能无缘故地降灾;与万物和谐齐同不被万物所役使,则自然不能有所牵累;内心超越于非议人的境地而明慧不能离散,则自然无人非议。与鬼神的凶吉祸福达到相通相合的境地,而无所不能护佑,则鬼神无所责难,这样的境界要不是圣人谁能够达到呢?

形体过于劳动而不休息则精神凋敝,精气使用而没有终结的时候就疲劳,疲劳就导致精气衰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就清澈,不运动就平衡,淤闭不能流通也不能清澈,这是自然的现象。所以说:纯粹而不混杂,平静而不变化,恬淡而无为,遵循自然法则运行,就是养护精神的道理。就像吴越的宝剑干将莫邪被珍藏在剑匣里,不敢轻易使用它,珍重到极致了。精神通达流荡无所不到,上穷于天,下极于地,化育万物看不到形象,它的功用如同天地,纯粹朴素的大道只有持守精神,持守而不丧失和精神凝结为一,凝结为一与精神相通,与天地之理相合。民间俗话说:“普通之人看重的是利益,廉洁之士看重的是名誉,贤能的人崇尚的是志气,圣明的人看重的是自己的精神。”所以说朴素的概念就是它不与任何事物相混杂,纯粹的概念就是不亏缺它自己的精神,能够体现出纯粹朴素的人就是真人。

圣人之心,忧喜不能触动而自得其乐,所以不因事物而影响快乐,这是德所至的缘故。持守真一,遵循常理而外物不能干扰。所以守一而不移,清静的境界就到了,无论是对是错都无所牵累,而心境豁达善于应对。所以说没有所忤逆虚假的现象,外能役使于事物而洞达清明。所以不用与物相互交流,这是淡泊到了极致之地,与万物齐同平和顺应而致于清澈纯粹。所以说没有所违背的,这是纯粹不杂的极致了,圣人之心已经达到了如此这般的境界了。圣人之心如同精神的宅舍,只有圣人能够保养其精神而不轻易使用,犹如高深的韬略和珍藏的利器,而不敢妄自使用,就像干将莫邪一样的宝剑,珍藏在匣子里不敢使用,是珍藏宝物的极致了。所以圣人保养精神到了如此地步。然而正因如此地保养精神,才可以使精神通达无所不至,而它的奥妙与天地相通流行。万物造化是不能用眼目所能看到的,人们只是感到自然界变化而已。所以精神的流行无所不到极处,上达于天,下至于地,万物的化育是不可以看见的,这是自然而然之道。

众人重利,利所以与义相和,只是众人看重而已;名誉是实际的宾客,只是廉洁之士看重罢了;意志是心里愿望理想所要求达到的,只是贤能之人崇尚它而已;精神是纯粹不杂的道理,只有圣人看重它罢了。所以利益不及于名誉,名誉不及于意志,意志不及于精神。

没有杂质谓之纯,质朴无华谓之素,素可达到纯,纯可达到粹,粹可以达到精,精可达到神。所以纯粹之道唯有神来守持,若能持守而又能自得其乐,就与神没有分别了。所以持守它勿要丧失,就可以与神合而为一。所谓的一就是道的玄妙本质,而最终归结于自然无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