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健康产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每个人都去过医院、看过医生、吃过药,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病痛的折磨;每个人都梦想着如何不生病,如何健康长寿。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健康,希望父母健健康康,希望子女健康成长,也希望自己没病没痛。

每个人都注重健康,也关心健康。从多走路多锻炼,早睡早起身体好,多吃蔬菜水果,多吃清淡食物,多喝热水,到每年体检,有病及时就医,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得小心翼翼,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生病,生什么病。

我们经常听说,某某体检时一切正常,可刚过半年,就得了直肠癌、肺癌了,而且还是晚期……。由此,人们也常嘀咕:这体检也不准啊……

也有人从不检查身体。不是他不重视健康,而是他害怕检查出什么毛病,反而影响情绪,加重心理负担。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平常不检查,也没有发现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当然也就不知道有什么病,日子过得很舒服很开心。可是转折就在于检查出问题了,心情一落千丈,从此一蹶不振。

大家都说喝酒伤身体,身体会出大问题。可是偏偏就有那么一些人早上喝,中午喝,晚上喝,喝了一年又一年,身体硬朗,几乎从不生病。我有个同学,他的父亲就是这样,80多岁了,喝酒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他的两个儿子也是这样。早些年喝的是红薯酒,后来条件好点喝的是高粱酒,再后来我这同学有出息了,经常会带一些五粮液、茅台之类的好酒回去孝敬他的父亲。

我曾经在飞机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大肆宣扬喝茅台酒对肝有好处。文章的理由是说茅台酒的酿造工艺不一样,酿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菌类,这些菌对肝脏好。这可能就是茅台酒价格高,市值高的解释之一吧,或者说这是一种营销手段。茅台酒是否伤身体,一直没有一个官方的定论,网络上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现在不仅茅台酒畅销,各种功能性的保健酒曾经也畅销。对这些保健酒,有些说保肝,有些说让人保持青春活力,但是究竟功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茅台酒也好,保健酒也好,究竟是伤身体还是保健,要因人而异。大家都很爱护身体,虽然喝酒伤身体这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很多时候却是没有办法,因为为了表达诚意,很多需要应酬的场合都需要喝酒。古往今来,喝酒这习惯是怎么形成的,是否还该保留,还是要从健康科学的角度去分析。有经验的长者建议,如果身体允许,可以少喝点,但是一定要注意节制。没有节制,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喝醉一次好几天才恢复过来,这是要伤身体的。我记得20多岁时喝一斤多酒,一般睡一觉就恢复过来了;到了30多岁的时候,也没有问题;但是,到了40多岁,明显感觉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很难睡一觉就完全恢复过来。显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恢复能力明显下降。

公认的是多锻炼身体对健康有好处,可是也有人说锻炼身体是伤身体。季羡林老先生出生于辛亥革命那年(1911年),2009年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8岁,老先生算得上是长寿了。他在90多岁时,患上了老年性哮喘和白内障,但是身体并无其他大碍,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工作,一天能写上万字的文章,而且出行都靠走路,不需要借助其他交通工具。关于养生秘诀,他有个著名的“三不主义”养生方法,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他认为,锻炼就是消耗自己,要把能量储存起来,用到该用的地方;不挑食就是食物要多样化,不要故意讲究;不嘀咕,就是不要动则生气,不要太在乎功过名利,因为生气伤肝。

我亲眼见证过几位来自美国、以色列、法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中有著名的材料科学领域专家、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他们80多岁,还经常在全球搞科研、指导学生、开展讲座、出席论坛会议。我初次与他们见面时,以为他们会有一两个助手帮忙拿包、照顾他们的安全。结果我发现我想多了,他们有时深夜一两点到达机场,一个人拉着行李,早上准时到达会场。我与他们交流,得出结论:人要过得充实,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他们80多岁一直活跃在科研舞台和实验室,这是他们几十年工作和事业的延续。我们总是觉得他们辛苦,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觉得辛苦,反而觉得生活有规律、很充实。一生的荣华富贵,对于他们来讲,就这么回事。为什么科学家、医生都比较长寿?很多80多岁的大专家、大科学家都坚持每天按时上下班,坚持给病人做手术,坚持在教室给学生上课。因为他们天天有事情干,很充实,心态良好,目标坚定。

心中有爱,动力常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他是全球闻名的大科学家、大教授、令人尊敬的长者,而且豁达开朗,永远有激情,永远年轻。现在97岁高龄的老先生,还经常到全国各地去考察、做报告,参加一些重要的论坛会议。有记者问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说一是坚持每天走路,二是母亲的基因。“饭后百步走,活过九十九”,这是民间总结出来的经验。基因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心中有爱、有动力,这是永葆青春的秘密。民间有个说法,“少来夫妻,老来伴”。八九十岁的老人有伴侣,才不会孤单寂寞。如果有伴侣陪伴,生活总是滋润的,那是不竭的动力。无论是原动力,还是新动力,都至关重要!所以,老年人也好,中年人也好,有伴侣,有家庭,生活才不会孤独。

很多人喜欢早上起来跑步,这样对身体不好。因为睡一觉起来,血液浓度很高,身体很多机能还没有恢复过来,而糖类是人体跑步时最经济、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如果这时就开始锻炼跑步,容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会造成各种不适症状,如心慌、出虚汗、手脚颤抖等。早上空腹跑步增加了血管中形成血栓的可能性,血液浓度提高易导致血管栓塞。而晚间跑步则正相反,这时血小板的数量下降,大大减少了血管栓塞的危险性。运动医学已经证明,早晨刚起来时,人体各脏器的运转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时候锻炼,对于心血管功能比较脆弱的人来说是比较危险的。而人体的活动能力在晚上会被充分开发出来,这时候跑步,身体更容易适应运动节奏。因此,有些养生专家建议,不妨在晚上睡前两小时集中锻炼,这样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总之,每天应适当锻炼,走路、游泳、跑步、打太极拳都很好。可根据各自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适当增加或减少运动量,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农村也基本富裕起来了。高铁网络密布,民航发达,乡乡通公路,县县通高速,新农村建设使如今的农民基本上摆脱了没饭吃、没衣穿、没房住的历史,当然还有极少数地方暂时还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相信脱贫致富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丢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不算太远,已经进入20世纪70年代了。地里没有什么种的,红苕洋芋产量不高。早上天刚亮,孩子们就被父母吆喝起来去很远的地方放牛、砍柴。冬天冷的时候,一脚踏进冰窟窿里,刺骨地、扎心地疼。大巴山山高坡陡、崎岖不平,没有矿产资源、没有工业企业、没有交通优势,无论是去乡镇赶场还是县城买卖,不管是几十公里的路途,还是上百公里的往返,都只能用两只脚丈量土地,路上没水喝没有东西吃,然而这一切造就了我们今天的顽强与坚韧,吃苦历练了我们那一代人。同时,今天身体的基础也是在那时锻炼积累起来的。

1993年,我的父亲在病痛折磨中离开了人世,我们愧疚的是,自己没有能力送他去医院治病。我的父亲去世时才50多岁,正是壮年,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过了一辈子。父亲在我们面前从不说苦和累,总是天还没亮就出门了,天黑了才回来。父亲在病魔面前也总是将他最慈祥和最坚强的一面留给我们,所有的痛苦和委屈都默默地承受。我的父亲和世界上所有的父亲一样,永远值得我们子女尊敬和爱戴。遗憾的是,父亲积劳成疾,一生都献给了田间地头,献给了他的家人,却从没享过任何福。我们自小明白,健康的体魄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尽管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每每想起家乡,我就会想起父亲;每每看到别人的父亲,就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如今,我也早做了父亲,我总是像我的父亲一样把最好的一面留给我的孩子,把坚强和慈爱展现给孩子,把苦和累永远留在心中。担当、责任、包容和永恒的爱,是每个父亲的伟大之处。

虽然居住在山区里生活环境艰辛,但今天来看却是一种天然的优势。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没有人告诉我们,跑步可以挣钱,可以成为职业,还可以光宗耀祖。

打工的时候,能够走出大巴山,我以为就改变了命运。那是1989年,我初中毕业,白天在蓬溪县大石桥麻纺厂打工(很可惜,这家工厂早就倒闭了),晚上挑灯夜读,那个时候我很想寻找身体的底线在哪里,究竟能够坚持多少天不睡觉。当时的梦想就是想当一个作家,走出农村是我唯一的目标。我只知道勤奋地读,勤奋地写,却并不知道还有什么诀窍可以帮助我。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才20多元,要吃饭,还要买书。坚持天天看书、天天写书,虽然并不知道一个作家需要怎样的内涵和功底,但是一直有一个期待在心中,那是梦想一直在支撑自己。那时候,我的最高纪录是长达一周可以不睡觉。

强大的内心非常重要,可以支撑你的身体,支撑你的内心,支撑你的坚守,也可以支撑你的无限想象力(愿景)。每个人一生都会走很多弯路,遭受很多挫折,也会交很多学费。但是,你总会发现,人生的每一步都没有多余。小时候吃的苦锻炼了身体,使身体强壮了。后来多读书多写作,尽管没有成名,也没有成为一个作家,但还会有很多选择,这就是胸襟,需要我们不断历练。人到中年的时候你会发现,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每个成功的人内心都是非常强大的,强大的内心使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不管何时何地,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缺乏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支撑我们挺过去,可以帮我们寻找新的思路!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总是试图找到病因的形成逻辑、诱因,恨不得自己也是一名医生,一名艺高胆大的好医生。绝对不是因为医生有多伟大,有多少收入。虽然听说有些灰色收入每年少则百万高达千万,但是我们坚持认为这样的医生只是少数,因为要成为一位好医生需要付出很多,而有的医生收入太低,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但是我们确实非常痛恨那些收红包不手软的医生。因为病人也不容易,他们不仅饱受病痛折磨,还要四处负债。

前些年全国很多医院或科室承包给私人,他们赚取了病人可怜的血汗钱。其中,莆田模式最突出。很多人只是患有感冒,到了他们那里就变成严重的这病那病,没有五六千元是走不了的。甚至还有不幸的病人把生命栽在他们手里。

我曾经也上过当。有段时间感觉尿多尿频,上网一查,前列腺炎。这种情况很多中青年人都有,办公室坐久了锻炼少了就会有,所以也不足为奇。那次就医以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搜索网络这么反感,因为全被骗子广告垄断了,造成很多人误入骗子医院,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而这些网络搜索平台为了套取广告费,充当了很多骗子医院的工具。网上无论查什么病,都会被自动导航到各个医院。很多医院牌子都很大,我最后选了一家自以为很正规的医院,“××××大学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当我去做了检查,医生说理疗可以治愈,开了一个疗程,花费了一万多元,但是效果可以说没有。后来我才发现这个科室可能承包给外面了。虽然这是10年前的事情了,可是今天我们再到网络上查询,也几乎全是导航到各个医院的,因为很有可能这些医院买断了关键词。

那么,我们疑惑,医院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是企业还是公共服务机构?如果是企业就应该盈利,如果是公共服务机构就不能盈利。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公立医院对外承包了科室,还是把赚钱作为重要目标。

电影《我不是药神》立足于现实,反映了社会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得了重大疾病后的无助与无奈。电影中,一些公司既不能生产这些特效药,又不把这些特效药的价格降下来,还不准这些特效药、仿制药销售,这基本把这些患者的生存之路堵死了,政策制度的缺陷和不合理暴露无遗。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李克强总理在批示中指出,“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相关措施要抓紧落实,能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看不起病,看病难,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福祉的大事情。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全民健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很多中年人突然转行去研究中医、研究保健、研究养生去了,而且有些的确还出了不少成果。从客观上来看,转行很正常,因为人生几十年阅历无数,很多知识都需要亲身经历,历练越多,经验就越丰富。中医、保健、养生都很注重经验、注重规律。比如,睡眠不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有人说一定是想法和杂念太多,大脑和神经若在睡觉的时候还处于紧绷的状态,是难以入眠的,所以建议在睡前打打太极拳、跑跑步、听听轻音乐,让大脑和肌肉都逐渐放松下来;也有人建议睡前用热水烫烫脚、冲个热水澡或者喝杯热牛奶;还有人建议数羊,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000,有可能数到100就睡着了。当然,数羊这是哄小孩子的办法,不一定适用于大人。

其实,睡眠不好,没有这么简单。我也曾经尝试过很多办法。有时候跑2万步,冲个热水澡睡觉,因为身体很累,很容易就睡着了;有时候贴个膏药在脚掌,也容易睡着,但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中医解释:“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又说:“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神安静守舍则能寐,若神不能安其舍,游荡飞扬,则会出现不寐、多梦、梦游、梦语等病症。肝火旺,很多是季节性问题,不是疾病,但是它和疾病一样折磨人。实火多由于肝主疏泄的功能被破坏,肝气郁结进而化火,多有情志类疾病的症状,如脾气暴躁易怒。虚火是阴虚火旺,多由肝肾阴虚所致。症见眼干眼涩、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等。虚火的治疗不能一味地使用苦寒药清火,而是要滋养肝肾之阴。

中医理论很高深,我只记住了几点:湿气太重睡不着,热气太重也睡不着。中医调理,讲究的是阴阳平衡。睡不着的时候看看老中医,吃一服中药一般就可以了。有时候去扎个针灸、拔个火罐或者刮个痧,睡眠不好的问题几乎都能够得到解决。

坐久了一定要出去走走,多走路、多喝茶水,帮助消化,排除体内毒素。现在带上手机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一天走了多少步,速度多少,消耗了多少热量。虽然我们并不是医生,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医学知识,但我们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如一般的感冒如何预防和治疗,一般的疾病该去哪里就医。甚至有些病人已经成为“专家”,这也验证了“久病成医”的说法。总之,预防与治疗的知识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没有谁可以不生病,没有谁可以不去看医生,如何传递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法,是我们深处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与健康打交道,每个人都需要健康,健康关系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有不幸的家庭,每天都在为健康而努力,与病魔做斗争。由于基因、生活习惯的不同,每个人的健康情况也会不同。

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十几亿人的健康,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2019年5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卫健委”)发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显示:与2017年相比,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7.0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6/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6.8‰下降到6.1‰。

初步分析,一是由于我国整体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使很多病人能够及时就医,并快速康复;二是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锻炼,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三是社会的整体进步,社会环境的改变使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日,国务院全面启动“健康中国2030”行动,可以预见的是,提升人民健康福祉,推动健康事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就医便利化、人人享有健康将成为常态。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也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健康产业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产业。一方面,传统的健康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伴随着新科技的融入和渗透,健康产业新物种正在快速崛起。欧美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5%,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我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还不足5%。可以预见的是,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或超过15%,我国的健康产业规模将会突破20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还有一组数据佐证了我国健康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人。而我国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超过1.8亿名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如果以健康生存年限来衡量的话,我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0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老年人在退休后的生存年限中,有8年多健康时间,或者说有一半的时间在带病生存。我国还有8500万残疾人口,当前至少面临3.3亿人口的老龄、健康市场的巨大需求,我国的老龄产业、康复产业却非常薄弱。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健康老龄化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预计到2050年,我国GDP的三分之一来自老年产业,“养老经济”将成为重要经济支柱,发展专业陪护、赡养老人的老年产业将大有可为。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口,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的康复辅助器具市场也潜力无限。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其中指出:康复辅助器具是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实施辅助性治疗及预防残疾的产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是包括产品制造、配置服务、研发设计等业态门类的新兴产业。我国是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人数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但仍存在产业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益加快,给提升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有利于引导激发新消费,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福祉。

…………

凡是过往皆为序曲。

之所以想写一本关于健康产业发展的书,不是要谈健康有多重要。这不需要我来谈,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人人需要健康,需要高质量的、高科技的健康产品。我希望大家在关注养老地产、养老医院、医养结合的时候,也多关注科技瞬息万变对健康产业的影响。我们究竟要发展什么样的健康产品,这些健康产品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哪些改变,我们究竟有哪些商机,如何来把握商机,这正是我关注的。健康产业新物种其实也不是新概念,只是把外延和内涵结合起来,并与新科技深度融合,一种很好理解的说法是数字化健康产业。

早在2012年,3D打印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我抓紧研究了3D打印,觉得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和工艺。2012年10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我联合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的11位专家和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在北京发起创办了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这是全球首个3D打印行业智库平台。当时我对联盟成员讲:我们今天发起成立一个联盟,本来是一个小事情,但是意义重大,完全可能是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今天回头来看,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对推动中国3D打印,乃至世界3D打印产业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几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五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和美洲峰会,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在青岛高新区、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佛山南海区大沥镇创办了三家3D打印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了免费提供在线教育的无限三维小程序和App,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Makesome教育打印机,在科学普及、示范推广、技术引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关于3D打印产业发展,我提出了三点思路,至今仍被这个行业所接受:一是打开3D打印的应用市场,促进3D打印+工业设计、3D打印+研发、3D打印+医疗、3D打印+康复、3D打印+文化创意,3D打印+创客教育;二是深化3D打印国际间的对话合作,便于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三是将3D打印与教育结合起来,系统培养3D打印专业人才。

在推进3D打印在生物医疗应用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3D打印可以解决很多医疗康复领域的问题,而每个细小具体的方向都是一片广阔的市场,这是我在3D打印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

早在2014年,受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委托,我联合国内机器人企业、科研机构发起成立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后来我对我国机器人的现状摸底以后,才发现我国的机器人产业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强大。我们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核心产品,缺乏核心人才。2015年,在四川绵阳举办的机器人联盟理事会会议上,我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将联盟名称更改为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二是着力把机器人的应用市场打开,促进机器人与应用场景结合;三是促进机器人行业国际间的对话合作。后来,我们相继在成都、佛山举办了两届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出版了专著《机器人2.0时代》。

有了过去七八年对制造业行业的研究,以及后来在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积淀的资源和经历,现在将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植入健康产业则变得非常有意义,也仿佛如鱼得水。

或许这就是我关注健康产业、进入健康产业的动力所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与大家一起分析和探讨数字化、智能化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机会,以及如何布局健康产业,如何实现人人享有高水平的健康服务,如何实现科技健康的目标。

2012年,3D打印风靡全球;2015年,机器人迎来风口期;2017年,人工智能成为新热点;2020年,健康产业将全面爆发。健康产业已经被健康科学、生命科学所取代。我看好健康产业,不仅仅是健康关系每个人的幸福和家庭,而是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这些新技术完全可以为健康产业服务,成为数字化健康产业重要的推动力,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而我要做的就是通过后者服务前者。

还是在中学的时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交流过,未来最稳定、最可靠的职业是什么。当时还有商业局、粮食局这些政府部门,商业局是供应日常消费品的,粮食局是供应粮食的。我们不约而同地赞成,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身份,每天都要吃饭,每天都离不开粮食,我们建议以后去读粮食学校,在粮食单位找一份工作。没有想到的是,粮食局、商业局都是最早改革的单位,现在消费品、粮食市场都全面放开了,人们不需要担心吃饭问题,也不需要担心购物问题。那么,健康呢,每个人都需要健康,每个人都离不开健康,科技日新月异,健康产业需要转型升级。人类越来越富有,在解决温饱之后,就要提升生活质量和品质了,无疑健康问题将会被摆在第一位。

我无法判断在2020年健康产业这一投资热点之后,还会有什么新技术或新行业会成为新的风口,无论什么新技术的诞生,都可能与健康产业紧密结合。我并不担心新科技进入健康产业以后,会让我们失业。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够活过100岁,我们即使失业,那也值了。

罗军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