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会意

我们的祖先最初造字的时候是将生活的世界一笔一画地摹写下来,于是便有了山、水、火、木、人等等,我们管这些“画”出来的字叫象形字。对于那些不大容易用具体图画来表现的对象,比如上、下、天、立、亦等等,古人发明了指事符号,一点、一横、一个圈,聪明地将它们表达出来。造字的人拼了命,却沮丧地发现这些文字远远不足以表现这个丰富多彩、充满差异的世界。于是他们又想出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思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字。通过排列组合可以不费太大气力地造出许许多多新的字来,这样的造字法叫“会意”。

我们不妨从一件容器开始,梳理一下这几种造字方法。这是一件青铜器皿,“皿”在甲骨文中()就像个敞口无盖的高脚盛器,它是个象形字。如果在这个字上加一个作为指事符号的圈,是什么字呢?这个圈代表一滴血,古人在祭祀的时候会杀掉牲畜,将它的鲜血注入器皿中,这就是“血”字()。仍然是这件器皿,开口的地方加上一个“水”字,表示容器里的水太多了,多得溢出来,这样就构成了会意字“益”(),这个字在古时候和“溢”字是相通的。再来看看这只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爪”()。它为什么要伸进器皿当中呢?因为古时候没有带自来水龙头的洗手池,要洗手就得把手伸进装水的器皿中。这个字就是“盥”(),是一个会意字。

可不要小看了这些会意字,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可以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大门,洞悉古代社会。比如这个字(),它的左边是一只耳朵(),右边代表一只手(),用手抓住耳朵,这是什么字呢?你可能会说是“揪”,其实它是“取”字。那只手之所以抓住耳朵,是要把它割掉。古代人打猎之后要将猎物左边那只耳朵割下,以此来评定成绩。你割了三只野猪耳朵,我割了五只,那我就赢了。《周礼》当中有这样一句:“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就是说,捕获大的野兽交给公家,捕获小的野兽归自己私有,只是别忘了把野兽的左耳朵割下来。你看一下“取”字,直到现在耳朵还是放在左边,因为割的是左耳,而代表手的这个“又”则在右边。古人不但割动物的耳朵,连人的耳朵也要割。原来每次打完仗,要根据士兵杀敌的数量来发奖金。可这杀敌数量不好统计,总不能让士兵把敌人的尸体都背在身上吧!那就割下敌人的左耳,拿回去一数耳朵就知道该拿多少钱,这大概是最早的“计件工资”了。“取”这个字就包含着一段残酷的战争史。

甲骨文的会意字中还有一些充满诗意,比如“明”。在甲骨文中,“明”字有一种写法是这样的:左边是一轮弯弯的明月,右边是一扇雕花的窗户()。夜晚,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屋里,那是古人对“明”字最浪漫的解读。三千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在读“一轮明月照窗棂”时与古人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