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论语》中有一句话特别有诗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仰观俯察,发出感慨:“时光啊时光,就仿佛这流动的水,日夜不停,一去不复返。”“川”是在千山万壑间贯穿流通的水,在甲骨文中它的字形和“水”字的一种写法十分相似。“水”字()中间的一笔拉通,象征湍急的主流,左右的侧流要缓些,用断开的三笔表示。“川”字()的结构与“水”字相反,一左一右两条曲线()代表岩壁耸立的两岸,中间的虚线()则象征湍急的水流。楷书“川”字只有简单的三笔,但我们要知道左右两笔是河岸,中间的一笔才是河水。
中国西南部有个省份名叫“四川”,有人望文生义,认为四川是四条河流——长江、闽江、嘉陵江、大渡河—的流经之地,其实不然。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原来四川的“川”不是水而是行政区,我们有时会把行政区称作“州”,比如柳州、杭州、苏州,还有少数民族的自治州。可是“州”的本义并非行政区,而是指水中可以居住的陆地。这是甲骨文“州”字(),它在“川”字()的中间加上了一个小圈,这个小圈代表河川中央的小岛。后来“州”被借走表示行政区,才又造出了“洲”作为替代。
古人为治理水患费了很大劲,他们意识到水道只能疏通,不可堵塞,因为“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一旦堵塞,水位必然抬高,抬得过高,冲破堤岸,会给百姓造成巨大的灾难。“灾”这个字颇能反映不同时代的人对灾难的不同看法。楷书“灾”上面是代表房屋的“宀”,下面是“火”,一看便知是房屋失火的意思;“灾”的异体字“災”,上面是“川”,下面是“火”,水灾、火灾都包括进去了。再来看甲骨文“灾”字(),它在“川”字()的中间加上了一个截断的符号,象征川流阻塞。可见在商代人看来,“灾”字首先指的是水患,大火蔓延不过烧掉几间屋舍,洪水泛滥却能淹没整个村庄,要厉害得多。
只有疏导得当,让水自在地流淌,百姓才能过上顺心的日子。“顺”字左边为“川”,右边是“页”。“页”的本义并非书页纸张,而是指人的头部,最早读xié。很多以“页”为部首的字都跟脑袋有关,像颈、领、颊、项、顶、颅等等。“顺”字从川从页,按照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的解释:“人自顶以至于踵,顺之至也。川之流,顺之至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头在上脚在下,从头到脚很顺;百川奔腾,终归大海,同样是顺势而为的。因此造字的人用“川”“页”二字以会意的方法组成了“顺”。
人生在世总有不顺,遇到逆境该怎么办呢?一个不错的对策是:逆来顺受。有人认为逆来顺受是懦弱无用,其实不然。“逆来”是客观环境的考验,“顺受”是自我心境的调适。逆境来袭,你若生出怨怼不满的叛逆情绪,既无法改变现状,还会伤到自己。不如转变心态,使心胸如大川般广阔,心境如水流般平顺,在逆境中生出喜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