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本科生初探
——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例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晓琛

【摘要】本文对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本科生进行讨论,总结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的特点。依据问题导向式教学基本原理,在知识探究、自主学习和创新项目三个方面设计了参与式教学手段,并探讨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及细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问题导向式教学 学生创新项目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education bachelor’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Based on problem-based teaching principle,designs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s on three aspects of knowledge discovery,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program, 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detail.

【Key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based Teaching Student Innovation Program

同济大学在《同济大学章程》中明确指出,学校的使命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服务社会,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推动与引领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愿景是: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学校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的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笔者认为,以上表述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才;第二,培养的人才本身也因其综合特质从而能够不断地自我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笔者从2009年起,为经济金融系本科生讲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该课程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资源与环境的配置问题,以经济学的手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对于如何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不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以专业的方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并且今后有不断地自我发展的潜力,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1.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导致了学生普遍对现实世界问题的思考能力不够

在现阶段,我国高考制度虽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会造成在中小学阶段一切以考试分数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获得高分,必定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刷题,是无暇顾及对现实世界问题的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的。虽然做题也需要思考,但是所有试卷上的考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学生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这个现成的答案,而不需要思考如何在现实中去发现真实的问题。而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是无法通过一张张考卷体现出来的。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其基础知识和理论是扎实的,但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而且现实中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其复杂程度会远远大于试卷。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希望能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本科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形成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1]。这是本科教育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

2. 以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组织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上,首先由教师先介绍相关概念,然后围绕概念进一步阐述理论,最后辅以案例或习题加深理解。但笔者认为,由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身是经济学科中较新的分支,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传统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假设进行质疑的基础上的,故采取问题引导式进行理论的介绍。具体做法是,先介绍传统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然后引导学生对其假设的合理性进行思考。当学生发现一些可质疑之处后,再引导出环境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理论。这样做能够避免机械地照本宣科,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第一节“绪论”,笔者没有按照常规方法,直接给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定义,而是先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片段,了解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改善环境问题的兴趣。然后带领同学们进行“头脑风暴”,了解现行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有哪些、为什么效果不理想,最后才引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界定了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范式去解决各种资源与环境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章中,引用了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它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又不使后代人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受到损害。其中“各种需要”是特指人的各种基本需要。该定义也强调了环境能力有限性的思想: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虽然该定义的形成经过了反复讨论,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但是该定义是一个道德层面的概念,并没有给出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衡量标准,并不能直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在同学们理解这一点之后,笔者以“开车的成本有哪些”这一问题提问,启发同学们进行思考,进而引出“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两个环境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传统经济学研究框架下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难点,并且提出环境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解决思路。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而且分析了解决现实中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难点,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打下了基础。

二、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小组讨论课

在学期开始,笔者就对小组讨论课的组织方式进行了介绍,启发同学们持续关注身边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掌握了一定的概念和理论的基础后,由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限3~5人),在接近学期末时完成小组讨论课上的发言与交流。

1. 由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

这一过程如同毕业论文的开题阶段,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交流。由于开学伊始同学们就已了解课程安排,笔者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也会逐步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及历届学生的成功案例,所以同学们组队及选题的过程较顺利,他们能够积极思考,提出待选问题及研究大纲。教师要与各组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确定有意义的选题并且防止小组之间的研究问题趋同。最终使同学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部化问题的研究”“进口洋垃圾的经济收益与环境成本分析”“新能源汽车政策的经济效益分析”“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垃圾分类效益比较研究”“基于环节优化的快递包装物再利用体系研究”“碳账户与碳交易市场研究”“在线二手交易市场的潜在环境效益分析”“外卖餐盒的现状分析与改进意见——以上海为例”等。以上问题有些是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如进口洋垃圾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问题等,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环境资源问题;而有些如在线二手交易市场问题、外卖餐盒的环境问题等,都是同学们身边的新兴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能够发现好的问题,是小组讨论课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

2.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反复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在中学阶段学生多数并没有学习过如何写学术小论文,因此仅仅选好了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开始阶段,学生的论文往往写得像新闻稿,缺乏数据支持和相关经济学的分析。在该阶段,教师就要推荐学生看相关的参考文献,以拓展思路,并且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经多次交流与反复修改,学生逐渐能够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其提出问题的难点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一些新兴问题虽然可供参考的文献很少,但同学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阶段的锻炼,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今后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小组讨论课的实施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虽然前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但是往往还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没有必要将其改得完美。相反,可以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启发其他组的同学寻找其不足之处,提出质疑,进行讨论,这样无论对发言组还是其他组同学来说更具有挑战性,使他们在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都有所提高,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大家都参与进来。通过小组讨论课的实施,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而且由于在选题阶段教师就注意引导学生选取不同方向的问题,参与讨论课的同学能够对现实中的各种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有所了解和关注。

三、鼓励学生结合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学以致用,积极参与各类创新项目

如前文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身所关注的内容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新的问题,解决理论也是较新的,与各类创新项目可以完美对接。在小组讨论课的基础上,经笔者启发与指导,从2013年起,每年都有多组同学申报各类创新项目,最终立项的有以下一些:2013年刘艺晗小组的校创项目“游客对景区支付意愿的评估研究——以嘉定区南翔古猗园为例”;2014年丰光远小组的校创项目“社区快递包装直接重复使用可行性研究报告”;2015年刘嘉帅小组的“校园传单对环境影响模型建立与利弊分析”;2015年何东霖小组的校创项目“绿色基金投资效益量化分析”;2018年万邵宇小组的国创项目“外卖餐盒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2018年李博辉小组的校创项目“同济大学水资源使用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其中刘嘉帅小组的项目,是针对校园社团宣传传单不环保的问题提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并获得了校创项目三等奖。该项目就是刘嘉帅同学在做社团工作的过程中,在讨论课论文基础上得到灵感和启发而提出立项的。

这些项目的选题大多是围绕学生身边的各种可持续发展问题,有不少就是小组讨论课的选题。问题具体而有现实意义,是经由学生自己发现的,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了课程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了创新的解决思路,最终都顺利地(或即将顺利)完成了项目。经过项目的进行,参与项目的学生都普遍反映,课本上的知识和理论活了起来,而且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从项目总体研究思路的设计,到各种第一手数据的获得,到相关模型的建立与调整,直至最终解决方案的提出,每一步都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而且相信通过项目的锻炼,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会深深扎根于这些同学的思想深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会助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洪.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181-185.

[2] 张帆,夏凡.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 3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