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研究生师生一席谈:冯老师成功讲座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冯老师成功讲座”始于2018年5月7日,这一天我请学生帮助开通了一个“冯老师讲座”微信公众号,这些漫读式的公众号文章从那时到现在也有90多篇了,朋友们以及一些师生看到我,不时提起他们看到了这些文章,以及他们读了文章的体会,听了让人感到高兴,这是自媒体这个新事物送给我的礼物。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找我说要出版讲座集,又一次让我感到高兴。其实,这些文章2007年起就在《科技导报》上发表了。看到这些文章具有生命力,的确令人感到高兴。

这个讲座叫“成功讲座”,对象是正在攻读学位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指导他们的导师。他们正在走向成功,能够与他们同行,并且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是一种幸福。回想自己攻读学位时,能够有人介绍经验该有多么好——1979年我公费到英国留学,先是几个月语言磨合,1980年春到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我对如何攻读博士学位(尤其是在英国读)没有底。实际上,既没有被告之最好应该怎么做,也没有被告之最好不要怎么做,似乎这一切你自己都应该知道。我当然明白我并不生来就知道如何攻读博士学位,也就比较关心这个层面的事,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令我忐忑不安的想法,写出来,现在还对博士生、硕士生和导师们有益。

人是需要指导的(对任何事人都不会生而知之),不仅博士生、硕士生需要指导,就是他们的导师一般也需要指导。依我的体会,高等学校充满了这样的指导,不但英国利兹大学是这样,北京理工大学也是这样,因为它们都属于现代先进的高等教育体系。举个例子吧。也许你知道,也许你并不知道,1975年当我成为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的学生时,我是一名只具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的学生,是北京工业学院令人惊奇地用3年时间,就使我成了一名标准的大学毕业生(可见教育的力量很大)。这个“奇迹”在3年大学学习刚结束时看不出来,这一年是1978年。1978年我们国家迎来了高等学校大规模恢复招收本科生的第一年,也迎来了部分高校招收研究生的第一年,我与另外两位本科毕业生脱颖而出,考上了研究生。同年,国家还决定向国外大规模选派公费留学生,这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召唤,没想到我们三人又通过了出国考试,我们实际上成了标准的大学毕业生,这一年北京工业学院参加出国考试的其他人并没有考上。如果说这是个奇迹,那么,这归功于北京工业学院对人才的一流培养理念,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我是荣幸的,我得到了时代的恩惠,见证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到1983年年底的时候,我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攻读。这4年的经历,也就成了这个讲座的一部分素材。当时,我完成了约15、16篇学术论文(其中已发表的有14篇吧),但是写入博士论文的也就是5、6篇。当博士论文的散页由导师的秘书帮助我一页页用老式英文打字机打出来,又送出去装订成一本精美的博士论文时,我意识到,这本博士论文虽然是利兹大学的学位论文,但是它却述说着一个十分贫穷的国家对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渴望。为此,我在博士论文的扉页上用中英文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本论文献给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年12月答辩会结束3天,我就回北京了,我从此成为北京工业学院的年青教师。导师后来告诉我,我的博士论文是利兹大学化学院当年的优秀物理化学博士论文,并得了J. B. Cohen Prize。2019年是我退休之年,在教师节的荣休仪式上,我把这本36年前的博士论文,赠送给了北京理工大学,现在它由校史馆收藏着。

我国的博士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新事物。1983年5月27日下午,雄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18位博士的诞生。这是我国自1981年1月1日正式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博士,在此以前,我国从来没有培养过“博士”这种人才。1983年以后,一批批博士从高校走出来,成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栋梁和精英,很多人成为领军人物。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被培养出来时的“一日三餐”就显得不是无足轻重了,他们的研究工作、他们在实验室的每一天、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指导,就值得书写了。如果联系到如今全国招收的博士新生每年有8万规模,那么对他们的合理指导就更具有重要意义。我希望这个讲座集的出版有利于博士新生(包括他们的导师)的攻博实务。

本书的写作没有使用“命令式”“居高临下式”的语言,相反,我采用的实际上是谈心的方式,讲座中也尽可能不使用“大字眼”而使用“小字眼”,这可以使年轻的博士生们容易接受其中的提示。本书也绝不是为大家提供教科书式的行为标准,在讲座谈到的许多地方,不同的学科与专业会有不同的做法,这就像各地都是一日三餐,但各地的餐食与风味却完全不同。

攻读学位你会遇到一个一个的环节,本书就此提出供讨论的问题,以便使你得到合适的帮助,仅此而已。

我要感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是出版社的热情邀请,使本书得以出版。特别感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李炳泉副社长、刘派编辑的具体帮助,使本书得以很快出版。北京理工大学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不仅是它的美丽校园,而且是它一流的教学。能够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是荣幸,也是幸福,在此谨表示我对北京理工大学的衷心感谢。如果从当学生算起,那么从这所大学,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从当教师算起,那么从北京理工大学,我看到了一个新时代像东方的红日喷薄而出,光耀大地。我还要感谢与我相遇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没有这些年轻的精英们的参与,也就没有这个讲座集,不仅仅在写成这些漫谈式的文章时,有他们日常的帮助,重要的是通过他们攻读学位,推动了我国学位事业的发展。机电学院的甘强老师,《安全与环境学报》编辑钱金鑫,博士后李杰,博士生程年寿、彭克林、朱双飞,硕士生钱石川、李蓉、吴翰、李昌霖、胡靖伟参与了公众号文章的编发等工作,在此谨表谢意。

冯长根

2019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