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治到法治:粤商家族企业的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创始人控制:基于经历的心理所有权分析视角

创始人行动的主要驱动机制来源于他们对企业的情感。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创始人对企业有着浓烈的情感,不少学者用情感依恋(attachment)来描述创始人这种情感,[1]而创业家们常将他们创办的企业比喻为他们自己的“孩子”。黄振龙凉茶创始人黄富强先生的话语就是这种情感的生动写照:“黄振龙(这个企业)就是我的儿子。他发烧感冒,我就着急,就全身不舒服”,“我真真正正把它当作我的生命,它就是我自己”。

从理论解析的需要来看,这种情感更适于用“心理所有权”的概念来刻画。心理所有权指的是“个体感觉目标物为他或她所拥有的状态”,[2]它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正式所有权,与正式所有权并不存在完整的对应关系。这使它非常适用于解释正式所有权所难以解释的创始人行为。根据心理所有权的理论,创始人的创业经历非常有利于形成他们对企业的心理所有权:(1)创始人对企业的投入很多。创业过程的艰难使他们对企业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和汗水,迫使他们不得不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应对创业过程中复杂而困难的局面,大量且富有创造力的投入也带来创始人自我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理所有权更强。(2)创始人与企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内他们熟悉自己创办企业的一切,对外他们被视为企业最鲜明的代表,有些企业甚至是用创始人的名字命名,人们一说到某家企业往往就会联系起它的创始人,这种紧密的联系让创始人对企业更为认同,心理所有权更强。(3)创始人对企业的控制。从创建开始就管理着企业的创始人长期保持着对企业的控制,这种甚至是事无巨细的控制,强化了他们的控制感,也会带来强烈的心理所有权。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只要创始人还能稳定地保持对企业的控制,他们的心理所有权就不会削弱和变化。[3]但正式所有权则不同,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不断接纳外部资本,创始人的所有权往往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被稀释,极端情况就如雷士照明吴长江的股权被稀释到使其失去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和股权上的控制。正式所有权的变化导致创始人的心理所有权与正式所有权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差异能带来公司治理上的好处,创始人不会因为正式所有权的减少而减少对企业的投入与关心。但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创始人不愿与任何人分享控制权,包括董事会、职业经理,甚至他的子女,这会给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带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