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第一节 虚拟社区发展概况
一 全球范围内的虚拟社区
自从人类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PPANET)在1969年诞生以来,网络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据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统计,到2011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23亿,超过全球总人口的1/3;而移动电话的使用者则超过60亿,占到全球总人口的86%(ITU,201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越来越多地受到互联网影响。以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电子政务以及以B2C和B2B商业模式、行业垂直网站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不断发展,预示着人们正在卷入势不可挡的信息化大潮。
在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经济政治生活的同时,个体日常生活也不断被互联网侵蚀。统计数字表明,早在2007年,全球家庭每天上网时间就达到54分钟(CNNIC,2007)。而最新的数据则表明,全球使用宽带(Broadband)接入互联网的住户达到5.9亿(ITU,2012),而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2012年6月底也达到了19.9小时,并且超过90%的人在家上网(CNNIC,2012)。人们从网络获取信息,保持人际交流,享受休闲娱乐,并将网络作为社会活动的助手,与互联网相关的活动在人们业余生活中占据重要部分。
在这些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保持和他人的交流和联系。这种现象一般被称为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或者在线社区(Online Community)。这一概念最先为莱恩格尔德(Howard Rheingold)在《虚拟社区:电子领域的精神家园》(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一书中提出,他从虚拟社区的活动主体和活动特征两个角度出发,指出“虚拟社区是这样一群人构成的,他们可能见过面,也可能素未谋面,他们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交换文字和思想”[1](Rheingold,1998:116)。更具体地说,虚拟社区现象意指人们使用电子邮件(E-mail)、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即时通信工具(Instant Message,IM)、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或者其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收发信息或者与多人共享信息,并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信息的交换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同步完成,还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等工具异步完成。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仅仅可以传输文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现在人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同时传送图像和声音。此外,移动电话也成为另外一个重要的终端和平台来完成这样的任务。这一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人们交往的模式,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 虚拟社区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自1995年第一个民用互联网接入机构成立以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十分迅猛。最新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站数量超过250万个,网民数量达到5.38亿[2](CNNIC,2012)。表1列出了目前我国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表1 中国网络应用使用率
续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些活动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保持和他人的交流和联系,也即我们常说的虚拟社区现象;这些活动包括写博客、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这说明虚拟社区在当前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
为了获得虚拟社区在中国发展历程的直观印象,我们可以大致将中国虚拟社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各阶段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虚拟社区发展阶段
续表
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性能、接入资费以及网络技术成熟度都是虚拟社区发展的瓶颈。截至1999年底,全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仅为350万台;网民数量仅为890万,主要集中在高学历人群(大专以上占到84%),高校校园上网占据明显份额(学生占到21.4%)。虚拟社区实现平台的主要形式为在线聊天系统,各大门户网站和各大BBS成为虚拟社区的主要承载平台[3]。在这一阶段,虚拟社区尚处于萌芽阶段,人们通过网络更多地是聊天和发帖,缺乏必要的虚拟社区组织形式。
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网络带宽快速增长,计算机设备价格下降,接入资费降低,这些为网民规模扩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截至2001年底,中国上网计算机达到1254万台,上网人士增至3370万。同时,国内著名即时通信服务提供商Tencent QQ发布了其第一个版本的即时通信软件,ChinaRen也推出了个人主页和校友录平台,各种婚恋网站、交友网站开始出现。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网络,并将网络作为扩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但对大多数互不认识的人来说,这一阶段的虚拟社区仍然没有成熟的组织形式。同时,网络发展的一些负面效应,如“一夜情”、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在该阶段开始出现。
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接入进一步普及,网民规模急速增长。截至2004年底,上网计算机接近5000万台,网民数量冲破1亿大关。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各种组织形态的虚拟社区开始凸显,如QQ中的各种兴趣群、大型网络游戏中的行会和工会、休闲娱乐游戏中的兴趣群(如联众[4]中的“江湖”论坛)等。同时,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开始出现,孙志刚事件成为网络力量影响现实生活的标志性事件。同时,政府开始逐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一系列管理规定开始出台[5]。
繁荣阶段:自2005年以来,虚拟社区发展进入所谓的web2.0阶段。目前对于Web2.0尚无权威一致的定义,但研究者公认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众多网站的内容主要由用户提供或者原创,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技术平台和实施必要管理(如防止色情和各类反政府言论)的组织,从而使网民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典型的web2.0网站包括知识型网站、社会关系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SNS)网站、以物易物网站(如www.Comhuan.com)等。知识型网站的代表是www.wiki.cn,即维客网。它是一个百科知识词典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所有名词术语的解释内容由网民提供,并且网民可以自由编辑他人的内容。SNS网站代表是www.wealink.com,它强调人们通过该平台来搭建现实中的“强”关系并最终走向现实世界(Physical World)的人际合作。
以上对中国虚拟社区发展简史的归纳是从虚拟社区的最基本特征——人与人之间通过基于计算机这一媒介的交流(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6])——出发来进行划分的。从后面关于虚拟社区概念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划分有利于我们理解虚拟社区对社会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