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乾坤骨董集 简洁朴素之美 齐家文化玉器
第52章乾坤骨董集简洁朴素之美齐家文化玉器
李舞雩在西北甘肃呆了六七年,收藏不少齐家文化玉器,有三连玉壁玉琮锥形器,玉壁玉琮最多,齐家文化是新时期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分布于黄河上游的一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齐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浑雄拙朴、磅礴大气、多姿多彩,向人们传递着四千多年前史前人类的历史信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今天就李舞雩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齐家文化,以及齐家的精美玉器。
齐家文化是新时期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分布于黄河上游的一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齐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浑雄拙朴、磅礴大气、多姿多彩,向人们传递着四千多年前史前人类的历史信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一、齐家文化的由来
齐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齐家文化的得名源于瑞典人安特生,安特生本是一名地质学家,应北洋政府邀请前来中国负责寻找铁矿和煤矿,但他却机缘巧合地脱离了地质行业并先后发现了著名的BJ人化石和仰韶文化。其文化特徵為:1、有相当部分顏色与器形独具特徵的陶器;2、冶铜业的迅猛发展,红铜器与青铜器的大量出现。
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省宁定县齐家坪村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不同于仰韶文化的文化遗存并将其命名为“齐家期”。他在自己的考古报告中写道:“绝无彩色陶器之迹,但美丽之单色压花陶器极为特别,齐家期似较仰韶者较早”。
安氏的观点即齐家文化的陶器表面无彩绘且纹饰不如仰韶文化陶器复杂,显然仰韶文化应晚于齐家,但显然安特生忽视了事物发展有衰落这一阶段,并不是复杂的事物的出现一定晚于相对简单的事物。
到1945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仰韶文化陶片,根据这一地层学证据(可简单理解为在早期的遗迹中不会出现比之更晚的遗物)改订了安特生的结论,提出了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这一论断,这一论断也被后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如今根据碳十四数据,齐家文化其绝对年代为距今4100-3600年,大约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中提到的夏代纪年重合。
二、齐家文化玉器的发现
安特生在发现齐家文化的同时也曾收集到一些齐家文化玉器,但由于当时他对齐家文化年代错误的判断及对玉器文化性质的忽视使其并未对这些玉器进行研究。其实早在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之前,齐家文化玉器就已经流传于世,在清宫旧藏就有齐家文化的玉器,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也曾著录一批齐家玉器(现部分收录于SH市博物馆),但书中对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玉器考释不多,且通过文献记载认为玉琮可能为商周时期的礼器。同时在20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收藏中国古玉的热潮,大量古玉流失海外,由于收藏家在意的是玉器本身,导致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玉大多没有出土地点和出土情况记录,因此收录在海外的齐家文化玉器具体来源大多无法知晓。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出土的齐家玉器资料较少,导致人们对齐家玉器少有关注。直到1975年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发现了300多件齐家文化玉石器,人们才重新意识到对齐家文化中玉器的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一些商人和收藏家也纷纷涌入甘肃收购齐家古玉,引发农民大规模挖掘,对齐家古玉的研究造成了破坏,但这种收藏热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齐家文化的知名度。
除皇娘娘台遗址外,甘肃武威海藏公园遗址、永靖秦魏家遗址、青海柳湾遗址以及有“东方庞贝”之称的喇家遗址等都出土不少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玉器也也成为古玉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杨伯达先生也将齐家文化玉器列为中国史前五个玉文化亚板块之一。
齐家文化遗址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临夏地区。它同众多古代文化遗址一起,共同孕育了辉煌的黄河文明。齐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浑雄拙朴、磅礴大气、多姿多彩,向人们传递着四千多年前史前人类的历史信息。鉴赏、解读其历史的内涵、艺术品位的表现,令人激动不已,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黄河上游重要的文化遗存,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分布地域广泛,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及NMG西南部地区。玉文化是齐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受其他史前发达玉文化的交汇影响,又结合自身文化传统与地域环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史前玉文化。
齐家文化玉器以素面为主,多不做纹饰雕刻,古朴素雅。玉器造型以璧、环、多璜联璧、琮、刀、铲形器、管、珠为主。玉料材质多种多样,主要有透闪石、蛇纹石、大理石等各种材质。与其他史前玉文化相比较,齐家文化出现了大量松石装饰品,其中青海几处遗址发现数量最大,有240余件之多。
齐家文化玉器用材上乘,制作精细。大型玉器雄浑饱满,大气凝重。小型玉器小巧可爱,灵动飞扬。从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观察,其加工工艺从选材、切割、钻孔、琢磨和抛光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制玉工艺、玉材的切割有绳切割和片切割两种。从玉器上残留的切割痕迹看,在齐家文化玉器的早期以绳切割為主,其绳大多采用动物的皮、筋等,切割时加上和以泥浆状的解玉沙进行开料。而在晚期则采用片状无齿锯切割為主,这在部分玉料上可以看到留存的切割痕迹。
齐家玉器的钻孔有单面和双面钻孔之分。较薄的玉器是单面钻孔,钻孔一面大一面小,呈喇叭状,俗称“马蹄眼”。在一些大型玉璧好的斜坡面上可以看到单面钻孔遗留的螺旋纹痕迹。较厚的玉器特别是玉琮则是从两面对穿钻孔,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為管钻对穿而成。早期玉琮钻孔十分粗糙,在大部分玉琮内部可以看到对钻时留有的臺节。齐家晚期的璧、琮等礼器制做尤為精细,部分完了后的玉器几乎不留任何切割、琢磨和抛光的痕迹。而装饰品上用以佩系穿绳的孔则是象鼻孔。為了使玉器表面或钻孔平光润泽,富于美感或佩戴时更舒适,于是產生了进一步加工的程序.齐家人先用较為细腻的工具将玉器上的棱凹磨平,然后用兽皮蘸和以水的极细的解玉沙在玉器表面反復磋磨,使其毛糙之处逐渐平滑且渐渐光润漂亮起来。
齐家文化距今3500年至4000年左右。
(一)玉器种类
齐家文化玉器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生产工具;有斧、锛、铲、刀、凿、锤等。
第二类为装饰品;有璧、璜、环、管及众多的象生动物雕件等。
第三类为礼仪器;有琮、圭、璋、钺、戈、多孔刀、组合璧等。
(二)玉质特征
1、多色玉
2、附着物和白化现象
3、白色、黑色或褐色的瑕纹
(三)齐家文化玉礼器一般认为齐家文化玉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礼器、装饰品、工具。其中对礼器的研究最为丰富。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代表性的齐家文化玉器。
1、器物造型与纹饰
齐家文化玉器种类繁多,按其功用可分為礼器类、工具类、装饰品类等几大类型。礼器类主要有:璧、琮、圭、璋、璜、多璜合璧、多孔刀、戚和钺等.此类玉器用料考究,多选用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地方透闪石类或XJ和田玉。工具类主要有:斧、镑、铲和凿等;此类玉器用料较差,多选用本地玉料或含有较重石性的玉料.兵器类主要有:刀、矛、斧和鑠等。装饰品类主要有:臂饰、管饰、牌饰及人、鱼、羊、狗、龟和蚕蛹等动物型雕件。兵器类和装饰品玉器用料也较好,除用本地质地较均匀细腻的玉外,还有少量XJ和田玉。齐家文化玉器从形制上有明显的早晚之分。早期玉器器型较单一,多素面无纹,器型不甚规整,器物平面器与壁薄厚不均,部分玉璧外缘带有不明显的突棱。晚期玉器器型多样,无论大小均制作精细,部分器物上出现了阴綫雕琢、浅浮雕、圆雕及嵌绿鬆石等花纹装饰。常见的是在玉璋或玉刀等器物上的细线平行阴刻纹饰,其阴刻细綫细如发丝,线条极其规整嫻熟。在有些玉器的浅浮雕装饰上可看到琢磨成平行的直绫或平行的圆弧线。而圆雕的人物和鸟兽型玉器,雕工浑厚质朴,古拙厚重之气迎面扑来。镶嵌鬆石的玉器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嵌后打磨,使鬆石与玉面平齐,另一种是嵌后再将鬆石磨光,给人以浮雕的感觉。
齐家文化玉刀
特点:大、薄、长、巧、精美、弧度适当、刻线细直。
大型玉刀的长度约50厘米左右,最长的达到85厘米,厚约0.5厘米。部分玉刀有三、五、七个不等穿孔,一般刀身上有几个穿孔,通常就称几孔刀。
小型玉刀,小巧、秀美、精致,一般长度10~20厘米,玉质上乘。琢磨精细,刀尖部弯曲上翘,刀柄大小适宜,部分装饰有兽形纹饰,柄身交接处出牙。
齐家文化玉刀还有装饰绿松石的特点。
齐家文化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即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三种。不过对好和肉的分配也出现了吴大澂、那志良两种不同的解释。但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夏鼐先生建议把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这一观点现广为学术界采用。
齐家文化玉璧直径小到几厘米,大到几十厘米。造型大多为圆形,少量方形四角大弧度拐弯的图形。器形并不圆正,内孔多用单向管具钻孔,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孔,孔壁遗留管璇磨痕,器表也常见片具切割的直线痕迹。一般光素无纹,抛光细腻,质朴庄重。
齐家文化盛行由数个璜形器连接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联璧,连接成璧的璜形器数量不等,有璧对切的二联璧、成形对开的三联璧、四至五片不对称的璜连成一圆的,以及六联璧等。
在介绍齐家玉璧之前,有必要先对玉器加工过程中两个关键的工艺进行说明。
首先是开片,就是将玉料切割成型的工艺。目前一般认为史前玉器切割成型主要分为线切割和片切割两种。线切割又被称为砂绳切割,是指在麻绳或皮条上加水和解玉砂在玉料上作左右方向的直线运动达到切割的目的。而片切割工艺则是指是指用石刀(石片、石锯)或木片、竹片等压住铺在玉料上的解玉砂,作来回反复直线运动,带动解玉砂摩擦玉料从而达到切割的目的。
其次是玉器制作中的钻孔工艺,主要包括琢击钻孔、桯钻(又称实心钻,钻具实心,钻头一般比较尖锐)和管钻三种。管钻即利用竹管或其他管状物加解玉砂对玉器进行钻孔,又可分为单面管钻和双面管钻。因为在钻孔过程中,钻具因为摩擦往往会有所损耗,管璧变薄,因此钻孔从外到内会逐渐变小。
齐家文化玉璧出土数量较多,除考古发掘所见外,收藏品中也见大量齐家玉璧。齐家玉璧一般器表素面,不见纹饰。从制作工艺来看,玉璧多为片切割成型,在一些玉璧上还可见片切割所见的直线痕迹。切割时也常常因为对切错位形成高低台面,切割时也常常产生厚薄不均的现象。钻孔基本采用单面钻,在钻到底部时孔径变小,会留下敲击振断产生的毛茬。
齐家文化玉璜
齐家文化玉璜通常指半璧形的玉,《说文》:璜,半璧也。但事实上史前出土的璜几乎没有一件称得上“半璧”的。这里要说的齐家文化独特的联璜璧(也有人称之为玉围圈),多用3件或以上等长或不等长的璜形玉片每端钻一孔或两孔连缀呈似璧形。有学者认为这是“小玉大作”,即用较小的玉料做成玉璧,也有学者将其解释为圆圈状祭坛。
齐家文化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一般在圆孔两端有“射”长出方体之外。齐家玉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矮体短射类玉琮,其高度多在7厘米以下,高度小于宽度,两端出射,射口较低。器表一般以素面为主,不见纹饰;另一类则为高体长射类玉琮,主要特征就是琮体较高,两端出射也较高。器表多素面,也有饰以平行弦纹的。
由于玉琮高度的原因,钻孔多为双面管钻。和史前最具代表性的良渚玉琮相比,良渚玉琮器表多有神人、兽面纹饰,齐家玉琮表面多素面。但基本形制二者却多有相似,不少学者也认为齐家玉琮受到了良渚玉琮的影响。基本造型也是外方内圆,体型高矮不一,纹饰大多呈浅浮雕兽面、人面,比较写实、粗旷,细刻阴线纹饰线条十分简单。
(四)齐家文化玉器特征
1、品种多样,玉质上乘。
2、器物造型浑厚硕大,古朴凝重。
3、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艺。
(五)齐家文化玉器材质
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这主要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其中也有少量的和田玉,还有的疑似青海玉。其材质大体包括石、半石半玉、玉,还有绿松石、天河石等(本文只对玉料展开讨论)。所用玉料大多质地较好,有青白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糖玉等,还有介于不同颜色之间的杂色玉。
现代考古发掘和矿石开采活动表明,在齐家文化分布的广袤地域范围内,存在着丰富的玉石矿藏。其中,在武山、积石山、马衔山、祁连山等地都发现了玉矿,齐家文化地域范围也延伸到了青海的昆仑山山脉,而且在齐家文化玉器中也发现了不少疑似青海料的玉器。在齐家文化地域发现的玉石矿藏中,几千年前被用来制作玉器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于马衔山玉料。
位于甘肃定西境内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的马衔山,处于齐家文化范围的中心区域,所出产的玉材坚硬、致密、油脂性强,其中大部分为质地极为细腻均匀的微晶质玉材,其硬度、密度、油脂性和晶体结构都比较接近和田玉,但颜色更加丰富。当然,和田玉质量更好,更为难得。经过地下几千年的埋藏演化,今天我们对比两种玉材的玉器可以看出,马衔山玉材的致密性比和田玉稍弱,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比和田玉更容易形成美丽的沁色来。
因为马衔山玉料比较接近和田玉,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容易把马衔山玉料当作和田玉,没有长期把玩和了解掌握的过程,一般很难区分两者间的区别。
中国自古就有“西土出美玉”的说法,处于西北地域的齐家文化玉器占据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所用玉料更接近“真玉”的标准,这是其它古文化玉器所不具备的。其它高古文化玉器,如兴隆洼、红山、大汶口、良渚、龙山、凌家滩、石家河,以及夏家店、陶寺、二里头等古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也基本上以本地玉为主,其材质各有特点,但总体上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更为接近“真玉”----和田玉,其中部分材质就是和田玉。
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利于玉器在地下的保存和贮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西北地区干早少雨,干燥的环境对玉器的浸蚀作用较小;
二是西北地区黄土地相对贫瘠,对玉器的腐蚀作用较小;
三是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碱性土壤,在潮湿条件下形成的碱性环境,与其它外部环境一起作用于玉器,有利于玉器形成沁色。这些都是西北地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别的地域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
当然,说地理环境好,这些都是相对的。其它地理环境也有其自身优势,如潮湿的环境、土壤成分相对复杂和酸性土壤等条件,同样可以促使玉器发生其它的次生变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特征。
(六)齐家文化玉器沁色美
高古玉,除其中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人文等)、文物、艺术价值外,最吸引人的物理特征就是其玉质美和沁色美。
齐家文化玉器中,有一些玉器(主要指马衔山料生产的玉器)因为其特殊的玉质,在其独特的埋藏环境、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了绝美的沁色。
由于内外因的作用,导致玉器内部离子的运动变化,以及外部的金属离子、有机物、微生物等浸染、侵蚀进入玉器内部导致玉器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分布的变化(一种是外部离子侵入玉器内部,一种是由于外部离子侵入导致内部离子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玉器产生不同的沁色。
常见的白色(鸡骨白、粉笔白等)、黄色(牙黄色、中黄色等)、褐色、红色、黑色、棕色等,沁色自然柔美,沁入机里、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分布合理。沁色是古玉,特别是高古玉最美、最值得玩赏的地方(多种沁色过度)。与后世(主要指“三代”)古玉相比,齐家文化期的古玉因为玉质较好、保存环境干燥、埋藏环境简单,沁色也相对简单,没有“三代”玉那么繁杂多样,但相比更加沉稳简洁、厚重朴实、自然大方,更具观赏价值。
齐家文化玉器中有许多玉器沁色漂亮,这主要得益于:
一是齐家地域出产的本地马衔山玉料。我推测这种玉料中蕴含的金属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运动变化。
二是得益于西北的地理环境。这在上面已经提到,特别是碱性环境,有利于沁色的形成。
齐家文化玉器的种类极为丰富。
杨伯达先生曾经把齐家文化玉器的功能,概括为“甘肃齐家文化玉器功能盖有仪卫(瑞)、佩饰、祭祀(器)以及生产等四大功能”,且“生产……不占有重要地位”。齐家文化玉器主要包括礼器、祭器、兵器、工具、装饰品等几大类,其作用和功能主要有:礼器(包括祭祀天地神灵和仪仗、权力象征等)、武器、祭祀(祖先)、殓葬、财富、生产、佩饰、把玩等一系列功用。但这其中有些功能又是相互相通的,如礼器,有时作为仪仗用,有时作为祭祀用,同时又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同一件玉器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可能存在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其品种主要有:玉璧、玉璜、玉琮、玉璋、玉圭、玉刀、玉戈、玉钺、玉戚、玉斧、玉锛、玉凿、玉铲、玉握、玉梳子、玉管、玉镯、玉坠、玉珠串饰、玉臂饰等。其中,玉壁还可以分为玉壁(肉大于好)、玉环(好大于肉)、玉瑗(肉好相当),璜可以分为单璜、两合壁、三合壁、多合壁等,刀可以分为单孔刀、两孔刀、多孔刀等。不同种类都可以再细分品种,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器型。很多遗址和古迹有一类玉是老残改件。玉在古时候非常受尊崇,古人非常爱惜。
在遗留的齐家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不少玉器,有明显的火烧痕迹,还有不少有人为致残的痕迹,这也是古玉中常见的现象。
还有一类玉器,我把它称之为异型器,就是不同于平常种类的器物,包括材质上的不同和形制上的不同。有的异型器很难再找到类似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孤品。异型器因为数量稀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更为珍贵。
说齐家文化玉器数量比较大,主要有以下四点理由:
一是齐家文化地域有天然的玉材优势,所在地域内存在许多玉矿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和交通运输状况,材料一般都是就近取材或就地取材。
二是齐家文化地域当时居民特别热爱玉,对玉有一种原始宗教般的崇拜和热爱。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祭祀、起居、生产、佩饰等都有用玉的习惯,现代考古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在喇家遗址的原始居民的房屋中发现了不少在特殊位置供奉的玉器;在祭祀遗址发现了系列的、较普通玉器器型更大的祭祀礼器用玉;在墓葬中发现了随葬的玉器、佩饰等,没有玉器随葬条件的也要找些石质类的替代品来陪葬等。
三是齐家文化经历时间较长。据张忠培先生的研究,齐家文化约在公元前3千年后半叶至公元前2千年之间。现代考古证明,齐家文化经历五六百年以上的历史,几百年来西北齐家地域可能存在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群落、部落或小方国等,生存过许许多多的齐家先民,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齐家文化遗存或遗址。齐家文化时期用玉的时间跨度长、用玉的空间范围广、用玉的群体和个体多,留下了大量的玉器遗存。
四是齐家文化处于青铜文化发展的初期,为大量制作玉器提供了坚实的生产力条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齐家人作为我国古代文明中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最早制作和利用青铜器的先民,为治玉提供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有了先进的金属工具,加工玉器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也就有可能增加玉器生产的数量。
从遗留下来的玉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齐家文化玉器开片的切割痕迹是直线,而不是曲线,这有力地说明了,齐家文化时期,治玉可能用的是硬物直锯(金属工具或其它),而不是早期原始玉器文化时开片用的线锯。
由于铜金属工具硬度还不够,玉器加工难度比较大,加之其它未知的原因,所以齐家文化玉器主要以素器为主,造型相对也比较简单,只有极少数有纹饰的玉器,且纹饰都是相对简单的直线纹、瓦椤纹等。
出现较为完备的礼器系列(大器)齐家文化玉器中出现了很多其它高古玉所没有的大件器物。《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的《甘肃、青海、宁夏、XJ》卷,介绍的齐家文化玉器中,有直径达32.1厘米的玉壁、16.7厘米高的玉琮、33.2厘米长的玉铲、长达65.5厘米的玉刀等等,这些都表明齐家文化玉器中存在不少经典的“大器”。而且现代考古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考古发掘还不充分。
齐家的玉礼器是商周玉礼器的雏形和重要起源之一,其礼器系列除了商周的“六器”之外,还应该包括刀、钺等。除了壁、琮等新石器时代以来长期延用的传统重要礼器外,齐家文化时期较早出现并使用了刀、璋、圭、钺等具有礼器功能的器型较大的玉器,壁进一步演化为璜和多璜联壁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型。商周玉礼器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更规整、更完善。(如璋的牙齿,也从没有到有、从两个到多个的变化)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文明早期的玉器延续历史可以看出:壁、琮等长期作为礼器使用,从东北到西北,从东南到中原大地,一些经典器型长期使用,先民们在中华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可以说,玉器史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大交流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活化石。
齐家文化玉器整体特点大多朴素大方,自然简洁,加工简单。
原因:一个是玉材硬度较高,加工难度大。大量的玉器只是经过粗加工,显得还很草率。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有的玉器上有当时人们没有加工完的痕迹。
二是可能齐家人崇尚简单朴素之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文明社会早期的玉器大多比较简洁朴素,多是原始人对自然物的抽象理解、神化简化的结果。
从玉器的发展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玉本身就是先人们从石头中发现的“美石”,首先看重的是其特殊材质,有一条从不加工——简单加工——粗加工——精加工的发展过程。
市场中流通的大部分是仿品或者说是工艺品。主要是齐家文化地域个别地方在仿制,仿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辨别,当然没有长期接触和真正了解掌握真品的特征,那也是很难辨别的。随着仿伪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这些年还有些另有用心的仿制商家在不断收购齐家文化时期遗留下来的老玉料或残料,老料新工有更大的“杀伤力”,需要藏家更加谨慎小心。要经常深入市场,准确掌握仿品的发展变化特征,随着仿品发展不断提高分辨能力。
要坚持“一点否决制”,采取怀疑和否定的眼光来辨别玉器,而不是采取“一点肯定制”,就是要认真查找物品中不合适的地方,哪怕只有一点能够确定不合适的地方,就要否定整件器物,而不是感觉到物品中某一点比较相像,就往真品上靠,就认为是真品。“一点否决制”与“疑点否决制”是完全不同的,自己把握不住的疑点,要慎重研究、虚心求教。真正全面的掌握真品的特征,严格地从器物的玉料、器型、工艺、包浆等诸多方面来综合判断器物的真伪。
还有两点原因。但这两点不单是适用于齐家文化玉器,而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高古玉器。
一是高古玉相对最容易断代、辨别真伪。年代越久远,时间和其它条件在玉器上留下的次生变化越厚重、越深沉,其历史印迹越明显,在辨别真伪时相对容易些。
二是高古玉历史文物价值高,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前高古玉的价格,包括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被严重贬低,处于价值洼地,有等进一步挖掘。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玉器是通神或祭祀的“神器”,不仅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也是顶级财富象征,是同时期其它艺术品没法比拟的。
齐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现的原始玉文化,其历史年代正处于史前社会进入到国家、文明时代的阶段,上承原始玉文化,对西北地域原始玉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集成,下接“三代玉文化”,具有原始玉文化与“三代”玉文化沟通衔接的作用,同时具有沟通西域与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国原始玉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有他的客观局限性,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齐家文化地处西北偏僻地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制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带工的少(几乎很少见到),造型相对简单,加工比较粗率。
齐家文化玉器的加工特点
齐家文化玉器有不同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玉器的加工特点,主要表现为:
1、孔眼的钻制方式
通过大量实物观察、研判,发现齐家文化玉器的钻孔方式大多数为从一面向内直钻,形成了上大下小的喇叭形孔(又称锥形孔)。无论在玉璜、玉刀、玉钺、玉璋、玉圭的孔眼上都是如此。许多孔眼内还形成了一圈圈同心园的旋纹和棱线,孔眼穿透处往往发生小块崩裂。这种钻孔方式有别于其它玉器两面钻孔形成的马蹄孔,也有别于上下一致的直孔。
2、玉琮的加工特点
齐家文化玉器中有大量玉琮,其精美程度与数量都可良渚文化玉琮媲美。早期齐家文化玉琮以素而居多,中晚期出现了蝉纹、人纹、几何纹的玉琮。但无论什么时期的作品,也无论玉琮高矮,其中大部分孔都是从两面钻进,在会合交接处都形成了一条脊棱台痕,有的台痕经精细修磨变平直。
3、片状齐家文化玉器的加工特点
齐家文化玉器中有许多厚薄不等的片状玉器,如玉壁、玉璜、玉联璜、玉刀、玉钺,它们都是用线切割方式开料,时常在平面上出现一条较直的棱脊线,而且凡是由两片或多片组成的玉器如玉联璜,都是由一整块料开出,随着原石由表及里分为不同皮色,不同沁色的层次,非常自然也非常亮丽。这在其它文化玉器中是少见的。
4、齐家文化玉器的包浆和沁色特点
虽然齐家文化玉在黄土高原的土壤中保存状态较好,但毕竟经历数千年时光的洗礼,其表面入土包浆非常明显,沁色与原石表皮的沁色和糖色并存,在强光灯下出现多层的红、黄色沁,斑驳陆离,让人心旷神怡。玉器的表面无论多么光滑,都有一层由于几千年土浸、土咬、氧化形成的高低不一的痕迹和起伏不平的微坑。几乎所有齐家玉器表面都是呈现这种状态。
齐家文化玉器的辨伪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齐家文化玉器的升温,伪作玉器也越来越多,最典型的是甘肃省TS市武山县和临夏自治州利用当地玉石资源和俄罗斯玉等伪作齐家玉器,然后在BJ古玩城知名店铺销售,对此央视已有曝光。因为齐家文化玉器有许多自身独特之处,所以只要认真研判是不难辨伪的。
第一步是观察玉器的入土痕迹。真正的齐家文化玉器都是入过土的,必然留下难以复制的入土痕迹,其表面都存在有几千年土侵、土咬、土蚀及氧化形成的斑驳状纹饰,肉眼在阳光下就能观察到不平的表面,也称入土包浆,没有这种包浆的就要打问号了。
第二步观察玉器各部分的沁色和包浆。齐家文化玉器的沁色齐家文化玉器在沁色方面也有自己的明显特点,一种是沁色明显,受沁后的玉器顏色主要呈现黑色、褐色、红色和黄白色,另一种沁色衹是在玉质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褐黄色。齐家文化玉器的沁色主要有石灰沁、黄土沁、水银沁和朱砂沁等沁色。且单色沁多,復色沁少。沁色自然,过度柔和漂亮。玉器的沁色固然有玉质方面的原因,但与其埋藏的土质环境条件和丧葬习俗也是密不可分的。刘大同《古玉辩》中说:“玉人土者,性喜燥,不喜湿。土湿则易烂,色亦暗淡无光”。玉器收藏界裹也有“东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说。而齐家文化玉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地下水位低,干燥厚实的黄土很好的保护了齐家玉器,使其虽歷经三、四千年之久,仍给人以皮壳陈旧、包浆饱满、光泽沉稳、色沁艷丽的美感。这也是大约同时期其他地方玉器所不及的。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淹埋,玉器在土层中各种物质的作用下,都会出现各种沁色和包浆。其沁色不是作伪那种浮在表面的化学物质浸泡形成的一片片颜色,而是由表及里,有根有脉、有过渡的自然沁色,一些原石在琢玉成器前其表面就形成了类似鸡骨白的氧化沁色,有的厚达一厘米以上,这也是其它玉种没有的。
第三步观察其制作工艺,前已叙述,必须符合齐家文化玉器钻孔、打洞、磨平的工艺特点,赝品虽精心仿造,仔细观察总是有破绽的。
第四要看其玉质,由于马衔山玉虽以透闪石为主,但有20%的透辉石、绿帘石、黝帘石,成分杂,制成的齐家文化玉是以湖绿色、黄色、青白色为主,间有大量黑色藻状物形成的黑色。而和田软玉成分比较单一,矿物学名为透闪石加阳起石,都是钙镁硅酸盐,其玉器的颜色较之齐家文化玉器也单一得多,内部杂色也少得多。这也是判断齐家文化玉的要素之一。至于用蛇纹石类的玉石仿造齐家玉,则在润度、硬度上都低于马衔山玉种,俄料仿品则在色彩、沁色上能找出与齐家玉的明显差别。
齐家文化时期,在我国西北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反映在玉器上有金属参与加工的痕迹,也出现了镶有铜皮和铜石共存的玉器,这也是在辨伪中要注意的。
除上述几种玉器外,多孔玉刀、玉钺等也是齐家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在此不一一赘述。
齐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现的原始玉文化,其不仅受到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玉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商周玉器的重要起源之一,具有原始玉文化与商周玉文化沟通衔接的作用。同时因为齐家文化地处河西走廊区域,其玉器又具有沟通西域和田玉产地与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国原始玉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