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注意事项
侧隐窝的针刀微创手术操作是比较复杂的,应注意以下各项:
1.要有准确的定点
用仰卧位X线腰椎正位片做定位测量是不够准确的。当病人从仰卧位转换为俯卧位并腹下垫枕时,棘间会开大,原仰卧位时测量的数值就不可能准确反应俯卧位的状态。只有用针刀手术时的体位来摄定位片才可能比较准确地进行定点。有了比较准确的定点,侧隐窝针刀微创手术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2.穿刺针“假阻力消失”(假落空)感
图中有三支针(参见图4-5-5-1):A为棘间正中穿刺的状态;B为进入侧方(即侧隐窝)时的状态,此时最大的可能是出现黄韧带“薄”的感觉;C则是穿刺在黄韧带外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出现了“假阻力消失”(即假落空感)的状态。出现C状态最易造成误解,认为已经进入侧隐窝的硬膜外间隙。此时病人没有神经根反应,又无法判定是否已经进入侧隐窝,故反复进行注水等负压试验的过程中,不仅耽误时间,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

图4-5-5-1
3.松解关节突、关节间隙时的注意事项
在进刀时,进刀的角度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进刀点定在上关节突关节的内侧缘上,然而,刀锋首先要到达的却是关节突的骨面。因此,在进刀时往往把刀柄向内(脊柱中线侧)稍有倾斜(3°~5°),刀锋首先到达上关节突骨面上(即较远离椎板间隙),然后,再咬住骨面(即紧贴骨面)调整刀锋到达上关节突内侧缘骨面处。在做针刀松解切开时,要用试探式,一点一点增加深度,保证只切开关节囊。在行切开操作时应体会到,刀锋的两侧都应该是关节突的骨面才是正确的。
4.硬膜外隙到底有多大
经研究,腰椎硬膜外间隙可能有4mm宽的距离。故切开黄韧带的操作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所以,切开黄韧带时,无需紧张。相对于硬膜外穿刺来说,针刀操作的参照物是骨面,而硬膜外穿刺则没有参照物,只凭借手感,即落空感和负压试验,掌握硬膜外麻醉穿刺的难度也就更大些。但在这项操作中,要注意的是,现在所做的侧隐窝是有病变的侧隐窝,可能完全不同于正常的侧隐窝,可能有粘连、狭窄等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影响到侧隐窝与神经根、硬膜囊与黄韧带间的距离;同时也可能有粘连很重等病理改变。当这一距离缩小时,黄韧带与神经根、硬膜囊的间隙就会缩小。因此,在这样的侧隐窝处进行操作时应特别小心,更应该慎而又慎。但只要紧贴骨面进行铲式切开剥离,就会比较安全。但在侧隐窝穿刺时,未成功,一般不应再进行侧隐窝针刀微创松解术。勉强进行针刀微创松解术,有可能造成切破蛛网膜后出现脑脊液外漏的后果。
5.要有计划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我们曾遇到多例典型的侧隐窝狭窄病人,许多并未进行侧隐窝松解术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侧隐窝松解术多应用于治疗症状特别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或残留部分症状不能消失者。所以,侧隐窝松解术仅仅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一个方法。有时,一次治疗没能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部治愈,也有一部分病人合并有其他软组织损伤,那就要有计划地进行治疗。这一点应向病人解释清楚。
(苏支建 张建军 庞继光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