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骨关节疾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病因病理

一、黄韧带肥厚的解剖学因素
侯树勋研究发现,L 3-4椎管以圆形、三角形居多;腰、骶部椎管及侧隐窝形态变化较大。腰部椎管横径在21.9~22.5mm,腰椎椎管正中矢状径为14.9~16.8mm,其内腔容积在颈椎下部和腰椎两段较宽,而颈中部和胸部较窄。这一特点为颈、胸椎黄韧带肥厚易压迫脊髓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二、黄韧带变性的力学因素
大多数人认为与局部力学因素有关,即黄韧带的预张力下降或消失。当脊柱处于最大伸展位时,黄韧带可缩短10%而变厚。但由于正常黄韧带可产生“预张力”作用,所以在脊柱后伸时一般不会发生皱褶或弯折而凸入椎管内。只有黄韧带发生变性后,弹力纤维含量减少、胶原纤维含量增加、黄韧带弹性明显降低时,黄韧带方可出现皱褶或折叠而后凸入椎管。此时,椎管的容量减少,易造成椎管内容物受压。
三、黄韧带的病理改变
主要是骨化、钙盐沉积、透明变性、囊性变及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增生,使黄韧带增生肥厚。黄韧带骨化过程始于上、下椎板附着处。这些病理改变在椎间关节囊上的改变比椎板间黄韧带的改变更加严重。黄韧带肥厚按部位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内侧部肥厚,使中央椎管矢状径变小。②外侧部肥厚,导致椎间管狭窄,使神经根受压。③弥漫性肥厚,则必然产生中央椎管的整体缩小,同时也会造成神经根管和椎间管的缩小。

(一)黄韧带增厚压迫神经根

由于外伤或其他原因,黄韧带可失去正常柔软和能折叠的特性,而变为韧厚的纤维组织,甚至可厚达8~16mm,有报道手术所见黄韧带厚达30mm。连续的外伤是引起韧带肥厚的主要原因。这种过度的肥厚可引起椎管狭窄症和神经根受压症状。通常易发生在L 4~5之间,使马尾神经受压,同时相毗邻的椎板亦往往增厚。L 5椎间管因本来就较小,而神经根又比较粗大,如黄韧带也过度增厚,该处的神经根则更易受到压迫。有人统计,黄韧带肥厚的发病率可占到坐骨神经痛手术探查病例的14%。由此可见,坐骨神经痛与黄韧带肥厚间的关系是如此之密切。

(二)黄韧带增厚致椎间管狭窄

首先引起的是椎间管的狭窄,然后才向椎管的上方、前方和中线发展,导致椎弓根肥厚、小关节骨质增生,导致小关节内聚等。在椎间管后缘的黄韧带骨化可呈多种多样的形态:如棘状、板状或结节状等。

(三)黄韧带增厚的椎管狭窄

以上的综合因素可导致椎管狭窄,其中黄韧带肥厚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在椎管狭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在椎管狭窄病例中处理好黄韧带可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