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教小記

記得小學就讀的元朗聖公會靈愛小學,校長在開學第一天便向我們一群懵懂學童細心解說校訓深意,那時當然不求甚解,不明所以,但卻在心中銘記校訓,就是「非以役人 乃役於人」——意即燃點自己,照亮他人,造福社群——及後長大,成為了我人生的座右銘。
因為在家中,從嫲嫲、爸媽到叔叔姑姐,都把這句說話實踐出來。耳濡目染下,我也自然烙印在心。
嫲嫲的「做善事,行正道」,要貢獻教育回饋社會的訓言固然像「植入式」般深入骨髓;爸爸以竭誠的態度從商,深得街坊鄰里的信任;媽媽盡心教育,進修不竭,夙夜不懈,連聲帶也用得沙了……也恰恰是校訓「乃役於人」的最佳註腳。
我成長在「非以役人 乃役於人」中那種以人為本、貢獻社群的氛圍下,使道理深植我心,結果令我贏得不少客戶的信任。
我自小住在嫲嫲家,爸爸的6個弟妹便儼如一群大姐姐大哥哥般圍攏著我成長。他們既是我的玩伴,也是我學習的對象。四個叔叔和兩個姑姐雖然各有性格,但共通點不單是學業有成,他們更秉持貢獻社群的服務精神,敬業樂業。
6人之中,3位都為人師表——沉靜內歛的四叔,讀書成績驕人,雖然考上香港大學,可是因為家境關係,只好一邊教書一邊讀教育學院,是一位滿腹經綸、學貫中西的老師;樂觀外向的七姑姐是一位備受學生愛戴的英文老師,現已退休,桃李滿門的她,當年的學生仍然常有往來,門庭時常十分熱鬧;五叔學業成績超著,中大畢業後,以獎學金到加拿大進修,後來並晉身成為多倫多大學的教授。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讀書除了可以充實自己,還受人尊敬,更可造福人群。而五叔衝出亞洲的非凡成就,令我非常羨慕,萌起心願要像他一樣成為學者、成為大學教授……
此外,四叔熱愛綠化園藝,常在家中天台和學校做園藝,更在校園作推廣示範。今天我推廣環保和綠色生活,也是向已離世的他致敬。
另外3位,不約而同也從事服務相關的工作——風趣的三叔任職毛織線廠,後來像我爸爸一樣創業,一生盡心盡力,服務客戶,而且一針一線都一絲不苟,繁忙時連擔擔抬抬的工作也親力親為;對我關懷備至的六姑姐是一位護士,曾服務多家公立醫院,一生青春獻給醫護界;非常顧家的八叔曾到英國留學,回港後成為土木工程師,在香港政府及私人企業服務,他不單對工作克勤盡責,也常懷著一顆愛心,對家人以至家中狼狗也照顧有加,少年時更曾經為狼狗細心搭建狗屋。
英國17世紀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也是美國革命先驅的約翰·洛克(John Locke)認為,兒童都如白板,透過親身經歷的感覺和經驗塑造自己的思想,而教育是構成人最重要的部分;2,000多年前的中國教育家荀子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即蓬草長在麻田裡,不用扶持也自然挺直,指出後天環境對兒童的成長起決定性的作用。
而我正是成長在「非以役人 乃役於人」中那種以人為本、貢獻社群的氛圍下,家人更無時無刻身體力行,把校訓裡崇高抽象的道理360度地不斷呈現在我眼前,使它深植我心,令我日後在待人處事時也不自覺地把這種「以人為本」的價值實踐出來,結果有幸贏得不少客戶的信任,十多二十年來與他們建立起深厚互信的關係。
自幼在師長的言傳身教、循循善導之下,我不單健康快樂地成長,更奠定了今天的成就,對此我真的非常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