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是寫給對中國書畫有興趣,希望增進多一點這方面知識的讀者;也是寫給對中國書畫認識不多,卻想知道其文化價值何在的朋友。筆者嘗試以現代生活,特別是香港周遭事物為切入點,介紹七個有關中國繪畫和書法的題目,引導讀者穿梭古代藝術領域,同時反思傳統與自身的關係。
筆者在多個中國文化教學講座中接觸到不少老師和學生,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在中國文化科中,藝術部分是較難掌握的科目,筆者對此總是感到納悶。多年來的學習、研究和教學,讓筆者深深體會到中國藝術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坊間專門研究中國藝術的資料固然汗牛充棟,但針對一般大眾閱讀的中國藝術書籍,卻為數不多。這次承蒙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的邀請,加上莫家良老師的推薦,得以有機會把筆者對中國書畫的一點粗淺知識和教學心得跟讀者分享。
試想想我們以西洋風景畫作為家居裝飾,猶如多開了一扇窗,通過那扇窗,我們能夠看到醉人的景色。若然把它換作一幅中國山水畫,卻未必有這種想像了。這是因為中國畫並不刻意講求合理的比例,也缺乏一個清楚的焦點,畫中世界叫我們現代人摸不着頭腦。不過,古代畫家並不是要觀賞者只站在窗邊眺望風景,而是要大家進入畫中世界,跟他們對話。在第一章〈漫遊在畫中〉,會首先介紹中國畫的空間處理手法,讓讀者「適應」中國畫的視覺效果。
第二章〈自然的啟示〉是介紹花鳥畫的欣賞方法。在中國繪畫中,花鳥畫是一個比山水畫起源更早的畫科,其題材顧名思義是以花卉和鳥類為主,但也包括走獸、蟲魚、蔬果等等。傳統畫家繪畫花鳥,不單是把這些東西好好地描寫和記錄下來,更會將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和個人感情傾注在作品中。
繪畫可以表達感情,詩詞也是一樣。中國藝術家早就以詩入畫,抒發情意,相得益彰。古時候的畫家往往同時是詩人和書法家,也具有讀書人、士大夫的身份,他們對於個人理想和國家政治都有深刻的感受,並常以繪畫作為寄託的工具。在第三章〈唯有讀書高〉中,大家可以通過書法、繪畫和畫中題詩,去了解書畫家對個人際遇的所感、所想。
不論中外,女性都是詩歌和繪畫的主要描寫對象,神話傳說中也不乏關於女神的故事,可見女性形象予人無限想像的空間。中國繪畫中的女性形象,更可以反映社會和文化特點,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願望的投射,這都是第四章〈女性形象──人物畫中的理想典範〉一章所探討的問題。
學功夫注重門派傳承,這凸顯了中華民族着重傳統的觀念。從中國書畫發展的脈絡中,我們也能夠清楚看見這種傳承關係,古代藝術的優點和畫家的經驗便在這種傳承關係中得以延續。可是,現代社會追求創新思維,難免會顧此失彼,忘掉了「沒有過去,哪有現在」、「沒有基礎,哪有發展」的道理。希望大家在閱讀第五章〈繼承與開創〉後,能夠有所反思。
設計藝術可應用到生活中,其實中國書法早就已經是我國最具實用性的藝術!第六章〈字有千秋業──書法藝術〉藉着介紹各種書體的發展,來說明文字在生活和藝術層面中的角色。此外,還會討論藝術家的個性與作品風格之間的關係。
香港這個商業城市、彈丸之地,怎會有發展書畫的空間?筆者認為這個空間雖然不是海闊天空,卻並非不存在,而隨着香港回歸祖國,中國書畫更重新注入了活力。第七章〈香港•書畫•空間〉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刺激讀者去發現和欣賞身邊的書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