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研究》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聂志红副教授的著作。博士在读期间,他专攻中国经济思想史,毕业论文聚焦于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脉络,尤其是对近代中国经济思想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自2004年以来,他一直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领域的论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发展有着独到的体会。这本著作是他将中国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成果。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争鸣过程,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成果体系。内容上分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思想、中国经济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农村经济性质的争论、封建社会地主经济思想、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思想、官僚资本批判的思想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作者通过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与成果的梳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基本逻辑,试图总结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同时,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经济改造的指导思想。
本书的特色在于提供了一种“专题”性研究视角。由于实际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以及研究者本人的价值观、经历不同,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跳跃性,经济思想主题的出现及关注会出现一定的交叉错落,但经济思想本身的发展也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一般学者往往选择以人物为中心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明晰,能很好地把握思想者的逻辑体系及亮点,但不便于对同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问题导向色彩比较弱。选择专题式研究,可以使同一问题得以集中探究,能较好地体现问题导向性,但往往不易把握,一般要求研究者具有较强的掌控力。本书梳理了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七个专题,这七个专题既是要研究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题。通过对七个专题的梳理与挖掘,就能对近代中国经济“是什么”、“怎么样”和“哪里去”三大历史命题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节点。这种研究方式不仅符合当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思想演变的实际情况,也能较好地概括其发展的主要轨迹。
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思想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勾画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前提,呈现当时的社会环境,正是这些环境决定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是20世纪上半期摆在中国先进分子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关系到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的性质,关系到如何领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还关系到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经济改造的路径问题。本书回溯了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历史,将有助于从宏大的历史视野中再次审视现实,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有助于我们汲取历史的营养,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极具特色的传承性与时代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研究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史,有利于为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体系提供借鉴。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根本原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增强学术自信、学科自信、学院自信,我们鼓励和强调学术研究,为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学理支撑。我在这方面没有深入研究,但为了表示支持,还是写了这些话,期待也相信我们的年轻老师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孙蚌珠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