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现新价值
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4月在修改谭政同志起草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时,提出了“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1955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又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又提出“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邓小平同志于1986年8月视察天津时曾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也指出:“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政党是一个政治组织,政治属性当然是第一位的,政治建设也就是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展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应具有的政治功能、应担负的政治责任,体现的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价值,基层党组织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一)确保基层治理的政治方向
从我国基层治理的政治特质看,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如何加强和完善基层治理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作出了稳妥的战略部署,为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党员干部只有按照党的政治建设的有关要求,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才能保障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优势。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反过来讲,忽视我国基层治理的政治特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不仅会导致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和党员理想信念沦丧、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原则不强,还会导致基层治理丧失政治特质,扭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二)保持政治建设与基层治理的内在统一
从基层治理转型的内在要求看,不论是基层“七位一体”治理体系的完善,还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抑或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优化,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政治建设,一方面,强化对基层治理的政治引领力,改善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方式,是保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转型的基本力量;另一方面,将政治建设与基层治理统一为一个整体,杜绝政治建设与基层治理的对立,正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所指出的,“坚决防止和纠正把政治与业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确保政治和业务融为一体、高度统一”。
(三)充分发挥出我们的制度优势
从基层治理主体看,治理主体有多种,其中,基层政府主要依靠行政力量,采用行政方式开展基层治理活动,这是基层治理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同时还存在社区自治的自主需求与宪法法律要求,因此,如果说基层治理中的城乡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代表了基层治理中的自治力量的话,那么基层政府则代表了基层治理中的他治力量。新时代基层治理转型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基层治理中自治力量和他治力量的协同共进,这就需要一种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治理主体)的政治力量,无疑,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此重任,这也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之一。所以,基层党组织必须通过政治建设提升自身的政治引领力,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引领基层其他所有组织与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活动当中来,充分发挥出我们的制度优势,并将此优势转换为基层治理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