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由:走出情绪困境的6个认知习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为什么别人有自信心,而我就没有?

所有取得成就的过来人都会告诉你:自信心是个好东西。

当你一路攻坚克难站在职场的顶端时,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你就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正是当时的那股自信心,鼓励着自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且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古今中外,伴随着“自信心”三个字的佳话有很多。

可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在技能、人脉和心态都没有那么强大的时候,自信心就是一个“稀有元素”,我们的自信心应该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先搞清楚“自信是什么”。

简单来说:自信心,就是你觉得——接下来的事儿,我不会弄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信心其实是一种“自我评估良好”的心理状态,说得学术一点,就是一种自我效能认可,是一个人对自身成功处理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英语中对于自信是这样描述的: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相信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即可称之为拥有自信。所以自信首先是个人内心的一种判断(不论这个判断正确与否)。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未知结果,我们的潜意识和本能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个判断,如果你的判断是好的,那么这就是自信,反之就是不自信。

不过,关于自信心的产生,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表述,但总体来说,自信心的产生,往往基于以下几大因素:

一、情况相似的既有成功经验

相似联想,是人们做出判断的最常见套路,比方说,如果你的二胡拉得不错,那么对于学习小提琴,就会更加自信——因为两者都是弓弦乐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哪怕两者用着完全不同的乐谱)。

对于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由于自己有几年练习二胡的经验,所以在一位朋友想让我用小提琴跟她合奏时,从未接触过小提琴的我,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一个月后就上台演出。虽然最后证明当初的决定还是有些草率,因为小提琴和二胡的差异比想象的要大一些,但毫无疑问,两者的相似性是我有这个底气的来源。

反之,如果你的英语特别差,那么对于学法语也不会有太大把握(法国人除外)。“照葫芦画瓢”,这就是我们自我评估的常用办法,当你记起了类似情况的成功例子,大脑就会自动迁移到眼前的任务,给出一个不错的打分。

这种相似的成功经验,让人面临未知的时候能有一个“缓冲斜坡”——畏难情绪的产生,就好比一个落差巨大的台阶,上方的台阶是你所认为的难度,下面的台阶是你所认为的自我实力。在相似的情况中找自信,这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面对未知事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趋势。

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喜欢选择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说选择跟自己兴趣爱好比较相关的职业。

很多人只看到了兴趣爱好在动机方面对人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同样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兴趣爱好就意味着你在相似的领域里曾经有过大量的经验,而且提前付出了很多的思考和论证,这毫无疑问就降低了人在职业生涯中克服困难的难度。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对于人的内心和我们过往的行为研究不够。如果你能够充分地发掘相似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大大提升你的自信心。

二、丰富的信息

扼杀自信心的最大敌人是未知,因为未知导致恐惧。

当我们对眼前的事情一无所知的时候,就仿佛置身漆黑的山洞里,我们会本能地畏惧和逃脱。此时,如果往里面丢一块石头听听声响,或者点亮火炬看个究竟,再或者在山洞入口发现了地图和安全告示,我们的内心就会一点点地变踏实,这个时候,自信心就随着信息的增加而增加了。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面除了文学艺术对人的熏陶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知识和信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自信,而这种自信,让你具备了强大的气场,整个人的气质也就有所改变。

三、充足的针对性准备

通过大量准备催生自信,这道理和上一条类似,也是一个不断克服恐惧的过程,准备越多,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就会越积极,当你认为自己的能力值已经高于眼前的任务时,怎么可能会不自信呢!

在这里我非常想强调四个字——训练有素。长期的、有目的性的系统化训练,一方面可以提升你的技能水平和熟练度,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增强你的自信心。因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有时候,明明你具备了这种能力,但由于心理上的问题,比如说自己自信心不足,反而会导致原有的水平发挥不出来。所以,训练有素,可以让你的信心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标准。

四、强烈的动机

在飞行教育中,我们也经常提到“动机”。那么,如果一个飞行学员能够带着动机去面对一个知识或者说是一个飞行动作的话,他就可以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动机本身也如同一个化妆师,能把面前的困难改头换面,让那种邪恶凶险的色彩进行改变,从而变成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任务。这样,我们内心的抵触和畏惧情绪也就基本消失。

反过来说,如果毫无动机甚至是在抵触,这位慈眉善目的“化妆师”也会变成一位面目可憎的“老巫婆”。事情是同一件事情,人也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动机下,你看到的过程和结果也会完全不同。

有一句老话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错,自信心也是“重赏”的好朋友。往深处分析,人的顾虑和提防是可以变化的,这无非是一个权衡风险和收益的过程,“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做买卖”,如果诱惑足够大,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乐观起来。这也是我们非常提倡培养兴趣的原因,有了兴趣,诱惑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五、良好的时机和外部条件

每个人都有情绪起伏,有的时候会莫名地踌躇满志,有的时候容易低落悲观,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生物钟(这种“生物钟”可能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出现不同的变化,也可能是跟着季节和年纪变动)。同样地,你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会给自信心做加减法。

渐进过度,构建相似性。

如果你对眼前的任务没信心,不妨先做一些类似的小事情来铺垫一下。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热身的过程,尤其适用于没有经验的职场新人。如果你对吃鸭蛋感到害怕,那么可否先吃个鸡蛋?再或者吃个鹌鹑蛋也行啊,这就是用相似性培育自信心的过程。不打无准备之仗。

强国和敌人宣战的底气,肯定与弱国不同,准备得多与少,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判断。这里要说的是,不自信的人往往喜欢用很严苛的标准去判定“我是否做了准备”这件事,他们会把一些关联性较小的准备工作排除在外,这对于培育自信显然是不利的。

多听多看,深思熟虑。

“任何战争都是双方信息量的竞争”,你掌握的信息越多,恐惧就会越少,自信心就会越强。其实,这也是做准备的另一种形式。对于经验比较匮乏的职场新人来说,从多角度去搜集信息,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职场习惯。

多找一些好处。

既然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无法改变客观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得想办法去给眼前的事情做一番美化。害怕蹦极?想想你蹦下去之后朋友们对你会有怎样的钦佩,想想体验这种大起大落的宝贵经历,再想想你会从此加入勇敢者的行列……类似的态度,就是那些自信者的力量源泉。

多交朋友少结仇。

队友越多,信心越强,抱团取暖总好过独自挨冻。这个方法我觉得特别值得职场新人重视,因为更多的朋友不但能直接增加你的信心,更可以为你创造解决困难的客观条件。所以,这个方法不但是给你的大脑“做思想工作”,也是直接促进成功的诞生。我特别认同一句话:“弱者是没有什么资格四处树敌的。”结仇的过程会让人的状态变差,对自信心也是一种无形的打击。

所谓的自带信心的人,大多是熟练使用以上方法的高手,所以如果你缺乏自信,就在这些方面下点儿功夫吧。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自信心也可能产生副作用。我通过常年的心理学实践,发现这些遭遇“自信副作用”的人,大多是对“自信心”有误解。在这里,我们就列举出最常见的几种误解,帮助大家躲避“雷区”。

有的人认为:有了自信就一定能成功。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自信只是成功的一个因素,却不是唯一的因素。

客观来看,成功是由多种内外的因素促成的,如果有人认为有了自信就一定能成功,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会疏忽了对这件事情应当付出的努力,最终当然难有什么好结果。

还有人总是觉得,自信是成功的副产品,上一件事情做好了,下一件事才会有自信。这种想法的危害在于:一旦你遭遇了失败或者挫折,就会自己扼杀自信,以为自己已经失去了产生自信的条件。实际上,成功并不是自信之母,它最多能激发和放大一个人的自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成功前都遭遇了大量的失败,难道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没有自信吗?所以,我们既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将一件事情做好了之后就必然会有自信(这时候的心情反而有可能是自负),也不要觉得失败之后就没机会了。

许多人常常把缺乏自信作为挡箭牌,以没自信为由来推脱、逃避某些事。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依然可以产生自信心,低落害怕的情绪也不等于没自信。动不动就说自己没自信的人,或许只是短时间内被自卑和畏惧迷晕了头脑,又或者只是为逃避责任去找理由。

越自信越好吗?显然不是。自信并不是万能良药,过度的自信很容易发展为自负,让人失去理性的判断能力,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处境,容易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