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成就和展望
“水利”是人类在充分掌握水的客观变化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及经济、行政、法制等手段,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水进行调节控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各项工作的总称。其目的是避免或尽可能减轻水旱灾害,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必需的水(符合水质标准)和动力(直接利用或转换成电力后利用),以及提供其他服务。因此,水利建设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应该也包括水电建设。鉴于水电建设有其特别的重要意义,故常并列称为水利水电建设。有的工具书中将“利用工程所在地的水土资源开展的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等的开发建设”也包括在水利建设中。这样水利建设的涵义就更广泛了。
我国历史悠久,通过长期的生产斗争,逐步积累了大量兴水利、除水害的宝贵经验,陆续兴建了不少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例如:四川岷江上的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前251年)、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亦称京杭运河)和沟通湘江与漓江的灵渠(公元前219年,亦称兴安运河)等。在水能的利用方面,早在2000—3000年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了用来磨粉和提水灌溉的水磨、筒车等古老的水力机械。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极大地阻滞了我国水利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水资源和水利工程常被统治阶级以及侵略者所霸占,用来作为剥削、压迫、甚至屠杀人民的工具。远的不说,就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时期强迫我国人民在松花江上修建的丰满水电站,修建期间被折磨迫害而惨死在工地的我国工人达数万人,侵略者用水电站发出的电力制造军火,进一步镇压、侵略我国人民;再如,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为了自己逃命,非但不抵抗日本侵略军,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以致淹没了3000万亩土地,淹死80多万无辜群众,受灾人口达1250余万人,这一罪行是极为骇人听闻的。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7座,实在是少得可怜。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水电建设,有计划地积极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水资源。先后有计划地开始综合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等灾害较多的水系,同时又对水资源较丰富的长江、珠江等流域分期进行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
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库97543座,水库总库容达8255亿m3,其中:大型水库683座,总库容6493亿m3,约占全部总库容的78.7%;中型水库3758座,总库容1064亿m3,约占全部总库容的12.9%。全国大中型水库大坝安全达标率为95.2%;全国水电装机2.49亿kW,居世界第一,2012年年发电量达8657亿kW·h;全国已建流量为5m3/s及以上的水闸97256座,其中大型水闸862座;在已建水闸中,分洪闸2797座,排涝闸14676座,挡潮闸4694座,引水闸8182座,节制闸12951座;全国已建成五级以上江河堤防27.73万km,累计达标堤防17.75万km,堤防达标率为64.0%,其中一、二级达标堤防长度为2.79万km,达标率为73.6%。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保护人口5.7亿人,保护耕地4259.7万hm2;修建固定排灌站46.1万处,排灌机械保有量达6437万kW;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778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8%。全国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121.7万hm2,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46.1%。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达到了7756处;全国已开发农村水电的县1515个,其中由农村水电供电为主的县760个;农村水电已遍布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1/4的人口,使3亿多无电人口用上了电;共建成农村水电站45799万座,装机容量6568.6万kW。全国农村水电年发电量达到2173亿kW·h,约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25.1%;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已达6.7亿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4.7%;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102.95km2,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面积74.6多万km2,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301条;黄河、淮河、海滦河、长江、珠江、辽河和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得到提高。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2012年总供水量6131.2亿m3,其中,地表水源占80.8%,地下水源占18.5%,其他水源占0.7%。全年总用水量6131.2亿m3,其中居民生活用水739.7亿m3,占总用水量的12.1%;工业用水1380.7亿m3,占总用水量的22.5%;农业用水3902.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3.6%;生态环境用水108.3亿m3,占总用水量的1.8%。
总之,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以上这些建设成就对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我国在水资源领域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洪水灾害依然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水污染依然严重、水环境状况仍不乐观,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四个方面(可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浑”)。
一是洪水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的趋势。全国约1/3的耕地面积位于常受到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
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水源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开发新水源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开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水利工程对移民安置以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处理等问题愈加困难,致使供水工程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进而导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全国661座建制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三是水污染依然严重,水环境状况仍不乐观。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的趋势。经过近年来的积极努力和治理,我国水污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据统计,2012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785亿m3,比1980年增加了两倍多。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加剧了可用水资源的短缺,而且恶化了水环境,甚至直接威胁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是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我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也很突出。此外,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沙化和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是做好水利工作的科学指南。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水利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努力解决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是在防洪减灾方面,要按照“给洪水以出路”的思路,在进一步完善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的同时,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等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科学合理地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形成河道、湖泊、水利枢纽、蓄滞洪区“四位一体”,拦、分、蓄、滞、排功能协调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实现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并使洪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人水和谐”的理念。
二是在水资源配置和保障方面,从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出发,在继续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同时,必须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根本,以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为核心,逐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是在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方面,通过制定重要江河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合理划分水功能区,确定河流水体的纳污总量,对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严格限制保护区内的各项开发活动,严禁一切排污行为,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恢复和改善水功能,保护水资源。
四是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面,进一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范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管力度,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对生态脆弱或生态严重破坏的河流,因地制宜、分区实施、分类指导,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要有计划地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水电是世界各国能源开发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不论水能资源较多而矿物燃料资源较少的国家,还是水能资源较少而矿物燃料资源较多的国家,都是优先发展水电。我国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开发条件比较优越,开发潜力很大。在开发水电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治水害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供水、航运和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服务。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单机容量,扩大水电站规模;提高水电站自动化和管理运行水平;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提高水电容量比重;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水电站群的规划设计和控制。
为了实现以上几个方面的任务,必须科学制定规划,在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统筹水利、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水法规体系,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水事活动;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以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重视和鼓励公众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