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错误是改变的希望所在
病理性自恋者无法承认自己是有错的,因此他们很难改变自己。
我在前文提到,病理性自恋的成因有两种,一是父母的溺爱,二是父母在婴儿受挫时给予的爱不足。这两种病理性自恋的共同点是,对挫折不耐受且缺乏边界意识。
如果普通人所受挫折的痛苦程度是10分,那么病理性自恋者体验到的挫败感可能有50分,他们比常人更无法忍受挫折。这就是挫折不耐受。比如,阿善女朋友跟自己分隔两地三四个月,但她一回来却先去见闺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事时,当然也会不悦,但还是能很快调整情绪并转移注意力。但像阿善这类有病理性自恋倾向的人,会被一种沉重的挫败感所淹没。
再加上缺乏边界意识,他们往往会混淆自己和客体。因此,每一次挫折带给他们的是他们对自己的全盘否定。比如,阿善期望女朋友回来后先跟自己见面,但他的女朋友并没有这样做,于是他体验到了挫败感。
如果他是一个有边界意识的人,他会把“女朋友没有第一时间来见我”这件事当成一个客观事实去对待,然后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而改变这个事实或预防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如果他是一个缺乏边界意识的人,他就没有办法把“女朋友”视为一个独立的客体。他把女朋友视为“我”的所有物,也因此无法理解“女朋友没有第一时间来见我”这件事。他只能产生混沌的挫败感,认为“我并没有被爱着”,进而将其泛化为“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这类与自我概念相关联的消极评价,随后就是去纠缠诱发自己糟糕体验的人。
在遇到痛苦程度为10分的挫折时,我们会在痛苦之余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但对病理性自恋的人来说,他们不仅会体验到50分的挫败感,还会把这种挫败感泛化为对自己百分之百的否定。为了维护自尊,他们最终必须强迫伴侣认错。否则,他们无法克服挫败感导致的自我否定。
因此,他们无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承认错误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完全否定自己。
病理性自恋者的内在逻辑是自洽的,并且符合其经历和体验。就算我们跟他们说“你本身就是病理性自恋者”,他们依然会对自己的思维和感受深信不疑。即使看了我的上述分析,病理性自恋者也会很自信地说:“我就是这样的人,你想拿我怎么办?”所以,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理解“错误”这件事:承认错误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而是意味着把改变事情走向的主动权。
假设有A和B两个人,他们都没有恋爱经验,在生活中也比较难相处,经常会跟各自的恋人吵架。
有一天,他们又跟各自的恋人吵架了,原因也一样:他们希望恋人多花时间陪自己,但恋人有事情要忙,拒绝了。因此,两对恋人开始了冷战。
故事发展到这里,A和B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A认为错的是对方,所以自己决不低头,等着对方来道歉。
B认为恋人之间应该多沟通、多交流,而不应该冷战。所以,他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也表示比较理解对方,同时还表明,希望对方有空时跟自己一起探讨应该如何处理双方的需求冲突。
B的处理方式显然比A好。但一些读者可能有些不忿:B凭什么要低头认错,主动推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明明错的是他那个喜欢“冷暴力”的恋人?我们先不讨论A或B是对还是错,甚至暂且假定错的是他们的恋人,然后来看看,A和B谁得到的好处更多。
A会跟恋人冷战好几天,在漫长的愤怒、焦虑和恐惧里受尽折磨,茶不思、饭不想,甚至会对身边的家人、朋友发脾气。他在苦苦等待对方主动低头认错,救自己脱离这苦海。
B跟恋人的关系则会有所缓和,能保持日常互动,等恋人忙完手头的事情后,两个人还能一起针对需求问题讨论解决方案,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矛盾。
从恋爱体验上来说,B得到的好处比A多,当A还在痛苦挣扎的时候,B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二者的区别在于,B通过承认自己有错,把改变现状的主动权抢到了自己手里。
假如A、B跟各自的恋人分手了,A会恼羞成怒,坚定地认为,这是因为之前恋人犯错时,他没有给予对方足够的惩罚。因此,A在下一段感情里会更坚定地不认错,更坚定地惩罚对方。这会导致他对以后的恋人越来越严苛,矛盾的加剧会让他的感情越来越容易破裂。而B则会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给了对方不好的反馈,才导致双方的感情往糟糕的方向发展,他该反省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避免在下一段感情中重蹈覆辙。
从感情的健康程度来说,B的感情比A的感情更健康。在A以对方“总是犯错”为由换了一个又一个恋人时,B早已跟自己的恋人通过沟通达成了无数共识,关系越来越紧密。
我不是提倡无条件的自我否定。不过度承担责任,在感情里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筛选。你完全可以筛选掉那些不考虑你感受也不重视你的人,但在感情里,你承担的责任越多,这段感情就越是在你的掌控之中。
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现实跟你的期望不相符时,你可以选择把注意力放在不可控的事情上,然后一直抱怨;也可以选择把注意力放到最可控的事情上——你的行为、你的想法,然后通过改变自己,改变当下,进而改变未来。
重复旧的行为只能得到旧的结果。要想有不同的未来,就要有不同的现在,就要改变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