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紗記(梁辰魚)
梁辰魚(一五一九—一五九一),字伯龍,號少白,別署仇池外史,崑山(今屬江蘇)人。以例貢爲太學生,弗就。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浙江總督胡宗憲(一五一二—一五六五)聘爲書記。因胡攀附嚴嵩(一四八〇—一五六七)下獄,旋卽歸鄉。著有《遠遊稿》、《鹿城集》及散曲集《江東白苧》。撰傳奇《浣紗記》、《鴛鴦記》,雜劇《紅線女》、《無雙傳補》、《紅綃妓》。參見徐朔方《梁辰魚年譜》(《晚明曲家年譜·蘇州卷》)。一九八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吳書蔭點校本《梁辰魚集》。
《浣紗記》,一名《吳越春秋》,呂天成《曲品》著錄。現存萬曆三十六年(一六〇八)武林陽春堂刻本(題《重刻吳越春秋浣紗記》)、萬曆間刻本(題《新刻吳越春秋樂府》,殘存下卷)、萬曆間金陵富春堂刻本(題《重刻出像浣紗記》)、萬曆間金陵繼志齋刻本(題《重校浣紗記》)、明末刻李卓吾先生批評本、崇禎間刻本(題《怡雲閣浣紗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以影印)、明末汲古閣原刻初印本、汲古閣刻《六十種曲》所收本、康熙間鈔本、乾隆間內府鈔本(殘存上卷)、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龔天佑鈔本(殘存下卷)、同治元年(一八六二)京師瑞鶴山房鈔本、清張氏鈔本(馬廉不登大雅堂舊藏,今歸北京大學圖書館)、李翥風藏手鈔本(題《珍本浣紗記》,蘇州市戲曲硏究室據以翻印)等。參見吳書蔭《浣紗記版本概述》(《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一九九八年八月)。
序浣紗記
朱其輪[1]
戊申春[2],余偕二三友人,讀書於里之旌德祠。病餘,偶檢詩歌,時遣煩悶。閱《浣紗》劇,則三歎范大夫之始終忠越也。
方夫差帥師長驅搗會稽時,句踐特煢煢亡國寡君耳,何思請成,何思守土哉?自種幣一行,而甘心臣妾幽囚,拘係於其廷,非不小有所屈也,而吳則大爲之愚矣。讒張忠間,君若臣得幸脫虎口,復見祖宗基業。蚤夜佐其君,嘗膽臥薪,以圖恢復。乘十年生聚之盛,當三吳驕諂之時,貢神異以窮彼物力,獻佳冶以蠱其心志。此雖治吳之祕計,而越於是日就强大矣。
功成讎雪,正幹國者勒勳策伐之會,而蠡獨以扁舟載西子,放浪湖山烟景中,富貴功名,若罔聞之。人咸誦彼之糠粃顯達,爲善識事機,而予獨嘉其忠於越。語曰:“般樂怠傲,是自求禍。”矧容粉白黛綠者之日廁吾君側也,不無以斃吳者斃越,故不忍以媚夫差者媚吾君。則有身與之相周旋而已,何五湖笑傲之非上大夫深謀遠慮哉!固知不與其君共安樂,第世俗之鄙見,而區區解脫,尤非所以次大夫矣。若夫二國之興亡强弱,則有班班史策在,又何俟予之序論?
萬曆戊申孟秋朔日,修翎主人朱其輪書[3]。
(明萬曆三十六年武林陽春堂刻本《重刻吳越春秋浣紗記》卷首)
浣紗記總評
禿翁[4]
敵國報仇雪恥,謀士設計陷人,俱以美色投之,是美色不止利刃矣。世人何甘心利刃者之多也!此之謂自相吳越。
范大夫旣以西子沼吳,後乃載之而去,識者謂渠恐越爲吳續也。噫!於越忠矣,但大難爲自家耳。一笑,一笑。
西子可謂攻心上將。吳人受此大毒,而吳之惑於西子者較前更甚。吳人亦可謂甘心伏侍大將軍矣。噫!豈獨吳人也哉!
西子殺人,亦所甘心,可恨今人俱死於東家娘子之手耳。雖然情眼出西施,彼亦安知其爲東家娘子哉?噫!
禿翁。
(明末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浣紗記》卷首)
附 浣紗記跋[5]
吳梅
此記吳越興廢事。伯龍【漢宮春】詞所云“看今古《浣紗》新記,舊名《吳越春秋》”是也。記中事實與史不符處頗多,此是搬演家舊習,不足深辨。《靜志居詩話》云:“伯龍雅擅詞曲,所撰《江東白紵》,妙絕時人。時邑人魏良輔,能喉轉音聲,始改弋陽、海鹽爲崑腔,伯龍塡《浣紗記》付之。王元美詩:‘吳閶白面冶遊兒,爭唱梁郎雪豔詞’是已。同時又有陸九疇、鄭思笠、包郎郎、戴梅川輩,更唱迭和,清詞豔曲,流播人間,今已百年。傳奇家曲別本,弋陽子弟,可以改調歌之,惟《浣紗》不能,故是詞家老手。”據此則當時推重之者,幾風靡天下。
今按其詞,韻律時有錯誤。如第二折【玉抱肚】云:“感卿贈我一縑絲,欲報慚無明月珠。”第七折【出隊子】云:“八九寸彎彎兩道睂,盡道輕盈,略嫌胖些。”尤爲顯然謬誤。至如《打圍》折,【南普天樂】、【北朝天子】合套,爲伯龍創格,而【朝天子】每支換韻。《迎施》折【三換頭】二曲,一云“這其間只是我不合我來溪邊獨行”,一云“這壁廂只得把那壁廂暫時承領”,誤作一句,不知《琵琶》原文,爲兩句協韻,此又大舛律者也。惟曲白硏鍊雅潔,無《殺狗》、《白兔》打油鉸釘之習。在明曲中,除《四夢》外,當推此種爲最矣。
霜崖。
(民國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吳梅《曲選》卷一)
[1] 朱其輪:字弍庸,別署修翎主人。籍里、生平均未詳。
[2] 戊申:萬曆三十六年(一六〇八)。
[3]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陽文方章“弍庸氏”,陰文方章“朱其輪印”。
[4] 禿翁:或以爲李贄(一五二七—一六〇二)別署。然此本評語,恐出於葉晝僞托。葉晝(?—一六二五後),字文通,號錦翁,別署葉五葉、葉不夜、梁無知等,梁谿(今江蘇無錫)人。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就學於顧憲成(一五五〇—一六一二)。天啓四年(一六二四),作客開封,倡海金社。卒於天啓五年後。著有《四書評》、《中庸頌》、《悅客編》等。評點小說《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遊記》及多種戲曲。生平事迹見清錢希言《戲瑕》卷三、周亮工《因樹屋書影》卷一等。
[5] 底本無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