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脾为涎

语出《素问·宣明五气》。该篇将汗、涕、泪、唾、涎“五液”分属五脏,其中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因此,见有涎液过多之病,当考虑到从脾论治一途。

案例:

脑炎后遗症案

吴某,男,11岁,1975年冬季诊治。家长代诉:此儿在2岁时曾患脑炎,病愈后遗有语言不利,口角流涎,量多而清稀,终日不断,衣襟尽湿。兼见面色苍白,形体瘦削。舌质淡,苔薄白。证属气虚,治以补心脾之法,予四君子汤加味。

处方:

炒白术6g,党参8g,云茯苓10g,炙甘草5g,桂枝4g,石菖蒲6g。

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约半月后收到家属来信,谓口流清涎已除,要求继续调治其语言不利。乃用上方加减为剂,寄给患者家属。

按: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患儿涎液清稀,加之病程日久,面色苍白,当属脾虚之证无疑。因其尚有语言不利,而“心主舌”,故在四君子汤补脾气的基础上,加用通畅心脉、开心窍的桂枝、石菖蒲。从已知疗效看,其口涎过多已经消除。正是脾气得复,而流涎即止的例证。(《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

(赵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