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与“聚于胃,关于肺”
前者语出《素问·经脉别论》,后者语出《素问·咳论》,皆为中医脾肺相关理论的渊源。
生理上:从五行而言,土生金,脾与肺为母子关系;从经脉而言,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水饮入胃,经脾胃运化,吸收水中精微,脾气升津,由肺脉方能上归于肺,再通过肺之宣降,若雾露之溉,布津于上下,滋润濡养于全身。虽然,《素问·经脉别论》重在谈水饮入胃后的正常输布,但正是因为脾与肺之间在水饮输布代谢中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才为后来《素问·咳论》论脾与肺在咳嗽病变时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病理上:若脾胃失其运化,水饮入胃后,则水精不得吸收输布,致使水湿内聚成痰成饮,此时由脾上归于肺脉的就不是水中精气了,而是水湿痰饮之邪气。《素问·咳论》论咳嗽与肺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将其概括为“聚于胃,关于肺”,准确而又精辟。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云:“聚者壅也,关者闭也,言气壅闭于肺胃也。”揭示了“关于肺”之内涵,即肺之气道被闭,开合失司、肃降失权。肺道为何关闭?关闭它者又为何物?众所周知肺质疏松,形如蜂巢,清轻肃净,不容杂物,此杂物乃外邪、痰饮、瘀血、异物等类,现水湿痰饮由中焦循肺脉上迫于肺,如同杂物停于肺中,其焉能保持清肃?而致气道堵塞关闭,肺气难以通降,遂为咳嗽喘促。本文在“聚于胃,关于肺”之后还有一句话,“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若不细细体察,往往易将其误解为咳嗽之病伴随的症状。实际上,它是对“聚于胃,关于肺”的补充说明。《内经》无“痰”字,经言“涕唾”即指痰而言,辅助“聚于胃”,寓水湿聚于胃之意于其中;“面浮肿气逆”则辅助“关于肺”,寓水湿痰饮迫肺、肺气上逆之意其中。对此,不能随文衍义,一带而过。
笔者认为,学习《内经》不仅要将同一篇章中的内容上下相承,还应该将不同篇章中的相关原文前后贯通,方能窥其全貌。
这两句经文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成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据此而分析痰湿咳嗽与肺脾的标本关系。金元时期刘河间云:“咳嗽谓有痰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清代沈金鳌云:“有痰无声曰嗽……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并指出其治疗“因痰致嗽,重在痰,脾为主,速宜消痰”。
江西中医药大学洪广祥致力于肺系疾病的研究,其诸多学术观点皆源于中医经典,尤对呼吸系统疾病治验丰富、疗效显著。其对脾虚湿痰证治的总结是:咳声重浊,多为连声咳,夜重日轻,咳黏液痰,痰量50ml以上/24h,兼见畏寒肢冷,大便稀软,舌质偏淡或胖,有齿痕,舌苔白或白腻,脉多弦滑,体检可见轻度或中度肺气肿征象,肺功能轻度、中度减损,其病机为脾气虚弱,痰湿犯肺。治疗时,常选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白芥子、矮地茶、牡荆子、天浆壳等。阳虚寒象明显者,加干姜或桂枝。此类咳嗽以脾虚为本,以痰湿为标,故以健脾燥湿为要、祛痰止咳为辅。(《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古今医家皆从临床实践中验证了《内经》对脾肺相关理论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