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一)
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风为阳邪,易伤上部。这里有“同气相求”的含义。上部,主要指头部,常见的病症是头痛。《素问·风论》云:“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故头痛因风邪所致者,《内经》中又称为“头风”“脑风”“首风”等。《素问·骨空论》也有类似记载:“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春天多风,故临床春天多头风痛病。风又为百病之长,常与寒、湿、热等相合为病。故后世又将头痛分为伤风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等。伤风头痛可选川芎茶调散加减;风寒头痛可用桂枝羌活汤化裁;风热头痛不妨以桑菊饮出入;风湿头痛即以羌活胜湿汤进退。另外,《内经》又有六经头痛之分。其中太阳头痛以后枕部下连于颈项处疼痛。《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阳明头痛以前额面颊及眉棱骨处疼痛为特点;少阳头痛以耳之前后及颌、目锐眦等部位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太阴头痛多痛无定处,按摸不到痛点所在。《灵枢·厥病》云:“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少阴头痛多属少阴精气虚于下而太阳经气实于上。如《素问·五藏生成》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厥阴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以上描述提示:头为至高之位,唯风可到,故风入侵,多见头痛,但临床辨证又须以六经为纲,有利于处方用药。这些内容对辨治由风邪所致之头痛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我在临床治头痛甚多,辨证要点有二,一辨邪,无非是风、寒、湿、暑、热、瘀、痰之类,其中尤以风为诸邪之首;二辨病位,不外脏腑、经络、气血,其中尤以六经为先。临床所见慢性头痛患者,活血祛风法乃常用大法,祛风药又分为植物类和虫类两类,使用时径可灵活选用,而虫类药往往兼具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故屡试不爽,取效满意。
龚男,42岁,1992年11月5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头痛史10余年,每逢春、秋两季易发,发作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影响正常工作,曾先后请西医神经科诊疗,做头颅CT、MRI等检查均正常。常年以西医止痛药缓解症情。刻下诉头痛又作旬余,以两颞侧为主,局部有搏动感,曾呕吐1次,夜眠不安,受风时头痛尤甚,血压正常,舌淡苔薄,脉小弦。久痛入络,当活血通络;受风诱发,宜以祛风,“治风先治血”,又应养血,治拟养血、活血、祛风并投。
川芎 15g,当归 12g,赤白芍各 15g,丹参 15g,炙地龙 15g,炙僵蚕15g,全蝎粉 1.5g(吞),天麻 12g,杞子 12g,甘菊花 12g,延胡索 15g。7 剂后证无进退,再进7剂证缓解,1周头痛2次,程度较轻,睡眠改善,精神明显好转。再诊诉口干,伴眩晕。舌边略红,苔少津,脉细弦。上方加天麦冬各12g,珍珠母30g。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因出国公差而暂停。3个月后再诊,云基本未发头痛。
(二)
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这句话被用来解释风邪的侵袭部位,后世医家有用肺处高位或经络理论来解释为何风邪最易侵犯“上位”。因肺位至高,其合为皮,其窍为鼻,其通于喉,五脏之中,唯肺与外界直接相通。风邪伤人,最易由皮肤鼻腔、喉咙而入肺。此外,风邪尚可由风门、肺俞、大杼、风池等穴侵入于肺。故风邪由肺窍及俞穴犯肺,“上”非简单指“人体上部”或“头面部”,当为肺之代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可理解为伤于风者,肺先受之。从十二经脉角度来看,阳主表、主腑、主阳经,风为阳邪,邪易犯之手足三阳经气从手上行至头,再下行至足,故风邪犯之,随经气先上行,久而又随气下行,此乃邪随气转之理。可见,风伤上行与其所犯经脉之气的上下运行有关。临床上很多迁延难愈的咳嗽,多与风邪上袭有关。
风邪咳嗽案
朱某,女,43岁,感冒后遗留咳嗽月余,无痰,迭经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曾做X线摄片检查,肺部无异常发现。诉干咳无痰,咽痒明显。两肺听诊(-),舌苔薄,脉细数。此属喉源性咳嗽,治拟清咽祛风、润肺止咳。
桔梗 6g,甘草 4.5g,蝉蜕 6g,薄荷 5g,牛蒡子12g,防风12g,桑叶皮12g,光杏仁12g,黄芩 12g,蛤壳30g,麦冬 15g,瓜蒌皮15g。7 剂。
咳嗽好转,咽干痒,白昼则甚,晚上较轻。治拟上方加强,佐以滋阴潜阳。
天麻 12g,珍珠母 30g,海浮石30g,白前胡各12g,南沙参 15g,蛤壳30g,天浆壳 9g,桑叶皮各 12g,枇杷叶 12g,黄芩 12g,炙苏子 12g,薄荷 5g,鱼腥草30g。7剂。(王庆其治案,《杏林散叶》)
此例患者咳嗽日久,且多方医治乏效。这种病程迁延,久治不效,证情反复的病证,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此种咳嗽即南京干祖望先生所谓之“喉源性咳嗽”。病不在气管,也不在肺,而在于咽,因不在寒热而在于风。《内经》有“风者百病之长”“风者善行而数变”之说,即说明风邪致病的普遍性,及其易动善变的特点。咽痒是风邪致病的特点,因此予薄荷、牛蒡子、防风、桑叶、蝉蜕等药祛风止痒,甘草、桔梗清咽,杏仁、蛤壳肃肺止咳平喘。二诊病情即明显好转,原方随证加减巩固,即十愈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