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宇宙万物之本原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主要探讨宇宙现象,它以“一元论”的论点,奠定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精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最早见于《易传》。它认为,精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易传·系辞上》)。先秦道家曾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本原的最高哲学范畴,稷下学派在《管子·内业》等篇目中,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认为“道”就是精气,从而明确提出以精气为化生宇宙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管子进一步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又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管子·内业》)。而对人类自身的繁衍,男女生殖之精的结合,管子用水地生万物引申为精气生万物,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又说“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也”(《管子·水地》)。而《吕氏春秋》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的精神智慧也是由精气集聚而生成,“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复明”(《吕氏春秋·尽数》)。既然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所生成,人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内容成为中医精气学说最重要的思想来源。
所以,精气学说认为,精与气在概念上泛指存在于宇宙中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本体,也是构成人的形体和化生精神的本原物质。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气调控,精与气对人体的生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因如此,由精气所构成的自然宇宙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虽是相对独立的物质实体,然其并不孤立,它们之间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无形之精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它渗入于有形的物质实体中,并与已成有形物体的精气进行各种形式的物质和能量的感应、交换与转化。精气成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感应的中介物质。
(一)精气之“有形”与“无形”
精气作为一种物质的概念,它存在的方式是什么呢?中医学语境下的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谓“无形”,是指气处于弥散状态,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形态,充塞于无限的时空,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张载在《正蒙·太和》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虚空即气”。所谓“有形”,即气的聚合状态,指无形之气以聚合方式形成各种有相对固定特质的物体,并占据相对的空间。凡人之肉眼能清晰可见的各种有形体,都是气的“有形”存在,都是气聚合凝积而成的结果。“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所以说,聚合有形也是气存在的方式。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因而,以气为本原的“无形”与“有形”,就本质而言,都是气存在的方式,都处于不断转化之中。故明代哲学家王廷相指出“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慎言·道体》)。因此,精气学说从宏观角度辩证地把握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的原始物质。“气化”和“形气转化”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发展变化。精气之所以能够化生宇宙万物,乃在于气本为一,内含阴阳,阴阳二气氤氲交感而生万物。正如《易传·系辞》所言:“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咸·彖》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古代中医对此就有明确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更是明确指出:“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由此可见,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合是精气化生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