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千年之春秋风雨1:乱世将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郑伯克段于鄢——郑国的前世今生

在平王东迁后的数年,郑桓公去世,他的儿子姬掘突即位,史称郑武公。彼时周携王仍分立于关中,卫武公依然健在。周平王刻意扶持郑武公,并让让他继承了父亲的卿士之位。

周幽王战死沙场后两年,郑桓公攻破郐国(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后四年,灭东虢国(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注:《汉书·地理志》臣瓉《注》云,郑桓公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郑武公即位后,延续了郑国扩张的势头,连下十邑,将领土迅速扩大。随后,他开始图谋南下灭胡(胡国,姬姓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漯河市境内)。

郑武公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胡国国君,以示友好。而后郑武公召集郑国群臣,商议对外用兵的策略。郑国大夫关思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分析了郑国的战略形势,最终建议攻打胡国。

关思其的建议说到了郑武公的心坎中,深得他的赞许。郑武公当场将对方斩首示众,并且对群臣宣布,胡国是郑国的兄弟之邦,两国友谊源远流长,郑国绝不能与胡国兵戎相见,任何提议攻打胡国之人,关思其便是前车之鉴。

事件始末传到胡国国君耳中,他心中畅快淋漓,更是对郑武公感激涕零,在心中暗下决定,今后胡国将死心塌地的跟随郑武公。

然而郑武公并不想要胡国的死心塌地,他只想要胡国的死。当胡国对郑国不设防后,郑武公立即发兵偷袭,一举攻灭胡国。

郑武公吞并胡国只是他崛起之路上的小插曲,公元前758年,卫国的一代明君卫武公撒手人寰,卫国很快走上了江河日下的道路。此消彼长间,郑卫两国间实力的天平,开始向郑国倾斜。

这段时期,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密切,郑武公与周平王是堂兄弟的关系,而郑武公的夫人武姜是申国国君之女,与周平王是表兄妹的关系。这也是春秋时代的特色,天子与诸侯国君们,共同组成了一张巨大的血缘关系网。

卫武公离开人世的第二年,郑武公却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儿子。郑国世子的出生并不顺利,传说武姜怀他时,曾经做过一个噩梦,腹中胎儿出生时,一只脚先迈出了娘胎,即民间俗称的难产。武姜为此在鬼门关转了一圈,世子出生后,武姜便为这个孩子起名叫做寤生。

寤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噩梦中惊醒,另一种便是难产。姬寤生不是一个好名字,可惜被写在了郑国家谱中,并载入了史册。

三年后,武姜再次怀胎,并且顺产生出了第二位男婴,起名为段。段后来被封在共地,因此历史上又称他为共叔段。

姬寤生与共叔段本事一奶同胞,武姜厌恶寤生,对共叔段则偏袒有加。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他的性格。有时候,生于帝王家也是伊健悲惨的事。姬寤生自幼缺乏母爱,童年时期的生活时常让他胆战心惊,所幸他心中别有天地,城府极深,他很早察觉到母亲武姜对弟弟的偏爱,他选择了隐忍。

相反,共叔段在母爱的关怀下,性格开朗,风度翩翩,言谈中妙语连珠,十分讨喜。

随着两个孩子的长大,武姜越来越偏心,她总想着让丈夫废长立幼,改立共叔段为国君继承人。郑武公对此事不置可否,迟迟不肯答应。

因为时代变了。

当年千亩之战,周宣王丧南国之师,二十年前犬戎作乱,天子仓皇东顾。如今的周王室,早已今非昔比,在天子所剩不多的底牌中,礼乐制度是最终要的一张,因为礼乐制度中内含天命思想,周平王天命在身,尚且可以震慑诸侯。

郑武公身为周王室的卿士,利用代天子征伐的权力,吞十邑,灭胡国,得到不少好处。于公于私,他都应该为维护礼乐制度做出表率。废长立幼是公然违背礼乐制度,这件事,郑武公不能做。退一步说,周平王有弑父篡位嫌疑,先王废长立幼,逼太子一脉起兵谋反,这件事也是周平王的逆鳞,绝不能碰触。

武姜机关算尽,都不能改变丈夫的心意。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姬寤生作为世子,继承国君之位,正式登上了郑国的权力中心。史称郑庄公。

这一年,郑庄公十三岁,共叔段年仅十岁。十岁的少年若想谋逆,背后必然有一股庞大的势力,武姜便是站在共叔段背后的那个人。

尽管木已成舟,但武姜依旧贼心不死,她以郑国太后之尊,召见郑庄公,要求将制地封给共叔段。郑庄公闻言,不仅眉头紧锁。

制地,即后世的虎牢关。制地南连嵩岳,北临黄河,山岭交错,是进出洛阳平原的重要关口。虎牢二字的由来,则是因为周穆王将猛虎圈养与此地。

制地原是东虢国所有,后被郑国侵占。郑国制地在手,可以西挡洛阳,北却黄河,可以说,制地是郑国北部最重要的一扇大门。武姜与周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若是制城落于共叔段之手,一旦武姜出面向周平王借兵,天子军将如入无人之境,直抵国都新郑。

年仅十三岁的郑庄公,展现了极深的城府和极佳的眼光,他抛出了一个让武姜难以拒绝的条件。郑庄公说,制地险峻,当年祖父讨伐时,东虢公便死在制地。除了制地,任何一个地方,我都答应。(注:《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惟命。”)

武姜得寸进尺,她顺势向郑庄公索要京城作为共叔段的封邑。京城规模不小,位于制地与国都之间,是郑国北方重镇。而这一次,郑庄公没有拒绝母亲武姜。

郑国群臣得到消息后一片哗然,因为郑国有组训,国内城墙超过三百丈的城池,绝不可以分封给任何人,京城的城墙,恰恰超过了三百丈,共叔段封于京城之事,有违祖训。

郑庄公手下第一谋臣祭仲,为此事连夜进宫进谏,他劝郑庄公说:“共叔段的城池超过三百丈,此事将是郑国的隐患,先王祖训不允,您将来也难以承受。”

郑庄公隐晦的提醒对方说:“这是母后的旨意,我也无可奈何。”

祭仲连连摇头道:“武姜贪得无厌,您不如早做打算。野草蔓延尚且难以治理,人的贪念蔓延滋长,更将祸患无穷。”

祭仲所言,郑庄公又何尝不知,虽然他身为一国之君,却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时年郑庄公十四岁,与太后兼周天子表妹的武姜相比,他的政治资本还不够雄厚,若是冒犯反抗武姜,不仅忠义孝道两难全,更有性命之忧。

郑庄公心中已有对策,他对祭仲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不必着急,暂且耐心等待。”

祭仲闻言若有所思,当下不再劝谏。

共叔段得到京城后,兴高采烈带着随从前往。在他离开国都新郑前,武姜与他密谈,武姜说:“你兄长将京城给你做封地,心中怨恨不已,你不要放松警惕,前往京城后开始着手准备,一旦成熟,你便起兵偷袭新郑,到时候,我会做你的内应。”

共叔段自幼深受武姜宠爱,对她的话言听计从,一行人抵达京城后,便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几年后,京城已成为国中之国,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陷入了同时听命于新郑与京城的尴尬境地。

郑庄公的谋臣公子吕忍无可忍,劝谏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大王,您究竟有什么计划。您若是打算将国君之位相让,下臣现在就去投奔他,您若是没这个打算,请尽快除掉共叔段。”

郑庄公回答:“不急,现在还不是时候,他会自食其果的。”

共叔段在郑庄公的刻意纵容下,不久后又将势力范围扩大至廪延(今河南省延津)。

郑国群臣人心惶惶,郑庄公却像一根木头般,一动不动。而且这根木头不动的时间有点久,直至隐忍了二十二年。

这些年中,共叔段在武姜的扶持下,已经有了国君的气象,他经营的京城,也出现了与国都新郑分庭抗礼的势头。

至此,在公元前722年的冬天,共叔段自觉时机成熟,他密信武姜,请武姜作为内应,在约定时间内安排人手打开新郑城门。此外,他为了增强实力,派儿子公孙滑前往卫国请求援军,并向卫国许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让共叔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哥哥郑庄公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对方早有计划,并准备将他和母亲一网打尽。

郑庄公对共叔段的行军路线了如指掌,他命公子吕率兵车二百乘埋伏在京城附近,等共叔段的大军走远,趁机偷袭京城,务必将京城拿下。

事情的发展都在郑庄公的预料之中,共叔段自以为偷袭新郑,没想到反被偷袭,公子吕按照计划,兵不血刃拿下京城。当京城失守的军情传至共叔段耳中,他立刻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京城失守,意味着自己的偷袭计划暴露。对共叔段来说,后方无路可退,前方新郑已有准备,若想强攻难如登天。

共叔段左右为难,无从选择时,郑庄公安插的间谍趁机煽动士兵哗变,一时间逃兵无数。共叔段见大势已去,只好匆匆逃命。

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转眼宣告失败。共叔段的下场,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左传》与《史记》记载共叔段逃回共城,《公羊传》和《谷梁传》则认为郑庄公杀死了共叔段。

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也是《春秋》记载的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掀开了春秋时代的序幕。乱世,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