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研发效能提升之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对本书的赞誉

研发效能是目前互联网企业和传统的软件企业都高度关注的领域,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基于人海战术的软件研发模式已经落伍,我们迫切需要从研发模式、研发流程、研发工具体系等方面来提升工程团队的内在能力,将“业务价值交付”和“质量效能提升”的增长飞轮运转起来的同时,提升工程师的“幸福感”。俗话说得好:“说的人应该去做,做的人应该来说”,本书恰恰是由“做的人”写成的书,其中充满了作者对研发效能的精彩见解。本书所呈现的全局视野和工程实践,必定可以帮助读者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研发效能提升之美”。

——卢山,腾讯技术工程事业群总裁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我个人的观点是,未来创新的驱动有两大特点,一是基础技术划时代的突破,二是研发效能的提升。研发效能的提升,需要通过缩短“猜想到验证”的距离来赢得革新的先机,也就是本书中提到的“快鱼吃慢鱼”的理念。因此,研发模式的改革和研发效能的提升,将会推动行业的快速变革。研发效能是关于多人组织协同效率的课题,在现代基础设施、架构理论和AI算法的加持下,研发效能的内容也从敏捷方法论快速进化到非常具体的工具、流程和指标系统。

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很好地贯通了理论和实践,不但全面深入地阐释了研发效能的精髓,对实际项目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而且对工具和技术的选择也给出了建议,书中列举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曾宇,腾讯副总裁

在建设国民级支付工具的过程中,我们将研发效能定义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高效地持续交付价值。为此,我们重新审视整个软件生产流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发布、运营),在不增加成本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各个步骤的标准化、自动化、系统化和一致性水平,并不断优化团队的交付效率,这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与本书的理念不谋而和。

在本书中,作者全面介绍了何为研发效能、如何建设可度量的研发管理体系、如何将DevOps落地、如何构建测试体系、如何提升组织效能,同时给出了很多实践案例。

如果你也是一位正致力于软件研发效能提升的读者,相信本书可以给你一些帮助。

——周俊,腾讯微信支付硏发部总经理

研发效能在硅谷一直是高科技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有力武器。在国内,随着市场和产品的逐渐成熟,许多大厂也开始重视研发效能的提升。但是研发效能就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业务形态的不同,在研发效能提升的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工作也不尽相同。读者可以结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找到一套真正适用的解决方案。

——Joseph Cui,腾讯PCG工程效能平台部总经理

作者茹炳晟先后就职于腾讯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和微信事业群(WXG),从事研发效能工作,我在互动娱乐事业群(IEG)做蓝鲸智云,蓝鲸中的DevOps流水线平台(蓝盾)服务于整个腾讯公司,因此我算是作者就职过的不同腾讯团队的研发效能平台提供方之一,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被教育的感觉,但讲得都很有道理。

如果你身处于业务研发团队,那么读完本书之后,你会对研发效能提升的必要性和方法有一些新的认知,对于已经在实施效能提升的项目,项目的参与方或许会有更深刻的感触。

如果你身处于公共支撑团队(工具平台团队、测试团队或运维团队),那么读完本书之后,你对自己未来的服务角色及自身价值会有一些新的思考和灵感。

研发效能已经是行业中业务研发团队公认的方向性领域,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强烈推荐读者阅读本书。

——党受辉,腾讯IEG技术运营部助理总经理

近年来,软件研发效能提升的流行度可以从效能平台类开源产品和项目的增长中窥见一斑,它需要专业方法的指导,以输出优质的软件资产。本书从方法论到实践,系统化地总结了组织效能提升的手段,使读者能全面掌握研发效能提升的精髓。

——单致豪,腾讯开源联盟主席

云原生是应用程序开发的未来,具有巨大的业务影响潜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将高研发效能变成标配,以应付云原生的刚需,即业务需求响应快、研发交付快等。阅读本书,可以让你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云原生催生下的研发效能的大变革。

——Keith Chan,Linux基金会亚太区策略总监,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大中华区总监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研发效能决定了你能有多“快”。环顾四周众多头部大厂,一如eBay早已把提升研发效能作为公司层面的战略重点。知易行难,要想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效能的提升,不仅需要方法、认知,更需要完善的体系,才能让来之不易的成果得以延续和扩大。适闻吴骏龙和茹炳晟的新作《软件研发效能提升之美》问世,欣喜地发现,两位作者对研发效能提升在思维认知层面、方法论层面,乃至体系构架层面,都有深刻的见解和全面的阐述。相见恨晚,又恰逢其时。

——田卫,eBay全球副总裁,eBay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

茹炳晟老师是业内公认的效能大师,本书更是茹老师的“交心”之作,正如茹老师所说,研发效能必然会走向“从有到无”的最高境界。“敏稳”之争由来已久,但对企业而言,需要的是效能,而非派系。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从无谓的纷争中摆脱出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付晓岩,IBM副合伙人,《银行数字化转型》和《聚合架构》的作者

本书是一本介绍如何提升企业研发效能的图书,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研发效能的概念、方法论、流程、工具、组织、案例等内容。

针对研发效能领域的初学者和初级工作者,本书从不同维度全面阐述了研发效能的概念和本质,以及如何提升研发效能的理念、实践和探索,分别从敏捷项目管理、CICD、DevOps、组织效能等几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提升研发效能;针对研发效能领域的高级工作人员,本书提供了很多研发效能的进阶内容及相应的案例,以实战的方式来指导企业提升研发效能。此外,还介绍了DevSecOps、全链路压测、AIOps、混沌工程等前沿内容。

——汪维敏,华为云应用平台领域副总裁

所有CEO都渴望“银弹”,所有CTO都说没有“银弹”。是不是真的没有能大幅提升研发效率的秘密武器呢?每个业务成功(卓越)的企业都会历经“苦难”(融资、人才、融合等),类似的,每个技术成功(卓越)的研发组织更会历经“苦难”(质量、效率、融合等)。很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技术组织,不是因为资金太少、人才太少、选择(框架/工具/流程/规范等)太少而没有“银弹”,而是因为选择(选项/组合)太多而导致整个团队无所适从,乱了方寸。本书结合作者经历过的各种“苦难”,不以实现终极完美“银弹”为目标,既切合当前纷繁复杂的研发领域的现状,又给读者提供了一定的抽象参考,是对研发效能各种知识的一次细致梳理和总结,值得那些正受困于研发效能提升之痛的技术组织大胆尝试。

——张雪峰,饿了么前CTO,数学&历史爱好者

软件开发怎样才能更高效?回顾我二十多年开发的经历,总结如下:第一,让程序员分析在开发和部署的流程中效率不高的环节,想办法提高效率;第二,不但要提高使用工具的能力,还要提高用工具来制造工具的能力。这两个高效软件开发的秘诀,是每个软件开发团队必读、必练、必会的,很高兴这本书剖析了这些秘诀。

——邹欣,CSDN副总裁,《编程之美》和《构建之法》的作者

高效能的研发是每个公司都追求的目标,但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公司少之又少。原因是,很多公司往往在研发流程及个别环节的优化上下功夫,却忽略了研发效能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个工程本身并不简单,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且也没有标准的解决方案,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选择。我们不妨在自己动手之前,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本书除了阐述一些研发效能的理论,还详细描述了研发效能体系在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思路及最佳实践,可以说是一本“干货满满”的图书。

——兰建刚,叮咚买菜平台技术副总裁

在VUCA(易变性、不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一切都很模糊且易变,这就要求软件研发既有足够高的适应性,又有足够快的反应力。所以,众多软件企业都提出了提升研发效能的目标。不幸的是,许多从业人员对研发效能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知,更不要说如何在本企业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发效能提升了。本书作者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多次在业内有影响力的技术峰会上分享成果与经验,广受好评。本书是这些成果与经验的汇总和总结,相信对广大读者(无论是菜鸟还是老兵)会有所帮助。

——刘寅,科大讯飞技术中心副总经理,集团技术委员会委员

软件研发效能提升是当今行业的热点,从来没有被如此重视过。原因是,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软件开发工作量。软件开发在经历了60年的发展之后,终于迎来了规模化和工程化的阶段。本书全方位地解读了研发效能的各个环节,包括理论基础、工具建设和文化建设。不同于传统的软件工程理论教学类书,本书详细地分析了当今常见的实践案例和误区,适用于各种规模团队的效能建设。

——张海龙,腾讯云CODING CEO

我在几个外企的中国研发中心干了二十多年,印象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从组织架构的调整,到开发团队的局部优化;从整个开发流程的更迭,到个别工具的替换,等等。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不断提升的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近年来,我投身于数据中心相关的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工作,虽然ToB的业务不一定能完全复制互联网的开发模式,但诸如CI/CD等提升效能的实践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传统的国际大厂的研发实践。茹炳晟老师的经验优势在于,他在国际和国内大厂的研发团队中历练过,在传统模式和互联网模式下都有很多打磨,能够博采众长,并不断吸收总结行业教训,每每和他讨论,都感觉获益匪浅。本书干货满满,应该能够成为互联网企业及传统软件企业提升研发效能的重要参考!

——陈春曦,Dell EMC中国研发集团(上海)总经理

软件研发兼具工程和艺术的“二象性”。看到本书题目,即被作者的独特视角所吸引。在众多拥有软件研发团队的企业中,研发效能提升已经从幕后走向台前,如何理解、实践及欣赏研发效能提升中的智慧,是每位开发者和技术管理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也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任晶磊,思码逸CEO,开源研发大数据平台Dev Lake创始人

交付,是技术团队的核心职责之一,如何持续地提升技术团队的交付效能,是每一个技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感谢茹炳晟老师的新作,能够帮助大家系统性地了解从组织、管理、流程、工具、研发体系、质量体系、运维体系中提升效能的方法。建议所有软件研发人员和技术管理者都读一读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沈剑,快狗打车CTO,公众号“架构师之路”作者

如今研发效能提升成为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话题。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创新甚至试错,人们对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自动化的工具、先进的组织形式及良好的开发者体验。很多公司相继成立了研发效能提升的部门,这个部门为技术团队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家都在摸索着前行,目前很少有图书对研发效能提升做系统地介绍。炳晟兄一直活跃在工程效能的相关领域,除了在腾讯负责这方面工作,还经常在业界布道,有很多实践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因此,特别推荐大家阅读本书,助力自己团队的研发效能体系建设。

——王东,满帮集团CTO

研发效能的高低决定了软件团队产出能力的水平,作为技术管理者和数字化项目管理工具的创业者,研发效能是我非常关注的内容,这关乎软件团队乃至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软件团队研发效能相关的方方面面,特别指出了效能提升的常见误区,并给出了若干最佳实践案例,相信能为遇到效能提升问题的读者们带来帮助。

——冯斌,ONES联合创始人&CTO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研发效能是一个频频被提及的概念。随着外部流量增长的红利逐渐消失,企业开始精细化运营,向内部寻找增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何能让团队更好地提高研发效能,是许多团队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然而,对复杂的软件生产而言,并没有简单的“增长银弹”可以直接使用。我们需要从认知、组织、流程、工具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解和改变,才能真正做好研发效能的提升和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研发效能提升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研发效能提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既有系统性的概括和分析,又有具体的工具和案例,相信会使读者受益匪浅。

——陈东,数禾科技CTO

每次去星巴克,总能看到咖啡馆的座位上,几位同学指着MacBook屏幕眉飞色舞地描述着宏伟的项目蓝图。虽然很多idea都是很赞的,但却极少有同学会聊到如何通过软件工程实践来高效地实现这些idea。之前我也没有办法帮助他们,直到几年前我认识了茹炳晟老师。如果今天我再遇到靠谱的idea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软件研发效能提升之美》推荐给TA。

——朱斌,字节跳动Lark Design上海研发中心设计负责人

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的今天,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能力,数字化能力背后的研发效能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当下,不论是一线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在探索研发效能升级之路,作者正是结合了自身工作实践和新技术新思路的研究经验积累,系统化地阐述了研发效能提升的理念、方法、技术、工具及行业实践案例,可为读者、为企业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童庭坚,PerfMa联合创始人

炳晟在我们极客时间App上主理了一个《软件测试52讲》专栏,超过20000人订阅学习,用户反响很热烈。研发效能提升也是炳晟的专长,这本书让我欣赏的地方是,它不仅提供了提升研发效能的具体工具,还提出了多个新的理念,让团队成员尤其是领导者能够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团队和组织团队,从而达到团队状态整体优化的目的。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研发团队提升战斗力,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更快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霍太稳,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CEO,InfoQ中国创始人

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今天的数字化研发奠定了人才和技术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技术组织开始思考技术生产力的变革,从粗放到精细化,从传统到敏捷,从本地到云化,技术研发各个环节面临全面提升,以满足持续、高效的业务目标。茹炳晟老师的《软件研发效能提升之美》将为我们带来研发效能提升的实践案例解读、管理策略和具体做法,希望给予那些正致力于提升技术团队生产力的管理者一些启示和帮助。

——刘付强,msup创始人兼CEO,微上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吴骏龙和茹炳晟都是极客时间的专栏作者,他们的专栏课程深受用户欢迎。在我看来,他们讲课,是有节奏、有计划地娓娓道来,而不是一股脑地和盘托出;他们讲课,喜欢探究技术背后的“why”,而那一连串的“why”,便是我们所说的“脉络”。

——郭蕾,极客时间首席内容官

我们正处于“软件定义未来”的新时代,软件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无处不在,这标志着软件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关键元素之一,也必将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就像书中提到的,现在的软件行业已不是停留在“大鱼吃小鱼”的时代了,而是进入“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所以如何科学有效地建立企业的研发效能度量体系,帮助企业提升研发效能,愈发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本书从方法论、实践案例、提升建议等方面,向我们阐释了企业组织如何提升研发效能的精要,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牛晓玲,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治理与审计部副主任

软件研发效能提升已经成为IT和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话题,各大企业都热衷于通过过程改进、研发工具、度量指标等各种手段提升研发效能。软件研发效能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敏锐的“全局观”。炳晟的新作《软件研发效能提升之美》正是帮助软件企业建立研发效能管理的“价值观”和“全局观”的绝佳参考。同时,书中的观点也为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彭鑫,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过去,人们在关注质量和效率时,往往会通过流程改进来控制质量,借助平台和工具来提升效率,但效果不明显。现在,人们更关注效能,将质量和效率融合在一起,从价值出发,系统地研究研发过程,希望能持续、高效地向客户交付高价值的产品。本书正是基于研发效能背后的人性和规律,从项目管理、研发工具、持续交付平台和实践等各个方面展开讨论,既有解决方案,又有最佳实践,相信能帮助你的团队提升效能。

——朱少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敏捷测试》和《全程软件测试》的作者

软件,尤其是大型的复杂软件,是人类智慧的工程结晶。然而,从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率等方面看,软件工程可能是做得最差的工程学科之一。《人月神话》告诉我们,向进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提升软件研发效能是令研发负责人头疼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分享了作者多年的研发效能管理经验和实践案例。通过流程和工具的规范,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对研发效能的影响。本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帮助读者举一反三,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研发管理需要。

——陈振宇,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授,慕测科技创始人

各行各业都存在效能问题。对软件企业来说,产出是软件产品,研发效能甚至可以决定一家公司的兴盛衰亡;对高等院校来说,产出是人才,其效能提升可以定义为构建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人才。所以,本书金句——“顺畅、高质量地持续交付有效价值的闭环”,不仅在软件行业适用,而且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这便是作者想带给我们的“美”吧。读这本书,既轻松流畅又耐人寻味,透过平凡的案例,深入浅出效能提升背后的人性和规律,在流动的文字中带着我们一起实践、一起思考。未雨绸缪,持续改进,我们一直在路上。

——潘娅,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对软件企业而言,关于研发效能的提升,是时候做些沉淀了。茹老师的团队走出了颇具意义的一步。近几年,效能建设鲜有取得系统性成功的,相反负面案例却不少,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突出矛盾:对效能提升有很高的预期,但能力的提升却依赖于长期的积累;对顶层指标无比渴望,但难以被客观测量;改进方与推动方往往不一致。本书作者正视了这些问题,以务实的态度甄选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带给大家能落地的具体指导,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路宁,快手质量与研发效能部负责人

“反内卷”的潮流已经悄然而至,研发效能成为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真心希望软件研发能够成为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已经不能一味地依靠堆砌劳动时间来获得工作成果,只有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才是良药。研发效能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工程师个人生产力的问题,也包括产品和团队效能的问题,当然还包括最终提升整个企业的组织绩效的问题。研发效能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和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组织、流程、工具、文化等多个层面。本书通过从概要到细节、从方法论到案例、从理论到实际的方式来阐述研发效能的方方面面,相信对试图在该领域有所突破的实践者会有很大帮助。

——张乐,京东DevOps与研发效能产品总监&首席架构师,DevOpsDays大会中国区核心组织者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效能之争。软件企业的效能(包括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等)贯穿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整个流程中,涉及软件项目的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发布、运营和反馈等各阶段,也涉及制度标准、流程规范、工具平台、评审体系和问题追踪等治理环节,并且与组织文化、管理模式和人才技能等都有关联。“让每一个角色都能独立工作”,是企业不断要追逐的目标。对此,本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以及丰富的案例,值得细细品读。

——吴其敏,平安银行零售首席架构师

创新与降本增效是任何企业赖以生存的两大法宝,很多企业把“增效”仅仅定义为与企业内部组织流程和研发工具相关的改进,从而低估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业务的快速试错和创新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巨大增益作用。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研发效能提升成功的标准,不是研发平台本身的成功,而是客户的成功。为了实现“客户的成功”,我们不仅要有体系化的工具和方法论做支撑,更需要管理者彻底转变思维模式。这是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王磊(玉攻),Apache软件基金会PMC成员,蚂蚁集团资深技术专家

效能这个词最近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工程效能也好,研发效能也罢,无不体现出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虽然不是“银弹”,但它的确能为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切实的改善。

《软件研发效能提升之美》并不是一本漂浮于空中楼阁之上的指南,其中的内容不仅理论结合实际,还融合了很多一线公司正在探索并应用的前沿实践案例。如果你正在寻求这方面的破局之道,相信一定能从本书中有所收获。

——丁雪丰,极客时间《玩转Spring全家桶》主理人,腾讯云最具价值专家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不断加速的企业变革诉求,让研发组织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挑战。本书聚焦于当前IT研发领域的痛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性地从组织、流程、工具等不同维度提出了持续提升研发效能的切实可行的原则、方法及度量标准。本书对希望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持续、快速、稳定交付价值能力的研发组织或个人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李鑫,天弘基金线上渠道技术负责人,《微服务治理:体系、架构及实践》作者

“降本增效”在很多成熟行业都是例行的管理手段,然而作为数字化世界底座的软件产业却面临着这方面的困境。时下大部分企业仍然在壮大自己的软件研发队伍,似乎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招聘专家,通过高手来以一当十。当团队规模突破邓巴数后,现实很快会让我们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从这个视角出发,本书恰逢其时,在软件研发效能提升方面,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才能让软件产业走向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作者针对效能提出的“持续”和“闭环”的理念,是软件研发的核心原则,也是效能管理的难点所在。

和本书作者们一样,我也相信敏捷理念是软件研发领域打造高效能团队的正确方向,不论是DevOps、DevSecOps,还是书中的AIOps,都只是我们将这一理念落地实施的开始。由此也与更多的读者共勉!

——肖然,Thoughtworks全球数字化转型专家,中国敏捷教练企业联盟秘书长

随着软件规模的极速增大,许多公司已经把软件研发效能的提升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本书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研发效能的各个方面,是一本很好的案头参考书。

——刘冉,Thoughtworks首席软件测试与质量咨询师

研发效能提升是一个常提常新的概念及实践,近年来,随着云原生及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兴起,研发效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相关体系化的图书比较少见。从项目管理、DevOps、工具到度量体系,等等,本书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软件全生命周期的研发效能提升之道,其中诸多方面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可供业界同仁参考和借鉴。

——萧田国,DAOPS基金会中国区董事,高效运维社区发起人

提高研发效能是所有软件研发组织的“终极”追求,那么该如何提高呢?从敏捷项目管理到DevOps,从各种测试手段到测试环境和测试数据的管理,从团队效能提升到组织效能提升,本书是一系列务实、可落地的方法的集大成者。书中自有黄金屋,愿读者收获多多!

——董越,资深DevOps专家,阿里研发效能事业部前架构师

本书既有研发效能整体效果的思考,也有各个领域的一些详细阐述,既有工具流程方面的建设,也有组织层面的思考,同时配以大量案例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是研发效能方向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一本书。

——芈峮,快手移动端效能负责人

“有超过六成的程序员是从网络上学习如何编码的。年轻的程序员倾向于利用在线课程、论坛和其他在线资源学习。此外,年长的程序员则通过学校和书本等更传统的媒介学习。”这是一份来自Stack Overflow(2021年)的调查报告。而你手上正拿着的这本书,用词精简,没有长篇大论,像极了网络文章的平白直叙,直接射中目标,又有着引经据典的描述说明,让你看完后,不用再去到处参照,是非常优秀的学习资源。现在,DevOps的风潮让企业开始忙于追求可视化的效能,网络上也不断出现各种评比,但效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我们费尽辛苦写出来的程序就是为了能更快速交付而已吗?当然不是。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顺畅、高质量地持续交付有效价值的闭环”,这才是研发效能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实现用户的价值比快速交付更重要。愿与大家共勉之。

——李智桦,知名精益产品布道师,资深敏捷教练

本书给读者呈现了研发效能的全貌,既包含高屋建瓴的思考,使读者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又包含可落地的实践,真正做到了“不空洞、有干货,照着做、你也行”。通过本书,能让读者正确认识研发效能的概念,参透研发效能的本质。

——王争,Google前工程师,《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作者

从持续流动到持续反馈,再到持续改进,研发效能提升已经从简单的自动化反馈回到了精益管理的阶段。软件研发不是凭感觉工作的,而是规范的、科学的、可度量的。如果你正在从事与DevOps相关的技术架构体系建设,并进一步准备开始构建研发效能体系,那么这本书将是你迈出这一步的关键之钥。

——陈霁,阿里研发效能事业部认证架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