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云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日月逆袭,明王出世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但自己的努力、远见卓识、智谋也是关键因素,朱元璋能够成功,机遇、努力、智谋,缺一不可。

朱元璋,1328年出生,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参加郭子兴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父母兄长相继去世,穷得连下葬的地方都没有,邻居刘继祖同情他们给了他们一块地,才使父母兄长得以下葬,即后来的凤阳陵。为谋生,曾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这本是极好的活命的地方,但因元末战乱,虽然僧院良田不缺,却没有种地交租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入寺庙不久尚无地位的朱元璋被挤走做游方僧,过化缘的风餐露宿的日子,尝尽流浪的艰辛。因战乱,游方僧也不好做,就回到出家的寺庙。本想在寺庙安生度日,哪知少时好友已参加郭子兴义军的汤和写信邀他去参加义军,他本不想去,但这件事却被泄露了,不得已,只好投奔郭子兴军队,这年正好二十五岁。最后风雨际会,大败各路反王,并夺取了元朝天下,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的成功首先得感谢郭子兴。他让朱元璋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逆袭,从一个亲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义军将帅,有了起家的本钱。这次逆袭,关键是他成功赢得了郭子兴的高度信任,迎娶了他视若亲女的养女,日后的马皇后。朱元璋则不负郭子兴的信任,南下滁州,与在濠州的郭子兴结为犄角之势,最终帮助郭子兴摆脱了被挟制的局面,得以独立。不过,很遗憾,郭子兴独立没多久,就生病去世了。郭子兴去世之时,朱元璋独当一方的气候已成,随着郭子兴儿子们全死掉,朱元璋接手郭子兴家当,在道义上已然顺理成章。

上天确实屡屡关照朱元璋这个幸运儿。郭子兴儿子郭天叙、妻弟张天祐血战攻打不下的集庆(今南京),被朱元璋仅用数日就拿下了。不难知道,朱元璋如此轻松拿下集庆,其实是郭天叙张天佑拿命奠定基础的。郭天叙张天祐时运不济,离胜利仅一步之遥,但他们却永远看不到胜利,拱手让给朱元璋了。所以集庆这座沾满鲜血,繁华的六朝古都,也是朱元璋统一天下的重要根据地,在朱元璋看来,是他顺天承运,上天恩赐给他的果实,于是被更名为应天。

攻下集庆之后的朱元璋,又迅速扩张。在徽州,朱元璋遇到了重要谋臣朱升。朱元璋亲自登门拜访朱升,得到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方针。这九字方针,为朱元璋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看朱元璋是怎么执行的,他一方面奉小明王韩林儿为主,自己不称王。这样既取得正宗地位,又避免成为元军及各路起义队伍积极攻击的对象。所以在打败陈友谅之前,朱元璋只称吴国公,其后才称吴王。另一方面“积粮训兵,待时而动”,采取机动灵活的生存方式,必要时也接受元朝的封赏,保存壮大实力。

除朱升外,在徽州(府衙在今天安徽歙县徽城),朱元璋的礼贤下士为他招揽了很多人才,如他手下大将胡大海为他举荐的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等四人。刘伯温,一出山,就献上“时务十八策”,尽显韬略。朱元璋不仅礼遇人才,也爱屋及乌到举荐他们的人。像胡大海,大明建国后被朱元璋特赠光禄大夫,追封越国公,肖像入功臣庙,位列第七,配享太庙。胡大海能获此殊荣,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功业,更重要的是他举荐了刘伯温等四人,而这些人在日后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徽州之前,在发迹之地滁州招徕到的人才,有建议他夺取集庆的冯国用,还有后来集行政主管、后勤部长和决策谋臣于一身,建议他效法刘邦的全才李善长。从滁州到徽州,朱元璋充分展示了他求贤用人的智慧,礼遇下士,策略得当,打出了光复汉族人江山的旗帜,恢复宋朝的旗号。有计划有谋略,有明确的行动宗旨和理想目标,所以有了更多一心只投能夺取天下明主的人的归附,也使天下读书人相信他朱元璋才是士人集团的真正代言人。这也是他从独当一方的将帅,成长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再逆袭为帝王的关键。

与朱元璋对决的最重要的两大劲敌是陈友谅、张士诚。陈友谅的力量远远超过朱元璋,张士诚与朱元璋不相上下,但朱元璋最终战胜陈友谅,继而拿下了张士诚。此后,天下局势已然大定。这个天下将是他朱元璋的了。

今天来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失败,还是有迹可循的。

朱元璋虽出身低微,但赤贫的家世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而他四处云游的经历,也大大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使得朱元璋既能忍辱负重,又能从善如流,不断学习。

反观陈友谅、张士诚这两大对手,他们在称王后,都开始腐化奢靡。陈友谅豪侈,曾制造镂金床,宫中器物都类似镂金床这样豪侈。张士诚也很是奢侈放纵,不太勤勉于政事,日夜以歌舞自娱。

此外,陈友谅这个人有明显的致命缺点。做事骄横剽悍,有攻城掠地之勇,但并没有守城建业固本之谋,最后让自己一步步走上了立身不正、进退无据、师出无名的状况。

我们再看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在制定战略方针时对陈友谅的性格、行事、现状等方面的分析,就很说明问题。君臣二人交换意见后,一致认为张士诚只求自保,不足虑,陈友谅虽然几乎取得了半个天下,但名号不正,且剽悍骄横,应该先攻陈友谅,再图张士诚。

于是,面对咄咄逼人但又有致命缺点的陈友谅,朱元璋与之进行了决战。有三次大战,一是应天府大战。陈友谅中计大败。一是洪都(今南昌)保卫战。陈友谅趁朱元璋主力营救小明王,防守空虚之际,趁势进攻洪都,但遭到了朱文正的顽强抵抗,八十五天的坚守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陈友谅也因此贻误战机,丧失了大好形势。一是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率主力在鄱阳湖大破陈友谅,一战定天下。

灭陈友谅后,东面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便成了朱元璋下一步消灭的对象。

同为海上系的张士诚与方国珍,有共同的特点,安于享受,人才不济。张士诚虽据有浙西富饶地,也喜好招徕人才,但他的人才,多文章技能之士,非匡时济世大才。方国珍很会投机,同时接受朱元璋与元朝的招安,并利用自己所长作为筹码。他只想享有不受人约束的清福,并不在乎谁坐天下。英雄气短,器宇狭小,难成大气,也没有在笼络人才上下大的功夫。而且张士诚与方国珍也没有什么能号召天下的口号、目标,他们的最终溃败是必然的。张士诚最后被朱元璋困在平江(今江苏苏州),他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将城中精锐合为一处,从胥门率军而出,竟然打得朱元璋手下长胜将军常遇春招架不住,眼瞅着胜利就在眼前,张士诚正要一鼓作气,但城墙上响起了收兵的号角,却是为何?原来是他的弟弟士信觉得战士们奋勇杀敌,太辛苦了,那就休息一下吧。这样一来,敌退我追,常遇春抓住战机,成功组织了反扑,而张士诚这边,不仅突围无望,最后一战也就这样荒唐的失败了。他的生死存亡之际不合时宜鸣金收兵弟弟士信后来也中炮战死,最后他自己被俘自杀而死。

究其根源,张士诚部骄奢享乐日久,无远图,多次失去逐鹿中原良机,在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的同时,他们一直沉迷于眼前的安乐,遇事即降。稍喘息,则再叛,又不积极图谋未来。同时,仁爱之心过头,从他弟弟鸣金收兵就可以看出。然而战场上根本就不是讲仁爱的地方。这一点,张士信与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如出一辙。当然,仁爱还是很重要的,它最后保全了苏州这一城百姓。而方国珍最终选择了投降,得以善待并善终。

最终,朱元璋凭借自身的能力与智慧,以及骁勇善战的淮西将帅,率领纪律严明、保护百姓安危的王者之师,更重要的是还有引导他走向帝王之路的淮西、浙东士人集团,把自己成功打造成中华文化、儒家文明最优秀的继承者、发扬者。

历史走到这个时候,当年韩山童掀起的万众狂澜的“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情势已经明了。韩山童父子相继身死,那就证明不是真正的明王。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大家终于明白,明王早就出世,真正的明王就是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建国,历史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朱元璋的这个逆袭之旅所花费的时间并不长。1344年,朱元璋入皇觉寺。1353年,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这就是一个赤贫无依的年轻人的逆袭。朱元璋以草莽出身而位至九五之尊,以“家无立锥地,身如蓬逐风”而有率土之滨,创造了一个个人奋斗的神话。那么这个神话是如何实现的,我们不妨以朱元璋他自己所崇尚效仿的刘邦,与之比较,再来看看这个逆袭者的来龙去脉。

首先是家世和性格。

朱元璋是彻底的贫农,穷到无以自食的地步,尝尽艰辛。中国有句古话,“艰难困苦,玉汝与成”,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与朱元璋相比,刘邦的家境算是好多了。并且他们两位王朝创立者,都不拘泥于形式而是看实际的效果,做事时有着极强的灵活性与前瞻性,所以虽底层平民出身,但终成帝业。

此外,朱元璋与刘邦都是被选中的女婿。但朱元璋与妻子即日后的马皇后恩爱有加。马皇后多次在郭子兴和朱元璋之间做调解工作,且数次救朱元璋于危难中,明朝建国后更是成为后宫典范。

我们看刘邦,游手好闲、拈花惹草,一向不着家,还颇有无赖习性,夫妻之间并不恩爱。这让早年的吕后过得很辛苦。并且刘邦起兵造反后,还牵累了吕后母子。不过,这也磨炼了吕后,使她具备了治国之才。也有了刘邦去世后,吕后对刘邦宠妃的残酷报复。然而,与受丈人提携发迹的朱元璋不同,刘邦是靠自己起家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治国方面的一些举措。

李善长在谒见朱元璋之初,就曾建议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建国后,在为政举措上依然可见不少向刘邦学习的痕迹。

如限制和迁徙富豪。起初,朱元璋认为此法不可行,但后来意识到限制和迁徙富豪对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于是从洪武三年(1380)开始陆续迁移大量富户到凤阳和南京等地。

再如分封制,当然这是一个失败的学习案例。刘邦分封异姓王,铲除异姓王后,又陆续分封同姓王,最终导致了汉景帝年间的七国之乱。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则导致了建文帝削藩,以及靖难之役。朱元璋一直在学习,并终生保持了这种学习习惯。

最后,作为开国国君,他们对待功臣的态度,也很值得对照来看。

朱元璋、刘邦对待功臣的态度都有两个时期,即以天下一统为界限的两个时期。

打天下之时,朱元璋文武并重,各安其道,并笼络各方,严肃军纪,争取各方力量。如曾从投降部队中挑选出五百个骁勇健壮的士兵,带到自己的营房,夜里让他们环绕自己睡觉,自己平时的卫士则一个不留。这种大胆冒险的举措换来了将士们的心悦诚服。然而,朱元璋所做一切都是苦心孤诣的,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这也为日后功臣难以善终埋下了祸根。

刘邦建立汉朝前,对文武功臣都信任重用。建国后,对待韩信这批功臣的故事,大家也都很熟悉了。但在对待开国功臣上,朱元璋却比刘邦残忍,也种下了恶果。当然,朱元璋也有他的苦楚,文武诸臣虽然没有谋反之心,但确有辜负他的一面。那么朱元璋为何会对开国功臣们痛下杀手?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恩怨?这期间又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且看下讲,《君相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