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明太祖的心事
(三)柄符在握,后继堪忧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对朱元璋来讲,是个非常暗淡的年份。这一年,他精心培养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去世。可以说,朱标的去世沉重打击了朱元璋,使得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接班人问题上极为被动,不但为之所花心血全部付之东流,而且打乱了他所有布局,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了。此前,他面对废除丞相后集权归一,柄符在握,国富民安,内外晏然的局面,正踌躇满志。然而,上天却偏偏要在他自认为能掌控一切的时候,在他垂暮之年给他重击与遗憾。他的太子竟然走在他前面。
这里,我们先回顾一下朱标的成长经历。公元1355年,朱标出生在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此时,朱元璋27岁,正在集庆(今南京)与元军作战。儿子出生的消息,给朱元璋带来莫大的兴奋,他专程跑到附近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来纪念这个开心的时刻。从此,征战也有了寄托。而自有这个儿子后,朱元璋几乎每战必胜。朱元璋后来曾夸奖儿子给自己带来的好运,说他打下的江山,有一半是儿子朱标打下的。当然,即使没有这些巧合,朱元璋也会因为马皇后的缘故,对这个儿子另眼相待。
朱元璋自己没有读多少书,他的真理源于实践,对儒家们那一套并没有多少好感,但他深知儒家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因此一直按照儒家的标准培养朱标。朱标的“标”字,就是希望他成为标准的未来君王。从六岁开始,朱元璋便派被自己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等名师教授他经学,即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含义的学问,接受正规的儒教。公元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便马上立朱标为吴世子。在吴元年(1367),朱元璋即派年仅十三岁的朱标回临濠祭祖,临行前教导儿子,不要因生于富贵、长于安乐而忘本。要知道小民的疾苦,风俗美恶。要寻访故老,知道他打江山的艰辛。
在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朱标即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命詹同考察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我们看看朱标的各科老师,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主要负责传授知识,这是智育;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监督他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这是德育;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则兼太子少保,是负责照看他身体,这是体育。按今天的教育观点看,对朱标的培养贯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神。此外,朱元璋还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名儒轮班为太子讲课,并挑选优秀国子监学生伴读。在教学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除诵习儒家经典外,还学习如何做帝王,如何用礼乐教化天下百姓,并了解历代兴亡成败,民间耕种的事。所以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习气。等到公元1377年,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朱标已经二十二岁,这时的他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仁君之相,而且还虚心求学,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朱元璋开始让朱标参与朝政管理,命令一切政事一并转呈给儿子处理。还带着儿子上朝,和儿子一道听取裁断批阅奏章,来练习治国理政。并对儿子说了一番语重心长关于如何做君王的话,这段话很经典,是关于仁、明、勤、断四个原则的应用。他说,一个君王仁爱就不会失于粗暴,圣明就不会惑于奸佞,勤政就才不会沉溺于安逸,有魄力就不致牵于俗文礼法。所以,朱标虽然直到去世时都没有登临皇帝之位,但成年就开始学习并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还是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很多仍有借鉴意义。而他宽厚通达谦逊平和处理政事的方式,虽与朱元璋意趣不合,难行其道。但朱元璋基本上不恼怒,反而很高兴。他认为守成之君就是如此。
朱标不仅代表了大明后继有人的美好前景,也包含着一份朱元璋对他生母马皇后的感情。马皇后在朱元璋得到郭子兴赏识信任后,就嫁给了他。从此,生死与共,多次不顾自己安危救他的命,并帮他解决后顾之忧。他在前方打仗,马皇后为他在后方安顿将士家眷。为防止将士叛乱,所有家眷不得随军,全留在后方,交由马皇后照管。马皇后不但肩负起统管重任,还以身作则,亲自给将士们缝衣做鞋。尤其是朱标出生的那一年,朱元璋攻打集庆,家眷留在和州,长江被元军阻断,正是马皇后稳住了家眷,安定了后方,才保障了集庆战役的成功。数年后,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军东下,直逼江宁,一时人心惶惶,马皇后拿出自己的金帛犒劳军士,稳定了军心。对于妃嫔,马皇后视同姐妹,所以后宫和祥安宁。对于自己收养的儿子们,包括朱元璋的外甥、侄子,马皇后都视如己出。太学生没有养妻儿的后顾之忧安心读书,也是马皇后的功劳。这是因为,马皇后对朱元璋进行了一番劝谏,使太学生不仅有生活补贴,还设置20多个仓库,专门储粮供养太学生家眷。甚至,马皇后去世前不肯就医,就是怕自己吃药仍病不好转,朱元璋会迁怒医生而杀人。马皇后之所以有此等宽广胸怀,也与她自己经历有关。自己就是被郭子兴收养视如己出的。所以,她虽然失去亲身父母,但不缺少关爱与温情。
与这对母子的宽厚善良不同,朱元璋因备尝艰辛的成长经历,导致他猜忌阴狠,殃及文武。比如,胡惟庸案,前前后后三万余人断送了性命,连太子老师宋濂也因孙子牵连,几乎被连坐处死,是马皇后与太子朱标力求,才得免一死,但最终也被发配茂州(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北川),在途经夔州时病逝。又比如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功勋卓著,并在鄱阳湖水战中切断陈友谅军的粮道,使朱元璋在生死存亡之际险胜,但后来因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遭到猜忌,朱元璋本来想要处死朱文正,但经马皇后劝解,才没有下杀手。
所以在马皇后去世之后,只有太子朱标可以规劝父皇。朱标不仅对朱元璋的一些做法,表示反对,还劝说朱元璋少杀人。因为朱标与朱元璋从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成长过程也大不一样。所以朱标实在理解不了父亲的做法。朱元璋除了为他清理掉对皇权有威胁的功臣宿将外,还为他打造了一套未来执政的班子体系,蓝玉便是这班子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蓝玉一开始在他姐夫开平王常遇春帐下效力,常遇春病逝后,又跟随傅友德平定四川、云南等地,还跟随徐达参与了数次北伐,战功赫赫。特别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捕鱼儿海战役大败北元,名震天下。蓝玉因此役“封狼居胥”,比肩卫青、李靖等。为表彰战功,朱元璋封蓝玉为凉国公,功业达到了顶峰。
然而,蓝玉性格暴烈,桀骜不驯。常遇春死后,便没人能约束管教他。尤其是在徐达死后,蓝玉军功最大,朱元璋倚仗他带兵打仗,而蓝玉没有像卫青、李靖那样,小心谨慎,谨遵圣意,相反骄纵不检点,甚至漠视王法。他蓄养的庄子里的奴才蛮横无理,强占东昌的民田,御史调查此事,他不仅不约束下人,反而发怒驱逐官员。捕鱼儿海战后,他被封为凉国公,南返途中路过喜峰关,守关官吏因为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而拒绝开门,他却不愿等待,纵兵毁关,破关而入。这一切,必然令朱元璋不满与猜忌。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出手惩治他。不过,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功勋卓著的太子妃舅父蓝玉可作为朱标坚实的后盾,朱元璋也就一直没有燃爆的时刻。
然而,历史太倏忽,不按章出牌时或有之。朱标的早逝打乱了朱元璋关于接班人的计划安排。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自陕西巡查归来之后,便一病不起。关于他的死因,《明史》只用了寥寥几笔,说是感染风寒。因为朱标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不同,所以也有朱标因为惊惧,投水患病的野史传说。不过,无论原因如何,已不重要,似乎朱标命运早就天定。据传朱标出生时一片霞光,但随后即被大雨冲走。总之,未曾即位,上天就把这个温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太子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或许是为了告慰太子,或许是遵守嫡长子继承制,抑或许为避免骨肉相残,朱元璋没有在其他儿子中选择皇储,而是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什么没有立朱标的长子呢?因为长子朱雄英幼年就病逝了。
随着朱标的去世,发生了两个转变。一是朱元璋为朱标经营的人脉,现如今对于朱允炆反而是掣肘。二是最后一个可以劝谏朱元璋的人没了,从此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脾气更加暴戾,继胡惟庸案后,又一场针对元功宿将的血雨腥风将要袭来。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发蓝玉谋反,这可能是朱元璋等待了许久的消息,至于蓝玉是否谋反,并不需要得出个究竟,如何解决掉以蓝玉为首的军中悍将才是重点。当然这并不是“莫须有”般的罪名,蓝玉的嚣张跋扈,可以说为坐实他谋反,提供了大量依据。一是,蓝玉嫌自己官小,多次跃跃欲试,想争得太师位,还曾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职位”;二是,蓝玉曾向太祖朱元璋上奏过几件事,太祖都没有听,蓝玉便认为朱元璋猜忌怀疑他,加之蓝玉的姻亲靖宁侯叶升,被朱元璋所杀,使蓝玉也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三是,蓝玉骄横跋扈,不仅炮轰喜峰关,而且还对元太子妃无礼。他的义子、家人目无法纪,不仅侵占民田,滥杀无辜,而且还屡放厥词,认为朱元璋给的封赏太低了;四是,当时朱元璋已身患重病,这一点在《逆臣录》中很多人的供词都提到了太祖“病缠身”,当时太子刚去世不久,太孙朱允炆年纪又小,这些都为蓝玉谋反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五是,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之士,许多府军诸卫的头目都有能力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蓝玉当时身为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有造反的实力。总之,蓝玉谋反的动机还是很充分的,至少这个想法是可能有的,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朱元璋,而非北元的君主脱古思帖木儿,在军事上他可以所向披靡,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面对一切全无臣子礼节的蓝玉,朱元璋先发制人,一举歼灭了蓝玉及其同党,此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余人。
蓝玉案后,杀戮并没有停止,就在第二年,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逼迫颖国公傅有德诛杀自己的儿子,这位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的开国名将,义愤自尽,他家所有男女都被发配至辽东、云南。洪武二十八年(1395),宋国公冯胜被无罪赐死,也是因为种种小事违背了朱元璋的心意,尤其是冯胜的女婿,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秘密会见冯胜。王子私会将军,这背后是不是存在军事联盟?所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网一人,是朱元璋此时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着手处理完这些“隐患”后,出现了“元功宿将,相继尽矣”的局面,朱元璋可以放心把江山交给朱允炆。储位确定,所有对储位有威胁的名臣宿将全被清除,朱元璋一大心事了了。至于另外一大心事,加强中央集权,永固皇权,在杀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时已经了了。但后来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丞相,又是朱元璋所没有料到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事后诸葛亮的身份去评判朱元璋当时的所作所为,因为经过朱元璋三十年的励精图治,国家正步入“宇内富庶”的黄金时代,经济上,耕地面积达到了空前程度,财政是宋元时期的两倍多;军事上,卫所制度也运转成熟,卫所基本建设完毕。整个国家堪称兵强马壮,国富民强。因此中央对地方形成了绝对优势,朱元璋在临走前是放心的,然而历史又一次和朱元璋开起了玩笑,仅仅四年后,燕王朱棣以“遵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为名,赶走了朱允炆,改元“永乐”。永乐年间又发生了什么悲喜剧,且看下讲《明成祖及其第一和尚第一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