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统计发展纲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5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统计数据共享和综合应用

(1)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统计工作制度

美国运输统计的直接指向为运输的对象——货物和旅客,将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各种统计信息包含在各个专题的调查之中。在调查统计中首先是按货物和旅客分别统计,其次才在关注运输对象的过程中关注运输方式。在特定的目的指向下,各种运输方式的数据都得到充分的收集,统计覆盖的范围较广。在日常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中,美国海关、边防局、商务部、财政部、人口普查局、海事局、联邦公路局以及各个行业的协会都为数据的采集与汇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统计协作、数据交换共享已经成为常态。

不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运输统计直接指向货物和旅客,我国交通运输统计首先指向运输方式,其次才在具体的运输方式中再分货物和旅客两个类别进行统计,因而统计资料比较分散、单一。受原来管理体制制约,各运输方式统计资源掌握在不同部门内,各部门之间资源交换共享的实施和管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共享信息少或共享渠道不畅通,目前仍缺乏完整反映运输全过程的综合运输统计数据。此外,一些协会的丰富统计信息,也未得到有效共享和应用。同时,社会也产生了大量与交通相关的海量信息,仍游离于交通运输统计体系之外,未能应用。

过去各运输方式数据分散不能共享,源于体制机制问题。在目前大部制管理体制已正式形成的背景下,综合交通运输统计应加强机制建设,重点促进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具体任务包括:

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统计联席会议制度。主要功能是研究拟订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统计体系的方案措施,协调解决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统计中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阶段工作重点并协调落实,指导、督促、检查各项工作任务。联席会议拟由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担任召集人,部管国家局分管司长轮值第二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部综合规划司统计处,负责日常工作。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单位的处长或副处长担任。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例会,讨论主要工作及重大问题,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有关方面;根据工作需要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交换数据及讨论经济运行分析问题。相关工作制度纳入《交通运输部与管理的国家局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

制定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目录。围绕综合交通运输月度经济运行分析、月快报和向国务院领导报送的交通运输简明信息速报编制的数据需求,以及年度统计公报、交通统计年鉴编制的数据需求,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相关信息资源,编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其中铁路共享内容包括营业里程、电气化率、机车拥有量、客货运输量、干线运输量、分品类运输量、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与国外对比等;民航共享内容包括机场吞吐量、航空运输完成情况、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基本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等;邮政共享内容包括主要统计指标、邮政网点及线路、普遍服务、快递业务、服务水平、发展情况等。按照统计公报、年度汇报、月度快报、经济运行分析划分,相关内容见表9。

表9 统计数据及资料共享内容表

续表

探索政府购买、战略合作等多方式获取社会企业的交通信息资源,推动社会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为全社会提供准确及时、安全可靠、方便适用的综合运输信息服务。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统计数据资源对外开放目录,进一步丰富交通运输统计数据的网络开放资源,积极探索官方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等在行业统计数据资源对外开放服务的应用,提升社会公众获取权威行业统计数据的便捷程度。

(2)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信息的丰富度和深入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数据分析。美国运输统计局(BTS)作为全国交通发展方面的统计中心,注重对各类数据的综合应用和深度开发。例如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国家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监控体系,实现了通过分析交通运输的发展来解读和预测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美国运输统计局每月都会发布全美交通运输服务指数(Transportation Services Index,TSI),来测度1979年1月以来美国每月货物运输与旅客运输的服务水平及其变化,并据此来考察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变化现状和趋势。同时在航空OD调查的基础上,开发了航空旅行价格指数,来表征每个季度机票价格变化,并开展对该指数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

我国交通运输统计数据综合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横向对比不足,同种运输方式的数据信息挖掘深度不够,尚未形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对各类规划的综合性支撑不够,对行业运行与发展情况的敏感性反映不足。在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交通运输统计发展要加强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利用。具体任务包括:

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建立规范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日常工作规则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质量,加强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分析、行业重大决策事中事后跟踪分析。

构建交通运输预警监测体系。统筹企业直报数据、报表统计数据、动态监测数据、共享数据,加快研究开发交通运输行业主要指标短期及中长期预测模型集群,提升对行业发展的预判能力和水平。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指数、运价服务指数、行业景气指数、企业信心指数、海运业供需平衡指数为代表的行业发展监测预警指数体系的开发应用,深入刻画行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关系,及时对行业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预警,提升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的预见性。推动行业投入产出分析暨行业卫星账户的构建,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加强交通运输行业与重点关联产业的互动影响分析。

深入开展专题性分析。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跟踪的专题性分析;围绕交通扶贫和绿色交通建设等行业重点工作,分别从投资和建设、能源消耗等方面开展交通建设扶贫专题分析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专题分析;依托公路货运在线以及互联网抓取数据,开展公路货运在线监测分析;统筹水路运输生产、海事业务管理数据,开展水路干线通道货物运输监测与分析;结合交通运输业经济统计专线调查,开展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结合煤炭、铁矿石等大宗物资运输,开展大宗物资运输跟踪分析,总体上形成重大战略跟踪、行业重点工作评估、统计重点任务响应的专题分析体系,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的深度和针对性。

基于GIS的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将报表数据、监测数据、交换共享数据等多源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运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成因分析、趋势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GIS地理空间技术,进行数据来源分析、比较分析、周期分析、空间相关度分析、时间相关度分析、态势预测分析等多元分析,加强高速公路交通量、重点水运干线运输量、客运站发送量、专项调查的货物流量流向等数据的图形化展示,以丰富的可视化手段表达统计信息,利用历史数据中的庞大数据资源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辅助决策,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的可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