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面向未来,我们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释放数据要素潜力,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中国数字经济。充分发展信息惠民服务,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普惠化水平,增强数字政府建设效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推动作用,加强文化新业态发展,深入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充分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扩大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培育良好网络安全生态,为网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中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中的作用,与国际社会携手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全方位多领域持续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网信力量。
(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智能化升级进程加快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算力、新技术等基础设施方面全面发展,建设规模和水平居全球前列,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机遇。但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抬头,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到破坏,而中国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协同发展、应用市场培育程度仍不足。如何妥善应对供应链安全隐患和网络安全挑战,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的倍增效应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中国将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扩大通信网络覆盖,推动5G创新应用发展,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持续推进 IPv6规模部署和创新应用,强化6G网络技术研究布局,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发展绿色节能高效的计算体系,推进云边协同一体化发展。坚持技术融合,继续发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融合驱动作用,提高其覆盖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建立感知、监测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需求进行预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二)数字技术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数据开发利用不断完善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问题较为突出,服务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占得先机,工业和农业数字化转型存在一定差距。数字经济发展集群化效益明显,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中国具有数据规模和数据应用优势,但数据采集利用相关权属不清晰,开放、共享和使用的数据量有待加大,数据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对数字技术应用,有一定探索和开拓,但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不够广泛,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数字经济领域高级人才供应不足,培养的人才暂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未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在以消费互联网为主要增长点的基础上扩大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规模,深度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强化“中国制造”的全球产业链、生态链建设。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将进入群体性突破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将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等基础制度体系,建设规范的数据交易市场,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化转型、发挥绿色化转型对数字产业的带动作用,建立监测体系,组织开展“双化协同”试点,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在赋能绿色化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集中力量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
(三)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政府朝精准化方向发展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上升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入推进,互联网使用频次越来越高,网民结构和网络行为/习惯不断发生变化,对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发展提出了更具个性化的诉求。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由“接入鸿沟”变成“认知鸿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社会发展和数字政府的治理效能。
未来,中国数字社会将朝普惠方向发展,重点关注人民需求,统筹做好技术应用与数据安全,充分利用新型数字技术,强化就业、养老、家政等民生领域的供需对接。加快发展数字健康服务,精准对接和满足群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发展远程化、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健康新业态。加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为大众提供便利、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开创数字文化新场景,促进数字文化的全面繁荣。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的能力,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应用、运营等模式,重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应急联动,推动惠民服务、精准治理,让城市更智慧化、更人性化。在数字乡村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服务供给机制,提升信息惠农服务水平,不断推动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弥合不同群体的数字鸿沟,提升面向特殊群体的数字化社会服务能力,提供特色化、定制化的数字公共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快构建,网络内容新形态创新发展
中国网络内容资源丰富,网民对网络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些网络内容冗杂,也有一些不良信息在网上传播,存在误导舆论、影响网民价值观的风险。青少年占网民的比重逐步增大,青少年网上行为、思想动态受网上内容的影响较大,主流媒体在有效迎合青少年的话语体系上还有一定差距。
未来,中国将持续构建立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构建融通中外的网络传播话语体系,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创新传播内容及产品形式,推动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网络内容形式多样,定向、精准推送,网络正能量充沛。主流媒体将继续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引导自媒体、网民不断生产创造高质量信息内容,优化信息内容生产供给。相关部门将深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成效,准确把握不同产品功能特点,分领域、分平台、分环节抓好重点任务,明确工作标准,促进网站平台规范管理、有效履责。主流媒体将适应形势变化,重点关注青少年网民,创新内容和话语体系,融进“青年群”“后浪圈”,讲好“青年话”“少年语”,更好涵育青少年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和网络素养,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将带动网络内容产业创新发展。网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数字技术带动传播行业创新发展。网络直播不断创新发展,直播内容从娱乐性、单纯带货模式逐步发展为知识型带货。沉浸式体验场景更加丰富,线上演播、沉浸式视频、数字化藏品、数字文旅等业态将广泛推广和发展,线上与线下、供给与自创相结合的全民艺术数字化服务新业态逐步普及。
(五)新技术、新应用安全风险突出,数据安全保护手段多样化
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元宇宙、5G/6G、卫星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技术、新应用将带来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推动网络安全保护理念和方法创新。网络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大规模针对性网络攻击行为频发,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数字化推动安全概念升级,网络安全向数字安全不断外延,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将成为重中之重。
未来,中国将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完善网络安全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战略标准,增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与能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和《网络安全审查办法》。隐私计算、主动免疫可信计算、网络安全保险等新技术新手段为提高网络安全风险治理能力提供了新途径。健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治理体系,规范数据跨境流动,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模式,增强全民的信息数据保护意识。推动软件安全的智能检测手段和工具的研发,构建完善软件供应链安全相关标准体系,提升软件供应链安全防护和安全事件检测、响应能力,逐步建立软件供应链安全可信生态。强化网络安全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生态引领能力,加强产业融合,培育领航企业,逐步完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推动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协同创新,逐渐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六)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拓宽,中国贡献持续增大
科技竞争、数字博弈已成为数字时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各国通过塑造网络技术标准、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领域新的规则体系,抢占数字领域全球制高点。由于中国自身数字经济实力的增长,因此个别西方国家在5G、半导体、海底光缆等领域打压中国。区域性结盟冲击网络空间全球化进程,全球数字治理持续呈现碎片化、分裂化特点,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规则和各国相互协调的治理体系,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全球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未来,中国将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继续加强网络空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处于全球前列,在数字经济规则制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主张将逐步形成共识,中国将继续在数字经济全球合作与发展方面共享中国智慧和力量,为世界其他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继续推动以联合国为主渠道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进程,充分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对话交流促进共商,以务实合作推动共享,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办好中非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其他主场外交,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服务世界。充分发挥政府、国际组织、社会团体、技术社群、智库等不同主体的作用,积极参与网络安全、数字经济和网络内容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继续加强与美国、欧盟、俄罗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尽快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性协定。
[1]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2]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3] 数据来源: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4]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协会
[5]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
[6] 数据来源: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国家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1)》
[7] 数据来源:商务部
[8]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9]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0] 数据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
[11] 数据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
[12]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信息无障碍白皮书(2022年)》
[13] 数据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依托智慧服务 共创新型智慧城市—2022智慧城市白皮书》
[14] 数据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15] 数据来源: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16] 数据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17] 数据来源: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C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