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和乃囮:利玛窦世界地图在华传播及其本土化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了对儒佛的独到分析;和徐光启译出《几何原本》前六卷,传送欧洲的天文学知识,给予中国人世界观和中国的历法改革以积极的影响;还是西方音乐、绘画和钟表制作技术在中国最早的传送者。可以说,较为系统的西学在华传播是从利玛窦开始的。他真诚地为中华文明所吸引,所践行的“适应策略”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明末较为系统介绍的西学中,利玛窦所译绘的世界地图特别引人注目。人类文明的发展,一般与语言、图形、文字和数字符号出现的程序相伴随。文化的沟通一般也经历类似的阶段,明末中西文化交流最初的图像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利玛窦世界地图。(1)地图是空间表述的主要形式,是一个时代反映地理、地貌及时代空间观的图形学,也是这个时代共同的空间记忆和想象。地图内所蕴含的时代、环境和文化信息,往往有超越语言的丰富内涵。作为汉文世界中第一次展示的世界面貌,利氏世界地图包含着那一时代欧洲文化的丰富信息,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的知识点。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版本多达十余种,其中包括自刻、他人翻刻、摹绘版,盗印版尚无法全数统计;除木刻本外,还有彩绘纸本。该图的影响还波及朝鲜和日本,在东亚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尽管问世在四百多年前,但关于该图的研究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1904年马格纳基(Alberto Magnaghi)在《意大利地理杂志》上发表了《利玛窦神父在中国的地理事业》一文,揭开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的序幕。从1911年起,意大利学者汾屠立(P. T. Venturi)、英国学者巴德雷(J. F. Baddeley)、希伍德(E. Heawood)、翟林奈(Lionel Giles)等先后撰文探索版本问题,以后中国学者洪业、曹婉如等,国外学者鲇泽信太郎、德礼贤(Pasquale M. D. Elia)等都作过深入的研究。1936年的《禹贡》第5卷第3、4合期上刊出了“利玛窦世界地图专号”,其中有洪业的《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和陈观胜《利玛窦对于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二文,对世界地图的中国藏本及其学术影响作了系统的分析,至今仍是研讨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典范之作。日本学者鲇泽信太郎在1936年先后发表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载《地球》第26卷第4号)、《月令广义所载之〈山海舆地全图〉及其系统》(载《地理学》第12卷第10号),澄清了《两仪玄览图》的刊刻者是李应试,补正了洪业一文之缺。(2)1938年德礼贤以梵蒂冈教廷图书馆的藏本为主,加上世界各地的抄本,完成了意大利文版的《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梵蒂冈教廷图书馆1938年)。该书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全部采入,并著录了中国、日本、伦敦、巴黎所藏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照片;(3)1961年该作者还完成了《对利玛窦神父的汉文万国舆图的近期发现和最新研究(1938—1960)》(载《华裔学志》XX, 1961年)。上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版本性质的考订。近人陈观胜从该图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方面进行过探讨,法国学者德布(Michel Destombes)在《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地图学》(载《尚蒂伊第三届国际汉学讨论会论文集》,1983年)一文中也评价了利玛窦世界地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的地位。今人林金水、林东阳等则从该图对明末士人社会影响的角度进行过研究。汾屠立、德礼贤、裴化行、邓恩、平川佑弘、塞比斯、史景迁、朱维铮、张铠、许明龙、沈定平、张西平、汤开建等中西学者纷纷撰写论著,至20世纪90年代,利玛窦研究已成为国际汉学界一门大宗学问。21世纪以来,意大利学者菲利浦·米尼尼(Filippo Mignini)的《利玛窦——凤凰阁》、意大利华裔学者宋黎明的《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1582—1610)》、美籍华裔学者夏伯嘉的《利玛窦:紫禁城里的耶稣会士》等利玛窦传记作品相继问世,学界对于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迄今为止,最系统的研究成果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黄时鉴、龚缨晏合著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一书。该书是迄今关于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绘制、刊刻、摹绘、流传和收藏的最为系统的研究。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讨论绘制和刊行,中编讨论源流与影响,下编为文献整理,包括利玛窦世界地图上的论说序跋题识全文、《坤舆万国全图》地名通检、研究文献目录,附录各种地图画像73幅,堪称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的百科全书。2017、2018年澳门大学汤开建汇释校注的《利玛窦明清中文文献资料汇释》一书及《补遗》先后面世,(4)两书收录明清文献档案中关于利玛窦研究的专门史料,上起明朝中叶,下至清朝末年。全书共分“碑传”“序跋”“公牍”“述论”“诗柬”“杂纂”六卷,内容主要涉及利玛窦的生平介绍、在华活动具体事迹、著述思想及中国社会的反响与评价等,全面展现了利玛窦来华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汇释》中所收“资料”,来自全球各大图书馆、各种数据库及各地方私人藏书中的四百余种文献,录入该书正编者六百三十余条。编者对其中错综复杂的人事、思想、书籍、版本等问题加以细致的点校整理和详尽的阐释考证。
利氏世界地图在华传播有二度本土化的过程,(5)一是利氏世界地图在绘制过程中,将西文地图处理成汉文,完成了中文世界地图的首度本土化;二是中国人的本土化处理,冯应京、章潢、王在晋、熊明遇、熊人霖等所进行的摹绘刊刻中所显示的二度本土化。本章拟在前人研究(6)的基础上,就利氏世界地图的刊刻与传播及其本土化处理,提出若干想法,以就正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