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终极问题:未来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我也喜欢琢磨一些现实的问题

我从小就喜欢琢磨一些严肃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会死”“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到底是谁”之类的。从2017年开始,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为《三联生活周刊》撰写了3个长篇报道,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进化和创造力的来源。这3个封面故事由三联书店集结成书,取名《人类的终极问题》,出版后获得了2020年度的“中国好书奖”。

我不但喜欢琢磨严肃的问题,也喜欢琢磨一些现实的问题,于是我又花了大约3年的时间写了3个新的封面故事,探讨了未来的农业、未来的材料和未来的能源。之所以选择这3个领域,是因为我相信它们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质量的关键问题,每一个都不容忽视。而我在这里所说的“未来”,指的是2050年前后的世界。在这之后的事情一来我没有能力预测,二来可能也和今天的大部分读者关系不大,我就不探讨了。

说到未来世界,很多人都看好“元宇宙”,觉得这才是人类的未来。确实,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时代,“Wi-Fi”“AI”“VR”和“5G”这些新词汇几乎都不需要翻译成中文了。这些新的数码技术固然很重要,但人类的生存不能光指望它们,还需要食物、材料和能源,这些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但因为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所有这些资源都面临着紧缺的压力,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就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问题。

在这3个现实问题当中,我首先选择了农业,因为这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地球的开始。但是,如今已有超过一半的地球人离开了农村,很多人都已忘记了一日三餐是怎么来的。事实上,地球上的大部分优质土地都已被开发成了农田和草场,农业和畜牧业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工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有可能更高。

比如,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的破坏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土壤的恢复能力,农药的广泛使用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伤害已经达到了物种大灭绝的级别,而全球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占到人类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5%!人类的食物获取方式必须来一次彻底的革命,才能避免灾难的来临。

接下来我选择了材料,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一种重要资源,很多可持续发展议题里都缺乏材料的身影。其实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之一,早期人类发展史的各个阶段都是以材料的名字来命名的。材料还和不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比如瓷器和玻璃的不同性质可以部分地解释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走向。材料还扮演了现代社会润滑剂的角色,因为不同类型的材料是很难相互替代的,人类对特殊材料(而不是食品)的需求拉开了世界贸易的序幕。

和食品生产一样,材料的生产和消费也给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比如目前全球钢铁和水泥的生产过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各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8%,两者加起来占到了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6。塑料的生产和消费总量在过去的75年里增长了160倍,目前至少有50亿吨难以降解的塑料留在了自然环境当中。

至于能源,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事实上,生命本身即建立在能量的不断消耗之上,所有生物都是能源的囚徒。对于人类来说,能源的消耗量更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被誉为现代社会分水岭的工业革命正是从能源革命开始的。而这一革命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气候变化,这件事也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

我把能源议题放在了最后,一来因为能源领域错综复杂,关于能源的文章最难写。二来因为能源问题和前两个议题有着显著的不同,无论是食品还是材料,其对人类幸福程度的贡献都是有上限的,但能源没有。人类的幸福程度几乎总是和能源的使用量成正比,而人类追求幸福的动力是无限的,对能源的需求自然也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太可能仅靠节约来实现,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同时想办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别无他法。

这3个现实问题是全球性的,必须用全球视角加以审视。农业部分我采访了农业的发源地和现代农业强国以色列,以及在农业技术方面领先全球的美国、荷兰和德国。国内部分我采访了拥有黑土地的东北地区,以及河南和云南等地,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尽可能全面的解读。

后来,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无法再出国采访,材料和能源话题的采访只能在国内完成。好在中国是世界材料大国,我们的水泥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砂石产量也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塑料的产量和消费量的占比均超过了全球的1/3。在能源领域,中国同样是世界第一强国,尤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目前中国的光伏和风力发电占比分别达到了全球的1/3和2/5,中国不但拥有全球最大的电网,也是全球唯一拥有交直流混合电网的国家。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十强中占据了7个席位,计划新增核电站的数量和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所有这一切,使得中国在材料和能源这两个领域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中国的情况就可以近似地推导出世界的走向。

当然了,等将来疫情结束了,我会继续关注这3个领域的世界现状,给大家带来更具全球视角的最新报道。

最后我想说,在这个动荡的世界,我们更需关注那些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现实问题,从而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袁越

2022年3月7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