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前言
希腊神话十二神分为旧神谱和新神谱两种。旧神谱记载了天地的起源,最初宇宙最老的神是卡厄斯(Chaos混沌)、卡厄斯生出了盖亚(Gaea大地)和艾罗斯(Eros爱)和塔耳塔洛斯(Tartanis深渊或地狱),接着在大地底层出现了厄瑞玻斯(Erevus黑暗)与尼克特(Ninght夜),两者结合生出“光明”(Light)与“白昼”(Day)。盖亚又生出了“乌拉诺斯”(Ouranos,天空)和俄卡阿诺斯(Oceanus,海洋)。盖来与她的儿子乌拉诺斯(Ouranos)结合,生下了十二个泰坦巨人(Titans)及三个独目巨人(Cyclops),三个百臂巨人。泰坦巨神是:
1俄刻阿洛斯(Oceanus)海洋之神。海洋(Oceanu)正来自他的名字。
2科俄斯(Coeus)智力之神。菲碧的老公。
3克利俄斯(Crius),生长之神。
4伊阿珀托斯(Iapetus)是普洛米修斯和阿特拉斯的父亲,而且是人类的祖先。
5月神(Phoebe)希腊神话中的远古泰坦巨人中掌管月亮的女神。
6特提斯(Thethys)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和海神,同时是奥斯尼斯的妹妹和妻子。
7克洛诺斯(Kronos)古希腊泰坦神中的时间之神,也有人认为只是一们泰坦之王,乌拉诺斯和盖亚的儿子,并且是泰坦十二的领导者。克洛诺斯最初通过于乌拉诺斯决斗而获得天界的控制权,并且在过程中阉割了乌拉诺斯。之后,由于克洛诺斯把他的儿子吞进体内(除了宙斯)。最后,宙斯领导他的兄弟姐妹打败了泰坦,并将克洛诺言斯关在塔乐塔罗斯之中。
8瑞亚(Rhea)是盖亚和乌拉诺斯大林的女儿,是另一位泰坦巨神克洛诺斯的妹妹和妻子,季米特里、海兹、赫拉、赫斯蒂、波赛东及宙斯的母亲。
9忒弥斯(Theprion)
10莫涅莫绪涅(Mnemosyne)
11许珀里翁(Hypenion)泰坦巨人的一个,是大地女神盖亚和天王宙斯之子,是太阳神之父。
12忒伊亚(Theia)。希腊神话罗马神话英语名称象征及主司
宙斯朱庇特Zeus/Jupiter天空和天气
赫拉朱诺Hera/Juno婚姻和家庭
波塞冬涅普顿Poseidon/Neptune海洋和风浪
阿佛洛狄德维纳斯Aphrodite/Venus爱与美
阿瑞斯玛尔斯Ares/Mars战争和破坏
雅典娜密涅瓦Athena/Minerva智慧和学问
赫利俄斯阿波罗Helius/Apollo太阳和音乐
阿尔忒弥斯狄安娜Artemis/Diana狩猎和处女
赫斐斯托斯乌尔肯Hephaestus/Vulcan火和技术
赫耳墨斯墨丘利Hermes/Mercury情报与商业技术
哈得斯普鲁托Hades/Pluto死亡和阴间(地府)
赫斯提亚维斯塔Hestia/Vesta家事和厨房
德米特尔赛尔斯Demeter/Ceres谷物和丰饶
狄俄尼索斯巴克科斯Dionysus/Bacchus醉香和演剧
奥林匹斯十二主神简介
一、宙斯(zeus):宙斯是克洛诺斯之子,万神之王,主管天空.希腊神话中的至高神,掌握雷电,所以又被称为雷神。在母亲瑞亚的支持下,杀了父亲克洛诺斯,成为了第三代神王。性格极为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和凡人私通,私生子无数。宙斯的象征物是雄鹰、橡树和山峰;他最爱的祭品是母山羊和牛角涂成金色的白色公牛。
发迹史宙斯出生时,正值他父亲克洛诺斯当权,母亲瑞亚害怕宙斯被其父吞掉【注:克洛诺斯曾经被预言要被他的孩子取代他的位置,所以他将妻子瑞亚所生的前5个孩子全部吃掉,唯独宙斯逃过一劫】,因此将他藏到克里特岛交给三位女仙抚养——在岛上,一只母山羊为他提供神圣的乳汁,一只雄鹰则给他带来仙酒;每当他哭叫时,瑞亚的仆人们就到摇篮边为宙斯跳舞,并用短剑敲击铜盾掩盖他的哭声,因此克洛诺斯一直未发现这一秘密。
宙斯在岛上一天天茁壮成长。一天,他和母山羊玩耍时不小心推倒了她,摔断了一支美丽的羊角。仙女阿玛尔忒亚赶忙为她治伤,宙斯则拾起这只羊角,赋予它神奇的魔力,并将它赠给了这名善良的仙女。这只羊角从此被称为“丰饶之角”,因它能出产各种美味的食物。宙斯成年之后,用计救出了被父亲吞下的五个兄弟姐妹,并合力推翻了克洛诺斯,最后登上王位。
二、天后赫拉(Hera):赫拉是克洛诺斯之女,宙斯的姐姐和妻子;她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赫拉气质高雅,容颜美丽,且对伴侣忠贞不渝,无愧于天后的地位,但她的善妒亦闻名于世,因此,赫拉和宙斯经常发生激烈争吵,不过,通常宙斯的花言巧语又总能让他们和好如初.赫拉的象征是孔雀,因为这种有着五彩缤纷羽毛、体现着满心星斗的鸟是美丽壮观的夜空的象征,而天空正是天后赫拉光彩照人的脸庞。
三、海神波塞冬(Poseidon):海王,宙斯的二哥,手持巨大三叉戟,统领海中所有生物。有被描写为半人半鱼的模样,能呼风唤雨。性格凶暴残忍。马和牛是他的圣物.
四、冥王哈帝斯(hades):冥王,宙斯、波塞冬、得墨忒尔的兄长,主管冥界,力量很强,但性格平和。除了抢夺丰收女神得墨忒尔之女春之女神玻尔塞富涅为妻外,无它恶行。最喜爱黑色,最爱的祭品是全身裹着黑纱的黑母羊或黑公牛。冥府简介人们死后,由引导之神赫尔墨斯将他们接到冥界。在这里,汹涌奔流着一条黑色的大河,阿刻戎河——即痛苦之河。大河阻住前进的道路,只有一个满面胡须的船夫卡隆可以将亡灵们摆渡到对岸。但是,亡灵必须交纳一定的过河费方可上船,否则将在痛苦之河的沿岸流浪,找不到归宿。过河之后是一片广阔的灰色平原,这里叫做真理田园,此处连接着两条路,分别通往幸福之所——爱丽舍乐园和痛苦之所——地狱。亡灵们在真理田园前的审判台前接受冥界三大判官弥诺斯、剌达曼达斯和埃阿科斯的审判。有罪之人根据他们的罪行在地狱接受轻重不一的惩罚,而那些无罪的人们将可以在美丽祥和的爱丽舍乐园过着衣食无忧、吟风弄月的幸福生活。在爱丽舍乐园和地狱之间,建造着一座雄伟庞大的宫殿,这就是冥王哈得斯和冥后珀耳塞福涅的住所。
五、灶神赫斯提亚(Hestia):灶神,她是宙斯的姐姐,掌万民的家事。三位处女神明之一。在希腊神话中,并没有显著的个性。她是位贞洁处女女神。
六、战神阿瑞斯(Ares):战神,是骁勇,凶残,狡诈,非理性的,为战争而战争的神。曾与工匠之神的妻子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即罗马神话之维纳斯]私通,被装进一张工匠之神特制的大网中而无法脱身。(维纳斯原为罗马神祇,后为希腊神话所吸收。)兀鹰是他的圣鸟,宠兽是狗.
七、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e):智慧女神和正义战争女神,是宙斯与女泰坦美狄斯的女儿,她是智慧女神兼和平女神(或称女战神),她勇敢、强大而又善良、仁慈,不过有时略有些小心眼,不愿别人比她强.她出生时宙斯头部剧烈疼痛,之后用大斧劈开后,雅典娜手持长枪,身披战甲。眼睛在夜里发亮的猫头鹰,还有公鸡和毒蛇,对于眸子明亮的女神雅典娜来说,均为她的象征。
八、神使(偷窥之神)赫耳墨斯(Hermes):宙斯与阿特拉斯的女儿迈亚所生的儿子。脚生双翼,速度如飞,成为天界众神传令的使者,后为旅人,商人,盗贼的保护神,经常化为凡人下界帮助保护者.是最聪明狡猾的神.他动作敏捷幽雅,脚穿带翼凉鞋,头戴有翅膀的低冠帽,手握双蛇盘绕的魔仗。
九、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宙斯和赫拉之子。长的奇丑,跛足,是美丽神界的一大败笔!可人虽长的丑,却很温柔,热爱和平,是天庭人间都很受欢迎。十、太阳神阿波罗(Apollo):太阳神,宙斯和勒托之子,月神和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兄长,希腊十二大神诋之一,又名赫利俄斯。主掌光明,医药,文学,诗歌,音乐等。每天架天马拉乘的的黄金车巡游天上一周。月桂树是他的圣木,最喜欢的宠物是海豚和乌鸦.
十、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阿佛洛狄忒(又译:亚普洛迪)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宙斯与迪俄涅的女儿。拉丁语的金星和“星期五”都来源于她的罗马名字。在罗马神话中与阿佛洛狄忒相对应是维纳斯。阿佛洛狄忒是宙斯与狄俄涅所生,另一说是由天神乌拉诺斯的遗体生下并在海中的泡沫诞生。阿佛洛狄忒有着古希腊最完美的身段和样貌,象征爱情与女性的美丽,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因为阿佛洛狄忒的美貌,使众天神都追求她。宙斯(她的父亲)也追求过她但遭拒绝,因此宙斯把她嫁给既丑陋又瘸腿的火神赫淮斯托斯。但是她爱的是战神阿瑞斯,并和阿瑞斯生下了小爱神爱罗斯(罗马名字邱比特)还有其他几个儿女。桃金娘是她的圣树,鸽子是她的爱鸟。天鹅和麻雀也很受宠。
十一、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阿尔特弥斯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妹,三位处女神明之一。月神,狩猎女神,纯洁之神。所以也被称为处女的保护神。她是野生物的主人,神界的主要猎手。身为三体女神的她,在空中是西伦,地上是阿尔特弥斯,阴间和黑暗阳间是海卡蒂。丝柏是她的圣木,鹿是她最喜欢的宠兽。
十二、酒神狄俄尼索斯酒神狄俄尼索斯,与罗马人信奉的巴克斯是同一位神祗,他是古代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还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在奥林匹亚圣山的传说中他是宙斯与赛墨勒之子,又有说是宙斯与普赛芬妮。古希腊人对酒神的祭祀是秘密宗教仪式之一,类似对于德米特尔与普赛芬妮的艾琉西斯秘密仪式。在色雷斯人的仪式中,他身着狐狸皮,据说是象征新生。而专属酒神的狄奥尼索斯狂欢仪式是最秘密的宗教仪式。第一种说法狄俄尼索斯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塞墨勒是忒拜公主,宙斯爱上了她,与她幽会,天后赫拉得知后十分嫉妒,变成公主的保姆,怂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以验证宙斯对她的爱情。宙斯拗不过公主的请求,现出原形——雷神的样子,结果塞墨勒在雷火中被烧死,宙斯抢救出不足月的婴儿狄俄尼索斯,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中,直到足月才将他取出,因他在宙斯大腿里时宙斯走路象瘸子,因此得名(“狄俄尼索斯”即“瘸腿的人”之意)。第二种说法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普赛芬妮的儿子。赫拉派泰坦神将刚出生的酒神杀害并毁掉尸身,却被宙斯抢救出他的心,并让他的灵魂再次投生赛米莉的体内重生。于是,关于酒神重生不死的故事遍传希腊各地,使人们崇拜不已。狄俄尼索斯成年后赫拉仍不肯放过他,使他疯癫,到处流浪。在大地上流浪的过程中,他教会农民们酿酒,因此成为酒神,也是古希腊农民最喜欢的神明之一,每年以酒神祭祀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狄俄尼索斯在罗马又称巴古斯,植物神,葡萄种植业和酿酒的保护神。最初并不是奥林匹斯的主要神祇。
十三、贞洁之神维斯塔维斯塔(希腊神话称赫斯提亚)炉灶和家庭的保护神,帮助朱诺负责家庭生活事务,她代表的是女性的贞洁、贤惠、善良、勤劳,她终身不嫁,在每个家庭都会有她的一个位置,炉灶上的火代表她的存在,但她参与众神事务较少,在人间的地位也不大,这也是父系社会女性地位不高的一个侧面反映。在希腊神话里,她是克洛诺斯和瑞亚的女儿,主神宙斯的姐妹,并帮助赫拉负责家庭生活事务。宙斯为她在奥林匹斯山安排了一个位置。她本来是十二主神之一,但为了与凡人一起生活,她把她的主神位置让了给酒(葡萄酒)神狄俄尼索斯。
十四、春神德墨忒尔丰产、农林女神,她是克罗诺斯与瑞亚的女儿,宙斯的二姐与第四位妻子。她有着温和的态度、热情的笑容,她美丽而又温柔,掌管着植物的生长,孕育出地上的生命。她教会人们耕种,给予大地生机。她同宙斯生了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她的付出是永远并且没有代价的,如果你们用懒惰和贪婪激怒了我们温柔的女神,她的惩戒不会逊色于任何发怒的神明。珀耳塞福涅后来被哈得斯抢去做了冥后。因为失去女儿,她无心过问耕耘,令大地失去生机,直至宙斯出面,令她们母女可以重逢,大地才得以重生。每年的冬天就是她与女儿团聚的日子,她放下工作陪伴女儿,令这段时间不宜耕作。在罗马神话中她同刻瑞斯(Ceres)混合了。她十分善良,温和,但当冥王偷走她的女儿后,她十分愤怒。
希腊神话中的其他神位及其职务
帕尔塞福涅(Persephone)冥后,宙斯和得墨忒尔的女儿。
狄俄尼索斯(Dionysus)酒神,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
阿尔忒尼斯(Artemis)月亮和狩猎女神,宙斯和勒托之女。
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火神,宙斯和赫拉之子。
赫尔墨斯(Hermes)宙斯和迈亚的儿子,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
厄俄斯(Eos)黎明女神
艾莉斯(Eris)纷争女神
厄洛斯(Eros)爱神
耐得斯(Naiads)江河水泉中的女神
卡吕普索(Calypso)女神
西摩伊斯(Simois)河神
阿科洛厄斯(Achelous)河神
阿克西厄斯(Axius)派厄尼亚河神
格劳克斯(Glaucus)海神,善作预言
特里同(Triton)海神
琉科忒亚(Leucothea)海中女神
涅锐伊得斯(Nereids)海中女神
该亚(Gaea)地之女神
塞勒涅(Selene)月亮女神
塔那托斯(Thanatus)死神
许普诺斯(Sleep)睡神
赫卡忒(hecate)夜和下界女神,亦是幽灵和魔法女神
绪任克斯(Syrinx)山林女神
潘(Pan)山林之神
时序三女神欧诺尼亚(秩序)、狄克(公正)、厄瑞涅(和平)命运三女神克洛托(纺织生命之线)、拉克西斯(决定生命之线的长短)、阿特洛波斯(切断生命之线)美惠三女神欧佛洛绪涅、塔利亚、阿洛来亚
复仇三女神总称为厄利尼厄斯
在俄瑞斯忒斯(Orestes)弑母一案的审判中,厄里倪厄斯败诉。在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的劝说下,她们放弃了复仇的权力,转而成为繁荣的保护者。从此三姐妹被人们称为「善心」三女神欧墨尼得斯(Ευμενιδε?,Eumenides)或「庄严」三女神塞谟奈(Σεμναι,Semnai/Semnae):·阿勒克托(Αληκτω,Alêkt&;ocirc;/Alecto):「不安」女神;·墨该拉(Μεγαιρα,Megaira/Megaera):「忌恨」女神;·提西福涅(Τισιφονη,Tisiphonê/Tisiphone):「报施」女神。八大行星与各神的对应水星赫尔墨斯---墨丘利Mercury金星阿弗罗狄忒--维纳斯Venus地球该亚Gaia火星阿瑞斯---玛尔斯Mars木星宙斯-----朱庇特Jupiter土星克罗诺斯----撒图恩Saturn天王星乌拉诺斯Uranus海王星波塞东-----尼普敦Neptune(冥王星哈帝斯-----普鲁托Pluto)(现在只有八大行星)
地狱七君主
1炼狱之王Lucifer路西法本名路西菲尔(themorningstar)最耀眼的魔鬼明星,被称为拂晓的明星(即金星),在叛变之前是天界所有天使中最美丽最有权柄的一位,力量仅在创世神之下,其光辉和勇气没有任何一位天使能与之相较,列称撒但级的大魔王中最被看好的一位,但丁的《神曲》、米尔顿的《失乐园》都是说路西法因为拒绝向圣子基督臣服,率天众三分之一的天使于天界北境举起反叛,经过三天的天界剧战,路西法的叛军终于被基督击溃,在浑沌中坠落了九个晨昏才落到地狱,此后神创造了新天地和人类,路西法为了复仇兼夺取新天地,乃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食用了禁断的知识之树的果实,再利用她引诱亚当也犯下了这违抗神令的罪,于是路西法如愿,使神的新受造物一同堕落而且为诸魔神们开启了通往这新世界的大门,自此罪与病终于遍布地面。2Belberith与人订定麦灵痕契约的魔王代表,原为智天使,堕天后为地狱祭司长、书记官。
3Douma希伯来字“沈默”的意思(诗篇)圣经中犹大国先知,以赛亚受启示之地死之沈默,天使犹太神秘学述:人死后将会见到的死亡天使〔又称埃及守护者、耶路撒冷远郊火焚谷的恶魔首领〕
4Suriel据以《以诺书》的讲法:沙利叶的任务是保护人的魂不受罪的玷污,同时也是掌管月亮的天使,古时候,人们认为月亮是储存著死人灵魂的地方,由于沙利叶是“月之天使”,而月亮在古代总和一些不好的事(如魔法、死)连在一起,所以沙利叶也被传为堕天使之一,出列在地狱统治者“地狱七君”之一,传为因为将月之魔法授予迦南女祭司而获罪于太阳神(在基督教中自然改成神了),在被放逐前潇洒地离开了天界,但『死海文书』之『光之子与闇之子之战』中沙利叶却又在光之子的战斗序列之中,只能说沙利叶是双重身份的天使,但沙利叶因为职务的关系传具有所谓“邪眼(Evil-eye)”的能力,被邪眼瞪到的生物行动将会被封死,古欧洲和中柀Φ胤蕉家曔@种能力为恐怖的象征,沙利叶自然被视为恶魔。
4Mephostophilis“恨恶光者”中世纪魔法师之神,在歌德的著作『TragicalHistoryofDoctorFaustus(1589)及十九世纪的歌剧作品『浮士德(Faust1832)中,有提到默菲斯托菲里斯作为恶魔的魔术师之的间契约者,引诱人类堕落的恶魔,自称为地狱之王路西法效忠。鹫兽又有几分似龙形,全身都覆满了黑毛,又有一双大大的翅膀,当他化身到人间时是以山羊的形态出现,不过头上只有一支角,背上还有两片蝙蝠般的小翼,当魔术师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恶魔即可以达成自己的愿望,这位能够在天空飞舞的魔神对于天文占星及气象学的知识相当丰富,又善操火炎和幻觉的法术,除了会利用法术造成人类五觉的幻觉外,对于改变大自然的气象很拿手,坐骑为一双头龙的马车,到处诱发人类的淫欲。
5LucifugeRophocale地狱的宰相,避光者,有巴力阿加雷斯等部下为地狱之首相,无毛的头上长著三只折曲的角,有著很大的眼睛以及羊的下半身与长尾,有着与契约相关的权限,以将灵魂于20到50年后献出作为条件,可以实现愿望,当然较短的话实现的愿望也较大,也兼任宰相,由路西法任命管理这世界之物侃绲娜澜和财富。6Melilim这名叫茵蔯的天使是一个苦毒的天使,耶稣在『路加福音』十章十八节讲到撒旦从天堕落,『启示录』十二章七至九节指出:米迦勒将撒旦从天上摔下来,我们可以相信这颗第三号茵蔯星就是从天上堕落的撒旦。之后就被述为堕落天使的其中一位,使徒保罗称其为「空中大军的君王,一位施苦毒的天使。圣经中解说这位恶魔掌司了人们堕落腐败的根性,能够毁坏一个人的慈爱心、信仰心人们如果被她迷惑只会坠入无垠的颓癈。7Rahab原始的混沌之海的支配者,希伯来文“Rahab”意即广大骄傲的意思,拉哈伯是司“骄傲”的天使,地狱七君主之一,被称呼为“猛狞的勇士”,古时多数神话都有主神斩大蛇的故事,如巴比伦神话主神马迪克斩地母、神泰亚玛特迦南神话巴力斩罗腾(Lotan),甚至是日本神话须佐之男斩八岐大蛇,在神话中蛇的阴性代表了文明的潜伏,而未开斩大蛇则是一种文明开化的象征,先知以赛亚(据说)为了重整犹太人民对上帝的向心力,而传出了类似一般神话的情节,来显示耶和华的万能,而这位代罪羔羊就是拉哈伯,所以除了堕落天使的形象外,部份神话是将其描述成龙神的形态。地狱四大魔王
暗黑破坏神地狱的四大魔王(Duriel痛苦之魔王Andariel折磨与苦闷之女王Azmodan罪恶之王Belial谎言之王)和三老大Diablo(迪亚波罗)恐惧、Baal(巴尔)毁灭和Maphisto(墨菲斯托)合称“地狱七大魔王”他们分别掌握痛苦,苦闷,罪恶,谎言,恐惧,毁灭和憎恨。其中Diablo(迪亚波罗)、Baal(巴尔)和Maphisto(墨菲斯托)也是后三幕的大BOSS.
七宗大罪之「傲慢」掌管者:创造神的神,追求圣和邪的究极魔王···········「光明兽堕落形态」七宗大罪之「暴食」掌管者:乘坐(贝希摩斯)驱逐猎物的孤高而又残酷的魔王····「别西卜兽(堕天地狱兽)]七宗大罪之「嫉妒」掌管者:用巨大凶恶的颚吞噬世界的海中魔王···············「海之巨魔兽(利维亚兽)」七宗大罪之「色欲」掌管者:用妖媚夺人魂魄,并用金色手指使之腐蚀的暗黑女神·····「莉莉丝兽」七宗大罪之「愤怒」掌管者:违背善行堕落在黑暗区域的叛逆大魔王·················「鬼神兽」七宗大罪之「贪欲」掌管者:魔力解放者,狡猾而又贪婪的老魔王·················「胡须兽」七宗大罪之「怠惰」掌管者:千年苏醒一次,自门底不断逼近的大疫魔王········「贝尔菲兽」
圣经中的恶魔分级
夜魔女李丽丝
我们还不能忘记提到撒但最高的元配:夜之魔女李丽丝,很多犹太教的教义将罪恶都放在李丽丝身上,就和撒但代表了七大罪一般。Lilith字面上即“belongingtothenight”。在神话中传为唯一神作亚当时同时创造第一位女子,同时亦传为该隐的母亲。后因亚当的恩爱生活失合而被嫌弃,躲到红海去。在天使们相劝无效之后神因对李丽丝无视神权威的态度震怒而处罚李丽丝每天都为亚当生一百个孩子,李丽丝受不了这种折磨而跳红海而死。之后神才又造了夏娃。李丽丝之后就和萨麦尔(撒但)共谋陷害亚当。这段故事旧约中并没有记载,也许是民间传说,但在《以赛亚书》34章14节中却是有记着这位“夜之魔女”以鹞鹰的形态出现。其字源“lili”应该来自于美索不达米亚恶魔学中的“ardatlili”,原为巴比伦的女妖,犹太神秘教将这位“荡妇”引入经典后读成“lilith”。犹太神秘教认为所有的恶魔都是注定要死的,而莉莉斯和另两名有名的女妖(Naamah和AgratBatMahlat)却是一直残害男性直到救世主出现来铲除邪恶。另有说其为古代闪族相传的一位女妖,常出现在荒凉的地区袭击儿童。莉莉斯为一女性的恶魔,和萨麦尔一同堕天后反而不同于亚当得到了永生,和恶魔们继续的繁后代。恶魔学中她乃司星期五的女恶魔。她被形容成不会衰老的美女。满头乌黑的长发并具有大蛇的尾巴,见到她的男姓没有一个不被迷倒,而莉莉斯则吸收男人的阳气以长生不老。也许是这样而被形容成古时不老的吸血鬼。在这个故事中最吊诡的是,没人说明李丽丝是什么样的存在。她和亚当同时受造,却在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失去了不死的权利之后仍能永生;她是神造来与亚当配合的,却能和恶魔生育后代。李丽丝没和亚当生下一男半女,却和大恶魔生下一女称为李丽姆(Lilin),是守戒修士的大敌,会在睡梦中勾引这些必须假道学的僧侣们。
巴力(Baal)可谓号称最有人气的堕落神!是耶和华最大的敌人。所罗门王七十二柱之一,这位神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闪族就有在崇拜的记录,是闪(Shem;诺亚的儿子,传为闪族的始祖)的子嗣,在闪族中算是最高阶的神,很多文献都能找到闪族崇拜其荣耀的记录。‘Ba‘‘al’,有时亦作‘Bel’或‘Bael’(复数形为‘Baalim’,女性则为‘Baalath’),在闪语字面上即有“领主”;“所有者”的意味,当时是和太阳或神的意思同等。演变到后来,巴力就跟上帝一样,所代表的就是‘神’。巴力并非是一个特有的神名,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它代表的就是不同的地方神。如巴比伦主神马迪克(Bel-Marduk)和腓尼基主神夏满叙(BaalShamen)。
这位神到了叙利亚和波斯都有人崇拜,甚至在迦南文化中也有他的存在,是至高神伊勒的儿子,在迦南的祭典中他的生日和祭日都有在纪念,这位神祗甚至连腓尼基人也有在拜,和其妻亚斯他录一同代表了腓尼基人丰饶文化的象征,不但是太阳神也是农业神,当灾害来临时,人们即以为是巴力神的震怒,其牲礼仪式甚至必需献上活人或小孩,因而生出了火神摩洛克(Moloch)。随着腓尼基人航海业的东奔西跑,巴力在摩西时期传入到了地中海,包括了米甸文化(Midinite;即米甸地区的阿拉伯一族)和摩押国(Moabite;当时闪族的一支),在旧约中看的出来古犹太人也有这位神祗的崇拜,可能就是因为当时各地的人都崇拜以至过度,仪式过奢侈,不但献上活人,还建造了花费浩大的寺庙,动员上千的祭司和劳力,甚至出现淫乱的场面。使得某些人产生了反感,成为堕落神的由来。巴力旧约还有巴力这个名称存在,在到了新约即成了鬼王别西卜。这位至高的神大概这辈最衰的事就是和耶和华对上,本来不但是丰饶的农业神,太阳神,甚至是战神的说法都有,巴力哈达在传说中的形象为右手持巨锤,左手发着雷球,头上戴著有两支角的圆锥形冠冕,脚下则乘着雷。哈达的字意原有‘雷’的意思。在之后的希腊神话中,巴力转化为巴勒斯(Belos),代表的即主神宙斯。堕落之后成为所罗门王七十二柱的魔神。被叙述成魔神的巴力有三个头,分别为人、猫和大青蛙,身体是人或说是蜘蛛,还有着猫的尾巴和爪,蜘蛛的八支脚,相当丑陋,声音沙哑,能有使人变隐形的能力,尚精通性爱和法律的知识。巴力在腓尼基的妻子亚斯他录到了米尔顿的笔下都成了恶魔,都同时具有男和女的性格。在中世纪可是地狱中拥有六万众的鬼王。
-+路西法-+最耀眼的魔鬼‘明星’。被称为拂晓的明星(即金星)。在叛变之前,是天界所有天使中最美丽、最有权柄的一位,其光辉和勇气,没有任何一位天使能与之相较。列称“撒旦级”的大魔王中最被看好的一位。但丁的《神曲》、米尔顿的《失乐园》,都是说路西弗因为拒绝向圣子基督臣服,率天众三分之一的天使于天界北境举起反旗。经过三天的天界剧战,路西弗的叛军终于被基督击溃,在浑沌中坠落了九个晨昏才落到地狱。此后神创造了新天地和人类,路西弗为了复仇兼夺取新天地,乃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食用了禁断的知识之树的果实,再利用她引诱亚当也犯下了这违抗神令的罪。于是路西弗如愿使神的新受造物一同堕落,而且为诸魔神们开启了通往这新世界的大门,自此罪、病、死终于遍布地面。这些明显都是利用圣经中对撒旦的暧昧的叙述再加以合理化之后套上路西弗的姓名的。而圣经上真正对于路西弗这个名词最著名的描述,更是些隐晦不明,《以赛亚书》第十四章第十二至十四节,叙述路西弗的荣光,没有提名道姓,而且这一段可能是抄自迦南(Cannan/以色列建国之地的一部份)古神话。新约《路加福音》记载耶稣讲论自己曾见撒旦自天庭急速落入地狱的深坑。
其实路西弗会被当作恶魔的一体应该是误会,他原是非基督教系中的黎明(即光明)之神,中世纪有一首诗中题到:....Lucifer,HowfallesttheefromtheHeaven....(路西弗,你如此由苍穹而降)。这里提到的Fall是“下凡”不是“堕落”,Heaven指的是天空。可把这段想做是黎明署光的拟人格。但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世俗化风气下,信徒多以偏陋的智识来曲解圣经。再加上路西弗原本便是异教神祗,人们竟以讹传讹地将路西弗与FallenAngel划上了等号。以赛亚书十四章十二节:‘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上坠落?….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这一段原不是指撒旦,而是神命雅各作诗刺巴比伦王为何作孽。可能由于叙述实在太像讲撒旦,一般都认为可引伸为撒旦身上。明亮之星,英文是“MorningStar”,路西弗(Light-Bearing,Light-Born)也是晨星,以至混淆。换言之,路西弗不幸和圣经比喻撒旦的事物一样,才有这般下场。
+亚巴顿-+(Abadon)“无底坑的使者”、“疫病之王”、“死之闇天使”、“地狱的魔神”。《启示录》记载,在第五位天使吹响号角时会出现的‘堕天使’,号角一响,天上一颗星就会降临地上,打开通往冒着蔽天黑烟的无底深坑的洞口大门,然后以亚巴顿为首的蝗虫魔军要出来,让人类受折磨五个月。Abadon是希伯来字Abad─他会杀人─产生的,希腊文译为Apollyon,就是‘破坏者’。Abaddon这个名字,在犹太教中有破坏、灭亡、废墟、墓、冥界、死的意思。在圣经《启示录》中的第九章提到亚巴顿的使魔:“地狱的最深处住着的堕天使亚巴顿,在最后审判来临的时候,为了使人类更加痛苦所放出来的使魔:像一匹预备出战的军马,头带着金色皇冠,男人的脸女人的头发,有着的女人的脸,狮子的牙,蝎子的尾巴,穿戴着铁甲,翅膀振动的声音向快速奔驰的马车一样,用毒针攻击人类,虽然不会给予致命伤,但是活着的人却要活着的五个月之间,尝受着死一般痛苦的日子。之后的恶魔信仰有对他的外观更详细的叙述,据说有着像镰刀一般的翅膀,像一个全身长满了绿色鳞片,鹰勾鼻,熊一样的脚,有着红色浓密毛发的男人,咧到鼻子旁的嘴中不时的吐出烟和火,而因为看到他可怕的外表而受到打击死亡的人不在少数。
-+萨麦尔-+(Samael)有出处萨麦尔的英文又作Satanail,可能和之后会提到的撒旦叶为同者。基督教圣经没记载,是在外典《希腊语Balk启示录》登场的堕天使。其名有‘有毒的光辉使者’的含意,盖”Sam“即希伯来文之‘毒’之谓也。在该书中,指称所谓的知识树其实只是萨麦尔种的葡萄树,神诅咒这颗树,禁止人类去吃,亚当吃了发酵的葡萄,等于是喝了酒,酒被代表了神的血,因而被神放逐。因此之后因酒而带来的恶行包括了杀人、奸通、奸淫、伪誓,偷盗等。萨麦尔等于是创世纪中骗取亚当食果食的正身,后莉莉斯(Lilith)的丈夫也是多指萨麦尔。萨麦尔原应是位阶很高的一位天使,列在七大创造天使之一,后不知何因堕落,传说在最初命创造天使群造人时,只有萨麦尔成功,也因为他的造人的知识和功绩,神从此命他掌管人的生命,被人称为”死亡天使“。和回教的亚兹拉尔(Azrael)应为同一格。萨麦尔原具炽天使位格,为负12枚翼之蛇形天使,在人间又以‘死之天使’;‘赤龙’闻名,‘萨麦尔持着尖端涂以胆汁的枪,立于夜嗥的地狱犬前头,边走边散布死亡。’
-+别西卜-+(Beelzubub)他是新约中基督耶稣有提到的鬼王,所以在撒旦名号的争夺战之中也有很高的声望。又名Baal-Zebul、Baal-Zebub。而”Baal“在字义上却是古时美索不达米亚人称‘神’用的字,而”Zebub“为王子之意,可能为菲尼基人圣典中的太阳神,在之后却被迦南人祭祀成‘粪丘之王’。在希腊神话中也有这名魔王的痕迹,因为万神之父宙斯又名‘避讳苍蝇者’。新约中犹太人称的鬼王。Baal-Zebul在巴勒斯坦的名气仅次于路西弗,民间就将他和撒旦及路西弗常视为同一人。即使在耶稣为人治病时都有人质疑他是否靠着鬼王别西卜赶鬼(马太福音十二章二十四节、马可福音三章二十二节、路加福音十一章十五节,之中耶稣对别西卜赶鬼比喻成”撒旦不可能赶撒旦“,是指自家人不可能赶自家人来表示此实乃依神力来治病,可能后世以为说这里指的别西卜即指撒旦)。堕天使传说中说他原是炽天使中圣歌队的员,在创世纪战争中失败逃走。在《列王纪》中提到所罗门拜的异教神就是指迦南太阳神巴力,而到了新约时,那时对于异教的打压更是严重,即神格以转化成为了鬼王别西卜。恶魔学将他定位成地狱的宰相,也有著作中以别西卜为地狱的帝王,设定撒旦只是来到地狱的”野党首领“,希望寻求别西卜的合作对抗天庭。《失乐园》将其描绘成深思熟虑、外貌威严的贤者,在堕天者中仅次于路西弗。所罗门的著作中乃刻划成巨大的小牛或长尾巴的公羊,另外最有名的形态大概就是巨大的苍蝇。
-+阿撒兹勒-+(Azazel)堕落的看守天使(Grigori)之首领,失乐园中叛乱天使众的首领。希伯来语‘神之强者’之意,像神一样强大完全的除去移动和荒野。另有Azael、Asiel、Hazazel、Azel等称呼。堕天前他拥有炽天使或智天使的格位,是看守天使群的指挥者。是诺亚时代和炽天使桑杨沙等等与人类女子,生下二百个天使的天使之一,曾经一度败战在天使拉斐尔下,其中的缘故在旧约圣经伪典《以诺书》第八章开始一至二节中有收录。在Nephilim(看守天使与人类所生的巨人)遍布全地制造灾难后,身为指挥官的阿撒兹勒自然得负完全的责任。据说他被其它大天使埋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深坑中,处以永远的幽闭处份,在最后的审判日将被投到火湖里去。另外一种传说,是阿撒兹勒拒绝率领看守天使服务人类,说:‘火之子焉可拜土之子?’因而被罚。
阿撒兹勒的代表物即为山羊,在启示录中提到的羊头恶魔可能就是指他。犹太人在每年的九月十日为赎罪日,即以杀山羊拜头以求罪的告解。恶魔学中地狱的君主,人类的诱惑者,山羊的守护者。在地狱里,因其原始的崇高地位和权能,被路西弗任为左右手。据犹太教的传承之中,其形体有七个蛇形头、十四张脸和12枚羽翼。并且骑在蛇上罗马共和国军团
一;士兵的类型
少年兵:缺乏训练,组成轻步兵。装备普通标枪和投镖
青年兵:有一定的战斗经验,组成军团的第一横列。装备两支重标枪、一支宽刃短剑和一个圆形盾牌。
壮年兵: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为军队的核心,组成军团的第二横列。装备两支重标枪、一支宽刃短剑和一个圆形盾牌。
成年兵: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通常构成军队的后备队。组成军团的第三横列。装备一支十二英尺的长矛。
二;武器配备
短剑:近距离武器。长约两英尺,宽约两英寸。剑头尖利,适合刺杀和劈刺。剑柄用木,骨,象牙或金属制成。
方盾:长方形凸面体,高约四英尺,宽约两英尺。木制,蒙有兽皮,并用窄条金属加固。
重标枪:远距离武器。最大投射距离约为六十英尺。前端为四点五英尺的金属长杆,附有一个铁枪尖。后端为四点五英尺的木制长杆,上面绕有一根绳索,在投射的瞬间拉动绳索,使标枪旋转前进,可刺破盾牌或盔甲。前后两端通常用两个销钉固定。标枪最大的特点就是锐利细弱,这样在杀伤敌人之后,枪头就会弯曲变形,防止敌人捡起后再投掷回来。
三;罗马军团的编制
由两个百人队组成一个基本战术单位——小队,一个百人队实际为60-80人。一个小队通常有120-160人,若为成年人小队,则只包含一个百人队。三个小队组成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大约有450-570人。包含大约120-160名少年兵,120-160名青年兵,120-160名壮年兵,60-80名成年兵,同时含有一队30人的骑兵。十个大队组成一个罗马军团,一般由4500——6000人组成。同时,一个罗马军团配有一个附属军团,也称联合军团。两者的建制类似,但是附属军团的骑兵为600人。两个罗马军团与两个附属军团共同构成了执政官统帅的集团军,由一名执政官指挥。四;罗马队列闻名天下的罗马队列其基本单位为小队,每个小队构成一组。将它与希腊方阵混为一谈是种极为普遍的误解。每横列20人,纵6人。两人之间间隔1.8-2米。横列的各小队之间约为30米间隔。各小队交错排列。整个队列通常由三个横列组成。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成年并组成的第三横列。
五;军团战术采用三队列法。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当距离敌人20码时,将重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由少年兵组成的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成年兵为军团的后备队。
六;一个军团的编制是多少?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一个师,它由10个大队组成,约4500-5000名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骑兵。每个古罗马军团配有一个联合军团。两者的组织体制相同,不过联合军团的骑兵通常有600人。有些人士认为,联合军团的组织体制跟罗马军团不一样,它只是罗马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大约相等数量的联合部队来支援各罗马军团。联合军团的最大编制是大队。一个罗马军团与联合军团合起来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军,约9000-10000人,其中约有骑兵900人。两个罗马军团加上两个联合军团组成一个野战军,称为执政官军,由两名执政官中的一名指挥。每个执政官军通常有18000-20000人,其正面战线的宽度大约为1.6-2.4公里。整个集团军战斗编队占地约六十万平方米,大约三倍于同样规模的古希腊方阵队形。两个正规执政官军经常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就由两位执政官轮流指挥军队——通常是每24小时一轮换。七;鹰帜(aquila)军团的标志,作用就象我们现在的军旗,是一只铜或银铸的鹰,张开双翅站在一根长竿顶上,有专人负责扛着它并保管它,称为鹰帜手(aquilifer)。行军时它走在军团的最前列,驻营时它放在帅帐中的神坛上。罗马军中对它尊崇备至,认为它是军团保护神的化身,如果在战争中丢失了它,必千方百计夺取回来才罢休,有时甚至因为丢失了鹰帜,整个军团都被解散。举个例子,公元前55年,恺撒第一次进攻不列颠,罗马人在登陆时遭到了凯儿特人的阻击,当时船上的士兵因为海水太深而迟疑不前,不敢跳下来。在这危急关头,第十军团的鹰帜手第一个跳下船来,向敌人冲去,同时向士兵们高喊:“跳下来吧,士兵们,除非你们想让你们的鹰帜落到敌人手中去!”于是士兵们互相激励着说:千万不能让这种丢脸的事发生。他们一下子全都从船上跳下来,向岸上冲去,并击溃了敌人。
八;罗马军团史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长达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同时也正是一部帝国的中流砥柱——罗马军团纵横驰骋的历史……罗马,本是起源于台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了公元前30年,以屋大维(奥古斯都皇帝)平定罗马内乱和吞并托勒密王朝治下的埃及为标志,罗马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古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其后,在以罗马为首都的4个世纪和迁都君士坦丁堡后的10个世纪里,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不仅继承了从奥利安到古希腊的各大古代文明并使之流传后世,更起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罗马恒久不衰的统治力,主要归功于它灵活多变、顺应潮流的政治体制。但作为政治的强力工具,打垮了难以计数的敌国、粉碎了异族的一次次入侵、镇压了对统治阶层所有反抗的强大军力,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主要介绍共和时期到帝国初期、帝国后期以及拜占庭时代罗马军制的变迁,供大家参考。共和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特、凯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consul)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praetor)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尽管常备部队仅为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军队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都市国家型的政体已不再适应日积月累、不断扩大的疆土了。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与此相对,作为士兵出征的大多数人,却因为家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没落。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军制改革已势在必行。勇敢地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旧军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从危机中挽救了罗马的是平民出身的优秀职业军人——玛里乌斯(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6年)。他的想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备装具的有产市民,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方式保障他们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职业化。由于装具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标准化。新一代步兵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都配备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托姆”、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皮鲁姆’或是‘皮拉’)。维利特斯这一兵种被废止,步兵中不再有轻步兵和重装步兵之分。但是骑兵的装备与职能,在玛里乌斯的改革前后并无变化。在军团的编制上,进一步贯彻了标准化原则。一个军团由10个营构成,每个营编内有6个排,每排兵力为80人。不过,各军团的第一营均由5个160人的排构成,因此,在编制上,军团的步兵总兵力应为5120人。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兵团总兵力大多为2000到3000人,最多不过4500人。在军团编制中的骑兵,减少为4个骑兵队共计128人——这主要是因为依靠没有罗马市民权的外籍军团组成的辅助军(阿库西里亚)来提供精锐骑兵已成惯例。而投石兵、弓兵等传统上的轻装步兵,也多由辅助军充任。这些辅助军基本上以营或骑兵队为单位,配属给罗马将官充当野战军或是守备队。内乱(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30年)结束时,胜者屋大维(奥古斯都皇帝)麾下的兵力多达50万。但他在获胜后迅速裁军,将常备部队精简为由30个军团(不过,其中的3个军团在公元9年爆发的托伊特堡森林会战中被全歼)连同辅助军共计约30万人。在奥古斯都皇帝治世后期,他还组建了臭名昭著的皇家近卫队(普拉埃托利亚)。近卫队的编制单位为每营480人的步兵营和32人组成的骑兵队。在野战时,军团一般以2至3个营的纵深进行布阵。军官和士兵全部实现职业化后的新生罗马军团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技精熟,冠绝一时。营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单位,而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司令官得以将一至数个营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适时出击;或是随时从本队中分派出以营位单位的分遣队,随心所欲地排布构思中的理想阵型。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亚洲平原上与机动力超绝的波斯骑兵对战时却吃了不少苦头。马略的军制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军制,但用长远观点来看,由传统型的国民军向职业军队的转变,必然带来军阀势力的扩大,而终将毁灭共和政体本身。在凄惨的内乱结束后,终于出现了打倒并吸收了全部军阀势力的唯一的最高权力者——帝国皇帝。帝制后期至拜占庭中期(公元3世纪到公元7世纪)——机动野战军在罗马的疆土与权威都达到巅峰的五贤帝时代(公元96至192年)之后,罗马帝国开始出现衰亡的征兆。内部爆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日渐激化,外部又不断受到以日耳曼诸民族为首的异族入侵,内忧外患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个老大帝国的存亡。到了俗称“公元3世纪的危机”时,昔日出尽风头的罗马军团已经大多沦为普通的国境守备队,失去了战略上的机动反应能力。为了填补战略机动兵团的不足,罗马人开始针对各个战役临时编组独立的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到了君士坦丁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24年到337年)治世时,终于以这些骑兵部队为骨干,编成了皇帝直属的机动野战军(科米塔托斯)。被骑兵夺去“陆战之王”桂冠的步兵们身上,再也见不到2个世纪前的风光了。为了节约预算装备骑兵,步兵的的装具不得不大大简化。甲胄被换成简便而廉价的式样,罗马军团的象征——方盾、重投枪和短剑都被废止,改为装备椭圆形盾牌、骑兵用双刃剑斯帕达、更轻的投枪“斯皮库鲁姆”(再后改用长枪‘朗克尔’)。而传统上表示外籍军团的“辅助军”一词,在全帝国自由民都已获得同等市民权之后,改为泛指轻装步兵部队。骑兵中存在有诸多兵种,其中的主力毫无疑问当属重装骑兵。罗马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与战术基本上模仿自敌对的波斯人,其中最精锐的装甲骑兵“库里巴那利”人马皆被甲,兵士左手挂圆盾、右手携长达4米的骑枪。此外,马匹不被甲的重装骑兵一般被称为重骑兵“卡塔弗拉库提”。到了拜占庭时代,重骑兵比装甲骑兵更受青睐,甚至还有人专门生造了著名的“拜占庭重骑兵”(拜占庭·卡塔弗拉库托斯)一词。帝制后期的罗马骑兵的另一特色——弓骑兵(萨吉塔利),同样是总结了对波斯作战的经验而诞生的。在波斯帝国的骑兵战术中,重装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和弓骑兵的密集火力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君士坦丁诺斯大帝麾下的机动野战军,是由5个近卫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帕拉提那)、5个近卫步兵军团(雷吉欧·帕拉提那)以及10个近卫辅助军团(阿库西里乌姆·帕拉提那)为主编成的混成部队。之后,随着帝国周边形式的不断恶化,这支部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在骑兵旅和步兵军团中,都开始以新的营(奥尔德)为战术单位进行编组。每个骑兵旅由3个营构成,兵力约为1000人左右。每个步兵军团由6个营编成,总兵力介于1000到2000人之间。除机动野战军之外,原有的步兵军团纷纷缩编,被正式改编为国境守备队(利密塔内)。而从这些国境守备队和辅助军中抽调、被用于加强机动野战军实力的兵员,则被称作准机动野战军(普塞多·科米塔托斯)。身为驻扎在首都罗马的唯一武装部队,滥用特权多次介入皇室继位之争的皇家近卫队,在公元312年的米尔维乌斯桥会战中被君士坦丁诺斯大帝亲率大军击溃,从此消亡。大帝又组建了新的近卫骑兵队(斯科拉埃·帕拉提那)作为自己的护卫部队。其编制单位为团(斯科拉),大致相当于野战军中的旅,在帝国的东、西部各驻扎着5个近卫骑兵团。据考证,君士坦丁诺斯大帝治世时,罗马帝国的总兵力高达帝制初期的3倍,约有100万人。而其中骑兵所占比例更是帝制初期所不可比拟的,有鉴于此,总军费绝不止翻了三番。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本该用来保卫帝国的军队反倒成了帝国沉重的包袱,正在一点一点压垮帝国本身。除上述诸兵种外,到了帝制末期,为了缓解兵力不足,皇帝们甚至不得不经常倚赖移住到帝国境内的对帝国友好的异族军队了。尽管这些同盟军(弗埃德拉提)从未得到真正的信任,但他们还是不停地渗透到帝国军队中来。在帝国的西半部分,不单是普通士兵,就连将官的位置也在被他们不断蚕食,最终导致整个帝国沉沦于异民族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从帝制后期到拜占庭初期,也就是查斯丁尼一世(在位公元527年至565年)再征服的时代,帝国军队逐渐变得更加精悍且昂贵;在另一方面,军队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鉴于战斗的主角已由步兵转移到了骑兵,这一时期步兵的任务只是结成方阵、维持战线。并且由于兵种和装备的多样、复杂化,帝制初期的那些严格而标准化的操典与战术不复存在。尤里安皇帝(在位公元361年到363年)以及贝利萨留、纳尔塞斯等第一线的指挥官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步、骑混成部队,并且在预备队的布置和灵活运用地形方面大显身手。大多数情况下,罗马骑兵展开于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方。弓骑兵以部队为单位列成横排进行射击,而重装骑兵则被统一集中运用,依靠集群突击战术在战役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拜占庭初期,帝国军队和东方的游牧民族交手之后,立刻发现这一战术对后者收效甚微。从那以后,重装骑兵亦开始讲求如弓骑兵一般柔软自如的运用了。拜占庭中期(公元7世纪到11世纪)——“特玛”(军区)制度希拉克略大帝(在位公元610到641年)在位时期是罗马帝国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帝的统治始于对宿敌波斯帝国的赫赫战功,终于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惨败。大约就在他的治下,帝国完成了由使用拉丁文的古罗马到以希腊语为国语的中世纪国家“拜占庭”的转变。在赫拉库雷奥斯死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帝国上下以自身的生死存亡为赌注奋战不息,终于挡住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强大攻势并幸存下来。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军队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特玛一词的本意是军队的驻扎地,但在对阿拉伯人的防卫作战中,逐渐变成了地方部队动员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属于各个军区的士兵平时作为在国家提供的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战时则应征入伍,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屯田兵。特玛制度,集合了国民军和职业军两者的优点。只要屯田兵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战时的动员和统帅都会十分容易;并且,为保卫家园而战的士兵们普遍士气高昂,而国家对他们薪饷的负担也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这些分属各军区的地方部队基本上是防御性部队,而驻扎在帝国首都附近的机动野战军的直系后裔——中央军(塔格玛塔),则是负责攻击的机动打击部队。自拜占庭中期开始,帝国军队开始大量采用锁子甲。公元10世纪左右的帝国重装步兵(斯邱塔托)一般装备有锁子甲或胸甲与头盔,手持大型圆盾护身,武器为长达4米的长枪和剑。至于轻装步兵的装备情况却鲜有情报流传至今。只知道存在有一种披挂比斯邱塔托更轻的防具,装备小型盾牌和投枪的名为“小盾兵”(佩尔塔斯泰)的兵种。这种小盾兵正是公元前4世纪,伊菲克拉提斯军事改革中诞生的同名兵种(佩尔塔斯泰)的复活,这一兵种介于重装步兵与轻步兵之间。骑兵依旧是军队的主力。在中央军中,重装骑兵和弓骑兵的装备逐步同化,这同时也意味着弓骑兵的衰退。重骑兵披挂鳞片甲或是锁子甲、戴头盔,手持圆盾或是西欧型的方盾,武器是剑和长约4米的骑枪(康托斯)或是弓箭及投枪。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弓骑兵在部队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到了公元8世纪,终于从正规军的编制中消失了。而中央军中的一部分重骑兵,又开始给坐骑附加护甲,恢复了昔日的装甲骑兵这一兵种。与中央军相比,地方部队多为轻骑兵。他们披挂廉价的皮甲,装备有小型盾牌,以剑或长矛为主要武器。在公元10世纪前叶,拜占庭帝国分为31个军区;到了11世纪初期,军区数增加到46个。各军区一般都能提供2到3个军团(托尔玛)的兵力,总兵力介于3000到15000之间。每个军团由2到5个营(多伦加洛斯)组成,每营包含有5个连(班顿),每连的定额是步兵256人,骑兵300人,但在实际配属时的人数往往要比定额少得多。中央军则由3至4个近卫军团(梅洛斯)组成,其战术上的基本单位,与地方军同为连队(班顿),每个军团由10个近卫连构成。此外,有时还会由3至5个近卫连组成近卫营(莫伊拉)加以运用。除正规军外,帝国还常常凭借手中的财富,驱使异族的同盟军或是雇佣军为己而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无疑当属10世纪末,由俄罗斯出身的维京人编成的“维京近卫队”。在规模最大时,其总兵力曾达到一个完整的军团数千人之众。据说诺曼底大公威廉征服英格兰(1066年)后,许多被逐出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也曾加入该部队。这些身材高大,手持巨斧的战士以其忠勇义烈闻名于世。在曼奇科尔特会战(1071年)中罗马诺斯四世被俘后,帝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屯田兵的主力——中小农民再也无力承担长期的出征和诸多苛捐杂税,开始日渐没落。一千年前共和制罗马衰败的场景,在东方再一次上演。中小农阶层的没落意味着特玛制度的动摇以及将军们的贵族化,同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招致皇权统治下的国家运营日渐困难。伴随着地方军的衰弱,帝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盟国和雇佣兵们为己而战。众所周知的第一次十字军(公元1096至1099年),正是西欧各国应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奥斯一世(在位1081到1118年)之邀,派遣雇佣军对抗“异教徒”而引发的。拜占庭中期的帝国军队不但善于进行正规战,为了对应几乎从未间断的异族入侵,在非正规作战方面也很有心得。他们通过周密的情报收集活动,充分发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统帅力,经常通过奇袭侧击行进中的敌军而取胜。从公元7、8世纪的“黑暗时代”到10世纪帝国最繁盛的时期,拜占庭与其敌国很少发生正规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但军队中最受重视的依旧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破坏力的重骑兵集群,这一点自拜占庭初期起始终没有改变。大多数情况下,重骑兵总是配置于步兵阵线的后方,一旦战机成熟,就立刻通过步兵队列中的间隙前出至最前沿,挺枪齐头、并肩冲击。而轻骑兵则负责掩护步兵阵列的两翼,并随机应变地支援重骑兵的运动。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军区制度的崩溃,帝国军队中雇佣军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而硕果仅存的正规军也日渐沦为封建贵族的私人武装。各部队的规模日渐缩小,再也无法进行统一的训练与指挥调度了。这时的皇帝们,在苦虑战略战术、排兵布阵之前,又多了一样烦恼——那就是还必须尽心竭力地去维系麾下的贵族与雇佣兵们那原本并不可靠的忠诚心了。正如本文开头所述,长达2000年的罗马军团兴亡史,正好反映出一部罗马国体、政体变迁的历史。这个国家始于农业立国的都市国家;历经支配地中海贸易的广域国家;再生为强力官僚和教会支撑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最终以中世纪型封建君主制国家而亡。衷心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反思罗马帝国社会体系与军事体制之间相互关联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