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树下的生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教育|让教育自然发生

和同行聊天,聊到园里的活动安排,其中谈到一件事觉得挺值得让人思考一下。园里这两年热衷于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简而言之就是带着孩子们走出园门,到社区里的各种场所进行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能够充分的感知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场景。按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也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理念那样,让教育不再仅仅只是局限在园内或教室里的那一方狭小的空间,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类资源,给与孩子们更加丰富的活动体验和经验积累。但是从老师们的角度来说,这件事目前并非那么的让人觉得欢欣愉悦,反而觉得成了一种负担,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园里定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每个班级两周必须要出去一趟。正是这样的一个规定,让老师们反而觉得外出活动并非是出于课程本身的需要,而是一种硬性规定,很多时候不得不为了外出而外出去绞尽脑汁的去考虑所谓的活动方案。

这两天正好和园里的同事们也在探讨园里的一些工作,其中就谈到了“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还是回到了“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这个话题上。这里的“自然”并非是我们习惯性理解的大自然世界,而是我们憧憬的一种状态,比如人的生长状态,教育的本然样子等等,自然而然,更多是一种回归原点,回归本质的样子或状态。无论是我们谈及人,比如教师和孩子,应有的一种状态是怎样的?我们都希望是彼此信任,平静而不浮躁,温和而不焦虑的一种状态;再比如课程的生发与实施,我们都希望是一种自然生发,自然生长的过程,你恰好需要,我正好拥有,相互合拍,彼此滋润的过程。但当下的教育,却是让人莫名多了诸多的焦虑和烦躁,外部环境的不断内卷,内部底气的相对弱化,让教育反而成了一种人皆可言,相看生厌的状态。而之所以导致这样的一种状态,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从管理上过于功利的需求,忽视了自然的力量所导致。

从业以来的经历让我深深的以为:对教育的管理,不可过于刚性,更多还是要从“激发”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方式才能够让教育真的能够自然发生。所谓“顺其自然”,并非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一种随波逐流,更多是首先要去发现“自然”,即寻找到教育的理想样态和愿景,进而考虑如何来顺应与支持的过程。正如这位同行所言,本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因为管理上的一些刚性手段,反而让一件本来非常有意义的事变成了一种莫名的负担。假使管理的角度更多从激发、保障和支持的角度出发,激发教师和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主动的寻找与各类资源的链接,进而自然而然的生发各类活动,我想外出的频次并不会减少多少,更重要的是参与的人面对这件事的态度和内心感受就会大不一样。我们常说“活教育”,核心就在一个“活”字上面,管理的目的是让“活”更活,而不是因为管理的死板让教育也变得更加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