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流转条件下农户经营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述评

1.2.1 国外研究动态与述评

(1)农户经济理论

对农户经济的研究,经济学无疑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是,即使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内,专家学者们对农户经济究竟是采用“经济理性”还是“利润最大化”作为研究工具仍旧存在较大的分歧。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学者坚持采用“利润最大化”理论分析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经济行为。相反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利润最大化”理论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里的雇佣劳动农场,对于传统家庭劳动农场则应该采用适应其家庭社会结构的寻求“劳动—消费均衡”以及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等理论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分析农户经济行为,既是经济学家又是史学家的卡尔·波拉尼(1957)提出了经济学的两种分析研究视角——“形式经济学”与“实体经济学”,“形式经济学”蕴含通过一定手段达到特定目的的关系逻辑特征,它涉及具体形态下的规则选择,即行为主体必须对稀缺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安排选择适当的路径,以期达到特定的目的。“实体经济学”则认为行为主体能够与其周边的环境和谐发展,并与社会、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寻求物质与精神的满足,“实体经济学”隐含人类与社会、自然界之间的依赖关系,不突出强调“行为选择”和“稀缺性资源的利用”,仅凸显行为主体在特定环境与制度安排下的“需求”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形式经济学”假设对于任何历史环境,行为主体都具备自利、理性的特性;“实体经济学”认为行为主体“自利”动机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特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联结的制度性、紧密性、稳定性与同质性特征决定了“传统”“文化”“观念”与“伦理”并塑造了行为主体的时代特征。

卡尔·波拉尼在对“形式经济学”和“实体经济学”理论进行吸收与借鉴的基础上,对传统小农经济中的农户经营行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形式经济学”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按照市场供需决定市场出清价格理论,即农户生产经营强调自身的“功利理性化”,所有的农户都像追求经济利润合理化的“功利性原子”。卡尔·波拉尼更提倡用“实体经济学”理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决定经济行为,经济行为并非完全由市场与追逐至高利润动机所主导。黄宗智(2000)接受并吸纳卡尔·波拉尼的观点,在其学术作品中指出:迈克尔·利普顿、西奥多·舒尔茨、迈克尔·帕金等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经济学派,斯科特、恰亚诺夫等则代表“实体主义”经济学派。但“形式主义”“实体主义”经济学流派都犯有把影响因素孤立化和简单化的通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必须以充分竞争的要素市场假设为前提来研究小农经济,但忽略了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个事实,也没有提出如何能使市场达到充分竞争;恰亚诺夫则孤立地看待小农经济社会与市场经济社会,认为二者是毫无关联的二元对立经济实体,忽视了随着生产力进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将向商品化市场经济转变的趋势。黄宗智的农户经济理论,结合了“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经济学优点,并将二者相结合,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综合考察农户经营选择行为。

此后在研究农户经济时,经济学者们不再把“形式经济学”和“实体经济学”分割开来,他们开始将经济理论与现实社会结构紧密结合,在对前人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中,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农户经济理论。农户经济的“风险厌恶理论”在继承农户追逐“利润最大化”动机的基础上,对其忽略的社会结构影响约束作用加以弥补,形成了更具时代特色的包容性“风险厌恶理论”,农户更青睐低风险的经营行为选择与相对较高的收益。“农场户理论”继承“实体主义”观解释的传统家庭劳动农场理论,同时增加“形式主义”对市场竞争性中的劳动力市场出清下的经济理性测算,从而使其理论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