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袖之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章 夺嫡 清谈文世昌,高论嫡与庶

浓浓的夜色中一身玄衣的陈永萧朝小苏的院中走来,他走路的步伐就可以看出来他走的很犹豫。

这时一个白影从旁边的树上闪身而下,落在陈永萧面前,来人正是萧继。

“镇南王已死,我也该带小苏走了。”萧继表明来意。

“你要带她去往何处?亡命天涯,颠沛流离?”陈永萧问道。

“那也比留在这金丝笼中好。”萧继叹了一口气,俊朗的眉眼间透露着心痛的感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天下都是罩在龙袖之下的金丝笼,哪有什么好坏优劣。”陈永萧沉浸在夜色中,看不清表情。

“龙袖之下不过仇恨和权力,我只要都放下,我便可以带她走。”萧继声音柔和而坚定。

“不,你可以放下,但是她不会放下,她不可以放下。”陈永萧怒道。

“她可以放下,她的心同样坚强,纯净,我相信她。”萧继很温和。

陈永萧对萧继是无可奈何的。

萧继自信而强大,他的心中是有光的。

这也正是陈永萧最痛恨萧继的地方,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永远属于黑暗,走不进光明。

陈永萧的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杀气,一闪而过,随即他收敛心神,缓缓道“现在还不行,孟扶疆来京时将镇南军兵符给了她,我还需要她。”

“你还要利用她吗?你要还有一点良知就该放她离开。”萧继也开始有一些怒意。

“高贵妃留给小苏的锦囊里有高以祥召集旧部的令旗,陈永瑭逼宫前曾经将老祖宗留下的玄铁令交给小苏,苏万圭病重难医,他可以调动天下财力的金错刀正在小苏手中,再加上镇南军的兵符,以她孟家遗孤的身份,若振臂一呼,天下尽在她手中,所以我需要她。”陈永萧知道与萧继相比较他是真小人,所以他不用伪装君子,这正是他的长处。

“你,你这般怎对得起……”萧继竟然一时语塞,想不出话来说陈永萧。

“对得起什么?天地良心,人间正道?”陈永萧嘴角浮现出一抹邪恶的笑,他忽然体会到了当坏人的乐趣。

所有人心中都有魔,也都有神,当魔冲破神的束缚,破体而出时,那种喜悦感是就如毒品一样让人沉醉其中,而人一旦沉浸在这喜悦中,便会成魔鬼。

“你怎么对的起她的一片真心?”萧继转过身不再看陈永萧。

陈永萧闻言忽然愣了一下,他当坏人的喜悦感瞬间不在了。

“我会放她走的”陈永萧终于冷静下来了,他说的很认真,“但是不是现在,等顾一尘从北凉回来,等艾绮丝从西南传来消息,等我赢了朝堂正统之辩,等我重新为她安了天下,让她行之五湖四海可以畅通无阻,那时她若想走,我会放她走的。”

陈永萧不愿再和萧继争论了,他输了,输在他是一个坏人,却不能心安理得的当一个坏人。

看着远去的陈永萧,萧继忽然感到无比困倦,他也不想再争了,他也输了,在小苏面前他从未争赢过。

镇南王一死,朝臣没有了针对的对象,便将立太子一事又提上日程了。

当然,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这本就陈永烨策划的。

皇帝六子,陈永稷,陈永靖,陈永瑭都死了,立太子的人选只剩陈永烨和陈永桓了,陈永桓胸无大志,永远站在陈永烨的身后。人人心里都知道,陈永烨早就是既定的太子了。

大朝议事,六部尚书有四人明确表面当立陈永烨,四十一名御史有二十三名保举陈永烨,文武大臣中竟然有超过三分之二都是明确支持陈永烨的。

尚书令邱九龄是陈永烨的老丈人,更是站在陈永烨这边。

好像皇朝上下已经没有人会反对陈永烨成为太子了。

朝议如火如荼的进行了三天,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只等皇帝明旨宣示天下,太子之位就是陈永烨的了。

就在第三天,储位之争快要落下帷幕时,三天来一直一言不发的礼部尚书王庆略说话了,他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只有四个字“立嫡立长”。

这句话一说出来,朝堂炸锅了,立嫡立长,这是皇位传承最重要的依据,他说的话让朝堂上的每个人都有一种一脚踏空的感觉,因为这四个字一出来,他们的争论都立不住脚了。

前朝礼法纲常崩坏,大宸王朝得以立国,所以立国之初,宸太祖便意图恢复旧礼,遵循礼法治国。正因如此,立国之初,天下皆盛传“二皇子贤于太子”,但是大皇子的太子之位却依旧稳如磐石。

后来二皇子陈从勉兵发承天门,得了天下。

皇帝坏了礼法,朝臣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跟着忘了礼法。

王庆略提出来,朝臣们这才想起来,皇位传承自有其规矩,“立嫡立长”这是太祖明训,也是道统根本。

而依据“立嫡立长”这四个字,太子之位只有一人,而且只能是他,萧王陈永萧。

皇帝妃嫔虽多,却都是妃位,而皇帝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过明堂,拜天地,祭祖庙,昭示天下的正统妻子只有一个,那就是陈永萧的母亲萧皇后。

陈永萧是萧皇后在位时所生,是正统的嫡系血脉,萧皇后只有这一个儿子,陈永萧就是嫡长子。

萧后至死也没有被褫夺封号,她的牌位如今依然摆在皇家的祖庙里面,陈永萧嫡系长子的身份也就从未失去。

王庆略这一手花牌打了陈永烨的支持者措手不及。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邱九龄,他立马搬出了一大堆古代明君立贤者为后继之君的例子,慷慨陈词说的天花乱坠。

王庆略好像早有准备,他并未与邱九龄争辩,而是建议皇帝广开天下言路,召集在朝在野的名士大家,于南城濂溪道场召开清谈大会,辩一辩这立嫡立贤,孰对孰错。

俗话说“乱世争兵,盛世论道”,只要不是皇权不稳,天下动荡,没有哪个皇帝会拒绝这个粉饰太平,装点盛世的好机会。

王庆略提议后朝臣却大都保持沉默,皇帝态度晦暗不明,臣子便只都是缄口不言。

当然还是有极少数陈永烨的忠心支持者,表明立场,持反对意见。

令人不解的是刚刚上任的右府参议杨承章则极力赞同,朝堂之上的形式陷入僵局。

“陈永烨虽然一直致力于结交朝臣官员,但真的愿意为他卖命的也就那几个,王庆略的提议一定会通过,王爷不必担忧。”顾一尘坐在陈永萧面前,细细的分析朝局。

“这个我并不担心,陈永烨在得知陈永瑭兵变那晚未奉诏命带兵入宫就已经让皇帝猜忌了,如今他为了太子位煽动朝臣给皇帝施压,更是愚蠢之极。”陈永萧脸上带着着轻蔑的神色。

“是啊,三皇子不懂皇帝,咱们这位陛下是多疑雄猜,陈永烨自以为皇帝会感激夜闯宫门去勤王,实际他是将刀锋亮给皇帝。”顾一尘应和道“殿下能洞悉五皇子的谋划,当机立断携王妃入宫,主动将自己的性命送到皇帝手中,以示清白,可谓高明。”

“我太了解这个皇帝了。”陈永萧眉头微皱着,语气悠远绵长,在思索着什么。

顾一尘看出了陈永萧在担心,但对于皇帝的了解,顾一尘所知不如陈永萧,便调转话题“老臣已经与一风谈妥,伊顿苍何同意三年之内北凉铁骑不会南下一兵一卒,王爷大可心安,艾绮丝公主也已经安抚了西南诸国,可保皇位更替之际西南无事。”

“伊顿苍何的条件呢?”陈永萧很理智的问道。

“岁币三百万,三年付清。”顾一尘很淡定的回答。

岁币三百万是江南三省的国府年收入,却白白给了北凉人,陈永萧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

“我给他五百万,分十年付清。”陈永萧略微思索之后说道。

顾一尘意味深长的看了陈永萧一眼,微微点头“老臣立刻传书北凉。”

“顾先生,你说小苏会一直恨我吗?”陈永萧冷不丁的问了一句。

顾一尘下意识的惊讶道“啊?”

“是我多问了?”陈永萧试图岔开话题。

“殿下,成王之路是孤独的,若是心中有愧,王座之侧为她留一席位吧。”顾一尘叹息着,他似乎从陈永萧的身上看到了某种结局,那是帝王故事的轮回。

朝堂之上皇帝最终还是同意了王庆略的提议,这是陈永萧意料之中的事情。

皇帝绝不允许有人染指他的天下,陈永烨为了夺得太子之位鼓动超过三分之二的朝臣为他造势,这已经无异于当庭逼宫。

试想当年陈永瑭造反时没有一个朝臣愿意帮他,如今陈永烨虽未明着造反,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明显比起当年的陈永瑭造反对皇帝威胁还要大。

皇帝不可能任他一家独大,可是皇帝没了选择,他只能扶植陈永萧,对抗陈永烨。

濂溪道场,清谈盛会如期而至,天下名士都聚集在了长安城,这一场盛会可谓将贞元盛世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陈永烨为了赢得这场争辩的胜利,散尽重金从五湖四海招揽了无数大儒名士来为自己助阵,这无疑又将自身的威望又推上了新的高度。

相比于陈永烨的阵容,陈永萧就弱了很多,他没有去请那些宿世名儒,也没有专门去拜访那些世家领袖,陈永萧自知在朝的威望他比不了陈永烨,所他选了更多的民间士子。

宿世名儒舍不了名,世家领袖为的是利,名利场上陈永烨出尽风头,陈永萧也不愿与他相争。

那些青年士子,一腔碧血,以圣人为纲,以天道为常,以古今法典为基石,以口耳相传之礼仪为本,他们最难为名利所缚,一身孤勇,却敢叫天地换新章。

他们不像那些名士大家,口中仁义道德,身后满是肮脏,手中捧着圣贤书,里面却夹着金叶子。

清谈盛会辩了三天三夜,陈永萧在一旁听了三天三夜,直到第三天夜里,皇帝驾临清谈会。

不一会陈永烨也来了。陈永烨明显是收到了消息,他来只是为了在皇上面前露脸,或者说是想让皇上看到自己的强大。

果不其然,陈永烨出场后,那群名儒大家开始在皇帝面前对他疯狂吹捧,表露忠心,而清谈盛会成了光明正大的政治舞台。

皇帝全程不喜不怒,不发一言,听完了这场辩论,然后品评道“煌煌大道,不证不明。诸君论尔,以正视听。大兴圣言,当仿效行。传之万世,永享太平。”

皇帝拂袖而去,那些名家还在沾沾自喜,自以为提前效忠了新君,为自己的家族争取到了新的荣光。

他们没意识到,拂袖而去的皇上袖下带起了他们的身家性命。

不久清谈盛会结束,辩了四天三夜的命题,给出了最终结论是,“家立嫡长,国赖明君。”

这结果很显然是人为操纵的,聚儒论礼,辩证道统成了政治舞台的表演,这很荒谬。

由于陈永烨的这番操作让本来可以彪炳史册的贞元年间清谈盛会成了后世有心之人抨击贞元盛世的一个绝佳理由,说是得位不正的宸太宗一朝是“上无正君,下无正臣”。

皇帝纵然不悦,但是戏总是要唱下去的,他在清谈盛会之后,加封陈永烨王珠两颗,赐五爪蟒袍,准带剑上殿,与此同时迁陈永萧入书剑殿读书。

陈永烨的荣耀在此刻达到顶峰,尤其那条带剑上殿,这是太祖当年加封萧规孟遂时的荣誉。

皇帝这番操作让朝臣迷惑了,恩宠竟然也能两边都施,但是明眼人都看了出来,皇帝有扶植陈永萧制衡陈永烨的意图。

对于陈永萧而言清谈盛会他虽然没赢,但是却没输,没辩赢的不一定不是真理。

宸朝得国正,却传国不正,礼乐崩坏已成流弊,清谈盛会只是将这一事实揭露出来。

清谈盛会之后新局势开启了。

陈永萧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那个不起眼的皇子,不论在朝在野,他的呼声越发高了。

陈永萧每一步都好似在被动的走,但却从未止步不前,他在鞭策别人来推动自己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