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7000年:人类漫长而灿烂的文明(经纬度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尼罗河的赠礼

如今的埃及在地图上很容易辨认,它由非洲东北部的一块楔子形状的土地和亚洲西南部的一大块土地组成,占地100多万平方千米。21世纪初,埃及人口约有7500万。埃及首都开罗拥有1600多万人口,它在世纪之交迅速发展,是非洲大陆最大的城市。

如果要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埃及,了解其地理要素,首先应想到尼罗河,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也是流经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河流。公元前5世纪,希腊旅行家希罗多德将埃及描述为“尼罗河的赠礼”,也许他只是在重述一个老掉牙的短语,但这个表述从古至今均属实。尼罗河河谷的降雨量较少,三角洲的降雨量也不丰沛,埃及几乎所有的水都来自尼罗河;在过去几十年中,即使地中海和红海沿岸有了惊人的发展,埃及95%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尼罗河两岸几千米范围内。埃及的耕地面积约为3.4万平方千米,几乎所有的耕地都位于河谷和三角洲地区。

埃及尼罗河有三大源头,其中最长的是白尼罗河,其源头直到19世纪中叶还是一大世界地理谜题。白尼罗河发源于非洲内陆湖区,其中位于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对其贡献最大。如今的白尼罗河长达6400多千米,在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中,流经10个国家,最终汇入地中海。白尼罗河在苏丹南部流入巨大的苏德沼泽,水速由此放缓,并因蒸发造成大量水分流失,不过苏德沼泽也调节了水流,使其经过更长的时间释放出来。正是由于苏德沼泽以及常年雨水充足的维多利亚湖积水区,埃及尼罗河从未断流。

埃及尼罗河的另两大水源为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青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土穆与白尼罗河汇合,而阿特巴拉河则在苏丹更北处汇入尼罗河。它们造成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这是埃及历史上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它们的支流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季风倾泻出大量雨水,雨水迅速流淌,裹挟着大量从埃塞俄比亚火山上冲刷下来的泥沙和黏土。虽然人们倾向于将尼罗河的源头与白尼罗河和非洲中部的湖区联系起来,但到达埃及的尼罗河河水中有84%的水源自埃塞俄比亚。

尼罗河水位涨退与太阳年完全保持一致,在夏至时开始上涨,秋分时达到最高峰,从每年6月初每天不到5000万立方米涨到9月洪水泛滥高峰时的7亿多立方米。当河水上涨抵达埃及广阔的泛滥平原时,河水漫过河岸,浸透了肥沃的冲积土壤,冲走了有害的盐分,而这些盐分正是美索不达米亚等其他古代水利文明的长期祸根。洪水退去后,留下了水潭和一层坚硬的沉积物和矿物质。干涸的大地裂开,土壤与空气接触,以此完成了更新循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阿斯旺高坝结束了埃及长期以来的洪水泛滥。

尼罗河水泛滥是埃及的脉动,一切皆依赖于它,然而泛滥必须处于合理的水平。如果水位过低抑或完全没有泛滥,那么土壤无法得到充分灌溉。尼罗河水位连续走低是灾难性的,不仅会造成饥荒,还会造成经济和政治上的极端混乱。但水位过高的泛滥更为糟糕,它会淹没和摧毁建在高于预期水位的土丘上的房屋,破坏或摧毁用于灌溉的水坝和水闸,滞留在土地上的水还会导致人们错过种植季节。

尼罗河三角洲的年度洪水(约翰·菲尼摄)

尼罗河特殊的节奏使埃及形成了不同寻常的农业周期。大多数河流在春季涨到最高水位,然后随着天气变暖而下降,但尼罗河却在一年中最热的夏季上涨至最高水位。因此在埃及,庄稼在秋天播种,冬天成熟,早春丰收。随后,土地可休耕几周,直到尼罗河的洪水泛滥再次将其淹没。洪水在每年的6月底到来,水灾使庄稼免于暴露在炎热的环境中,也使人们免于辛苦劳作。古埃及人意识到了三个季节:泛滥季、播种季以及收获季。

尼罗河在位于阿斯旺的第一瀑布和三角洲之间的900千米长的河段内可以连续通航,这对埃及的统一和持续繁荣至关重要。尼罗河非常适合帆船航行。船只向北行驶时由稳定的水流推动而行;由于盛行风来自西北方向,船只通常可以沿河向南航行。如果风向不对,船员们可以沿岸边的小路牵引船只。在尼罗河上,雅致的三角帆随处可见,人们可以乘坐这样的小帆船获得鲜活的航行体验。埃及人非常依赖尼罗河,至今依然如此。它是进行远距离通信、商贸和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尼罗河为人们远距离运送诸如建筑石料等大型重物提供了航道,每年的洪水可以将驳船直接送至建筑工地旁边。古埃及使用轮式车辆的时间相对较晚,原因之一是缺乏公路,而建造公路的空间必须从有限的肥沃耕地中腾出,所以古埃及的公路通常又短又窄。当有河流纵贯埃及,而且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场所距离河道仅几千米时,谁还需要长长的公路呢?

在开罗以北不远处,尼罗河呈扇形散开,流入宽阔的三角洲。今天,尼罗河有两条贯穿三角洲的主河道,分别是罗塞塔河和达米埃塔河,然而古埃及有7条主河道。三角洲即为下埃及,上埃及是指三角洲和阿斯旺第一瀑布之间的区域。区分上下埃及是基于河水是从南向北流动的,而不是取决于地图上哪个地区高。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人们通常会颠倒,错误地认为上埃及一定在北边,下埃及一定在南边。严格来讲,从开罗往南去往卢克索或阿斯旺,人们自称“‘上’这些地方去”仍是正确的,但是人们现在很少这么说了。三角洲的可耕地面积是上埃及的两倍,该地区在埃及早期历史上非常重要,但它的许多物质记录因为河水泛滥而被掩盖或抹去了,这使该地区的考古工作非常艰难,从而导致现有的证据偏向于上埃及,因为那里史料保存和获取的条件要好得多。

尼罗河谷的多岩性决定了上埃及的地理特征。尼罗河在阿斯旺以北到杰贝勒-西尔西拉(Gebel el-Silsileh)之间的河谷较窄,以坚硬的努比亚砂岩为主,随后河流进入了一大段硬度较小的石灰岩区域,河水冲刷形成了一片广阔的泛滥平原,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在大基纳湾和开罗之间,尼罗河西岸的丘陵和山脉逐渐消退,使得西边肥沃的泛滥平原更加宽阔,而东边的山脉则逼近河道,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有时甚至完全排除了农业发展的可能。上埃及的这部分地区时而也被称为中埃及。

虽然现代埃及的国界位于更加往南的位置,但严格来讲,埃及的疆域止于阿斯旺城上方(南方)的第一瀑布。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在阿斯旺和喀土穆之间,一共有6个这样的瀑布。这些瀑布并不是字典中瀑布的含义,而是指急流,所以在阿拉伯语中这些瀑布被称为急流。第一瀑布是由一段升起的花岗岩基岩和巨石形成的,它将尼罗河水分割成众多湍急的小河,也使阿斯旺成为重要的花岗岩产地。在阿斯旺河道中耐磨的石头上,古代采石场的痕迹和铭文依然清晰可见。船只可以通过第一瀑布,但很困难,所以它是一个航行障碍,同时也是文化和政治屏障。20世纪初,第一瀑布被阿斯旺大坝淹没了一部分,第二瀑布则在20世纪中叶被纳赛尔湖水淹没。

努比亚位于第一瀑布以南。埃及努比亚,或称下努比亚(在埃及,下努比亚位于北方,上努比亚位于南方),是努比亚的北部地区,在第一瀑布和位于哈勒法干河谷的第二瀑布之间。20世纪60年代,由于修建阿斯旺高坝,纳赛尔湖水将其淹没。此前,下努比亚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和地理区域,其在政治上也很特殊。努比亚人的语言不同于古埃及语和后来的阿拉伯语。与埃及相比,努比亚人土地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埃及大部分地区的河谷有软质岩石石灰岩和其他地理条件,使河流得以在宽阔而肥沃的泛滥平原上蔓延,而努比亚则被坚硬的砂岩所覆盖,河流只能划出一条狭窄的沟渠。山脉往往与水相连,形成陡峭的河岸,沿河只有细长的耕地,有时甚至没有耕地。这意味着努比亚永远无法养活与埃及相当的人口,也无法生产出作为埃及文明经济基础的大量农业剩余。从空中俯瞰,尼罗河谷的景色令人难忘:一条郁郁葱葱的绿茵带穿过荒凉的沙漠。地面上的反差也很明显,在这里,人们可以真正地做到一只脚踩在肥沃的草地上,另一只脚踩在贫瘠的沙地上。耕作带通常十分分明,古埃及人称之为黑土地(Kemet),是由千百年来每年泛滥的洪水沉积而形成的肥沃泥土;而红土地(Deret)即为沙漠,是洪水无法抵达的地方。

位于库尔塔西的罗马亭,在修建阿斯旺高坝后,被重新安置在了较高的地方。背景是纳赛尔湖(作者摄)

埃及东部沙漠位于尼罗河和红海之间。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红海山脉,大部分的山脉为南北走向。东部沙漠上由于地面上升和侵蚀形成的峭壁山峰,构成了地球上最令人难忘的风景之一。山脉被众多的干河谷割裂开来,这些干涸的河床大多呈东西走向,通向红海或尼罗河。虽然东部沙漠很少下雨,但一旦下雨,干河谷就会变成汹涌的洪流。一些干河谷是由古代河流形成的,譬如巨大的基纳干河谷(Wadi Qena)。干河谷陡峭的河壁和冲积河床为人们提供了穿越险峻地形的天然通道。其中,最重要的是哈马马特干河谷(Wadi Hammamat),它是尼罗河上的吉夫特(Gift)和红海上的库赛尔(Quseir)之间的交通要道。东部沙漠是石料和某些贵重金属的主要产地,自古以来就有采石和采矿活动。贝都因人很早以前就居住在这里,但直到20世纪末,这片沿海地区才得到集中发展。

西部沙漠即利比亚沙漠,面积更大,覆盖从尼罗河到利比亚边境之间的整个区域,占埃及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其地理环境更为多样。沙漠大部分由露出地面的岩石和以沙质或石质为主的荒地组成。西部是大沙海,西南部是大吉勒夫高原。西部沙漠有许多大洼地,包括巨大的盖塔拉洼地,最低点位于海平面以下133米。这片沙漠里还有几片肥沃的绿洲,如北部的锡瓦绿洲和中央绿洲:巴哈里亚绿洲、法拉弗拉绿洲、达赫拉绿洲以及哈尔盖绿洲。达赫拉绿洲自旧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有人居住,是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址。

西部沙漠中的一个洼地是法尤姆(Fayyum)地区。虽然它经常被描述为绿洲,但它与尼罗河水系统紧密相连,所有的水都是通过哈瓦拉河道(Hawara Channel)直接从附近的河流中获得的,哈瓦拉河道是西部山谷悬崖上的一个小开口。法尤姆地区土地非常肥沃,复杂的灌溉系统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使水从尼罗河流入这里,然后通过较小的渠道沿着洼地南面的平缓斜坡扩散开来,直到抵达巨大的加龙湖(Birket Qarun)。自古王国时期以来,随着国家对水流控制的加强,加龙湖的面积已经大大缩小,目前它的水面约在海平面以下45米。加龙湖的北面是贫瘠而陡峭的山坡。有时,埃及地图被比作一株莲花:尼罗河是莲花的长茎,三角洲是花苞,而法尤姆便是叶子。

西部沙漠达赫拉绿洲的卡斯尔城

(雅罗斯拉夫·多布罗夫斯基摄)

西奈半岛南部由山地高原组成,东南面较为陡峭,落入亚喀巴湾,西南面则较为平缓,落入苏伊士湾。和东部沙漠一样,西奈半岛南部长期以来也是铜、绿松石等材料的产地。西奈半岛北部是宽阔的沿海平原,为埃及和西南亚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走廊,不过由于其沙漠地况,这条走廊在某种程度上受限。

埃及的两个海岸分别位于北边的地中海和东边的红海。虽然地中海沿岸的降雨量略多于埃及其他地区,但它在历史上一直人口密度较低,不过最近大部分地区都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它没有天然海港,直到亚历山大城建立之后才设有港口,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也不适合与海洋之间交通的发展。

直到1869年,红海才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此前,通过陆路穿越苏伊士地峡十分艰辛,很少有人如此操作。红海向南通向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然而,红海在埃及大部分的历史时期中并没有成为一个可行而持久的与东方联系的纽带,相反,它实际上是一个障碍。主要的困难在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里,红海上都吹着强劲的北风。这就是为什么红海上的港口尽可能设在南边的米欧斯·霍莫斯(M yos Hormors)和贝勒尼基(Berenike),而不是北边地理优势更为明显的苏伊士。虽然古时曾讨论过修建一条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运河,但修建这样一条运河以与红海进行定期、大规模的航行直到蒸汽时代才得以实现。尽管埃及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但长期以来,埃及地理上的许多因素都使这个国家与外界隔绝,而不是使其与世界其他地区连接起来。

人们对尼罗河谷早期人类居住阶段知之甚少,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研究,一部分原因是尼罗河的水文条件掩盖或冲刷了大部分的考古证据。埃及东部和西部沙漠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后者的发现提供了相关背景和比较的参考框架,但它们与在尼罗河谷的发现并不一致。不过,如果可以接受人类起源于东非这一说法,那么尼罗河谷及其周边地区就曾是一些非洲人停留的地方,随后他们向非洲各地扩散并向北进入亚洲西南部及其他地区。

公元前30万年的粗制石器可以证明,埃及尼罗河谷一带早就存在人类活动,远早于旧石器时代,而且可能更早。但河谷并不一定是人类居住的最明显或最理想的地方,因为在旧石器时代的很长时间里,非洲东北部的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同。今天的撒哈拉沙漠在过去拥有着林木茂盛的高地、郁郁葱葱的草原、奔流不息的小溪和波光潋滟的湖泊,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可供人们享用。河谷虽然植被茂密,是猎物丰富的狩猎和渔猎地区,但人们也会面临困难,因为在某些时期,河谷汹涌的洪水水位比现在高得多,而在另一些时期,河谷几乎断流。

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后,全新世时期开始,非洲东北部的降雨模式发生了变化,因而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撒哈拉开始经历干燥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稳定,其间穿插着几个“湿润阶段”,因此,撒哈拉地区在最终被沙漠取代前,其大部分地区被干燥的稀树草原所覆盖。从人们打制石器并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旧石器时代,到公元前7000年末期,畜牧业、农作物种植以及永久性定居点得到发展的新石器时代之间,撒哈拉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文化和技术的进步时间大致同步。随着尼罗河泛滥时间日益规律,河谷显然成了发展农业的地点。

然而,最近在埃及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并不在尼罗河谷,而是位于西部沙漠南部。遗址发现于纳巴塔·普拉亚(Nabta Playa),位于阿布·辛拜勒(Abu Simbel)以西约100千米的古湖岸边。纳巴塔·普拉亚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或更早,它由几百个石器时代的营地、众多的墓冢、竖立的巨石(有些高达2.75米)和巨石建筑组成。该遗址的挖掘者有理由得出以下结论,“至少古埃及人的信仰、魔法和宗教的一些根源”存在于纳巴塔·普拉亚。证据如下:巨石阵可以解读为原始神庙;其他人形石碑说明这些是纪念逝者的纪念建筑;葬俗注重尸体的保存。从尼罗河谷进口货物的出现表明纳巴塔·普拉亚的居民与沿河的农民有了较多的互动。约于公元前3350年,因沙漠化日益严重,与纳巴塔·普拉亚巨石阵相关的文化随之崩溃。

纳巴塔·普拉亚石阵史前遗址的立石(马西耶·约德茨卡摄)

全新世时期的湿润阶段不时穿插着极度干旱的时期,不断迫使人们和动物离开撒哈拉,转向南部或东部寻求更适合居住的地方,那里的尼罗河提供着丰富的水源和优质的土壤。人们曾天真地认为,人口集中在尼罗河谷,加上河谷巨大的农业潜力,形成了某种临界质量(即从量变到质变),从而爆发出文明,这种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这种简单化的观点已不再被接受,到公元前6000年末前王朝初期时,埃及的大部分人口已迁至尼罗河谷,开始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周围民族的特征,并发展成古埃及文明。

从太空看埃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可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