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精神追寻:新时代伟大精神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话担当

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 尽锐出战 精准务实 开拓创新 攻坚克难 不负人民

精神内涵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短短几十年间,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先后摆脱了贫困。

当历史的时针拨向2012年,我国贫困人口还有9899万,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分散在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高山大川阻隔的地方。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做出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从此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2012年12月29—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河北阜平县,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2017-11-03)[2022-12-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26301.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习近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2017-11-03)[2022-12-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26301.

2015年11月27—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6年12月2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同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2017-12-29)[2022-12-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737103.

针对当时我国贫困发生率尚有3.1%的实际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公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全党全国进入坚决打赢深度贫困攻坚战冲刺决胜阶段。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精准扶贫方略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为解决贫困治理一系列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脱贫攻坚故事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

毛相林:开山致富的筑路人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支书毛相林带领村民花了7年时间在悬崖上凿出一条“天路”,这也是一条带领村民走向富裕之路。

“我们这里像个井底,所以习惯往上看。”暖阳洒在院坝,毛相林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老一辈传下来的顺口溜: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晕。”过往的数百年,下庄人出山只能沿着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不断向上攀援,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当时村里400多位村民,近一半的村民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贫穷闭塞,似乎成了下庄人难以摆脱的宿命。

要致富,先修路!1997年,38岁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了一项大胆建议——修路!这一想法一说出口,就遭到了众多村民的反对和质疑。此时的毛相林并没有气馁,因为他理解村民的想法,下庄村被四周的高山绝壁合围,要在这样的地方凿出一条“天路”,是何等困难的事!但是,他更知道,只有凿出路来,下庄村民才有机会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充满激情地给大家鼓劲:“咱不能一直当穷汉,就算再难,我也要带头冲一冲。这辈人修不下来,下辈人接着修,就是抠,也要抠出一条路出来!”

于是,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里,一条改变下庄村人命运的“天路”开凿了!在毛相林的带领下,老少乡亲加入筑路队伍。由于四周都是悬崖峭壁,还常常有狂风暴雨的天气,乡亲们只能寻找山洞避难,靠放一炮炸出“立足之地”;为了防止晚上睡觉翻身掉下悬崖,他们都需要在腰间拴上根“保险绳”,并将绳子的一头拴在岩壁的老树根上。毛相林在这一路上不知磨破多少双橡胶鞋,脚上手上也不知磨出多少的血泡、老茧,但是他从未将手中那把已经开了几个口子的斧头松开,甚至在山上住了3个月没回家,为的只是早日修通公路。

但是,修路的艰难远远超出了毛相林当初的想象。修路的第三年,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接连有2名村民意外身亡。26岁的沈庆富,在修路时被一块滚落的巨石砸中,不幸落入了万丈山谷。36岁的黄会元,也因被滚落的山石砸中而不治身亡。毛相林无比愧疚,他强忍悲痛,用颤抖的声音问大家:“还要继续下去吗?如果再修下去,可能还要死人。”“要修!”黄会元的父亲黄益坤应声道,“路不修了,那儿子不是白死了吗?必须修下去!我儿子死得光荣!”在场的所有人也都举起手表示要修下去。毛相林望着眼前坚定的乡亲们,强忍住眼里的泪水,立下誓言:“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我们也一定要把路修下去,让下一代人过上好日子。”此后,又有4名村民为修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下庄人修路的决心。为了早日走出大山,早日拔掉穷根,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夜以继日埋头苦干。

7年!整整7年的时间!下庄村乡亲在毛相林的带领下,终于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这条“绝壁天路”也是他们走出大山,与外界联系,脱离贫困的幸福之路!

路通了,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村民还是因为常年的乡村闭塞,没有好的创收渠道,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毛相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呢?他千方百计改造下庄村的发展模式,将传统单一的种植方式改为种桑树养蚕,但是因为气候等原因并未成功。毛相林又带着村民种植柑橘树,但不承想,村里的500亩柑橘又生虫害,几乎绝收。痛定思痛,毛相林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他当众检讨并寻找失败的原因。此时,善良的村民坚定地选择依旧支持他:“当年修路那么苦都熬过来了,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不久,县里派来了柑橘栽种技术专家,手把手教村民栽种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的柑橘产业终于“起死回生”。2019年,柑橘产量接近40吨。

村民终于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但是,因为柑橘的收成只有一季,而且不同村民的种植效果也不一样,他们不想只依靠柑橘这一项成果。于是,在县城吃到过香甜西瓜的毛相林,就有了种植西瓜的想法。有了种植柑橘的经验,毛相林这次变“精明”了。他先请教专业人士,然后自己试种两分田,可喜的是,第一次试种就获得了成功!他种植的西瓜在县城大卖!村民们纷纷加入了种瓜的行列。

慢慢地,在毛相林的带动下,下庄村确定了发展柑橘、西瓜、桃这三大产业,打通了脱贫致富路。2015年,下庄村整村脱贫;2019年,全村累计64户269人稳定脱贫。脱贫后的下庄村迎来了更多的新变化,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下庄村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2021年2月25日,毛相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毛相林将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下庄村的脱贫工作。下庄村成为书写乡村振兴“中国故事”的生动注脚。

参考文献

[1]《毛相林:“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人民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0/1117/c117092-31933262.html。

[2]《敢向绝壁要“天路”——记当代“愚公”毛相林》,光明网,https://politics.gmw.cn/2020-11/16/content_34373144.htm。

张桂梅:无私无我的“燃灯校长”

2020年5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21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1年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这些还只是张桂梅近年获得的荣誉,在这之前,她获得的各种荣誉已经数不胜数。张桂梅是人们心中的“明星”。但是,张桂梅说:“荣誉是人民给我的,应当让它为人民造福。”

“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40多年,燃烧着珍贵的生命,用炽热的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山区女孩的追梦人生。张桂梅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自己也身患多种疾病,却坚持抱着病体四处筹资,在云南省华坪县筹建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女子高中没有进校门槛,建校10多年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走出了大山,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1996年8月,张桂梅来到丽江华坪县当了一名教师。她本可以进华坪一中,但她放弃了,选择了中心中学。因为中心中学办学条件比华坪一中差。1997年8月,华坪县民族中学分设成立。当时张桂梅正在住院做手术,但是她马上又主动要求调到民族中学工作。因为她知道民族中学的办学条件最差:经费最紧张、校舍最破陋、教学设备最落后、生源素质最差、学生又最穷。哪里办学条件差,她就要求往哪里调,这就是张桂梅。在民族中学工作期间,她曾经为了让一个失学女孩归校,走遍了大山深处、叩门问人。当终于见到这位“不争气”的孩子时,张桂梅没有责骂,只有满脸的心疼、双目的泪水与苦口婆心:“你为什么不和我说一声就回来了?走,回去!和我吃,和我睡。”女孩不做声,过会儿一边嘴里嘟嘟囔囔着“不读了,不想读了……”一边又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张桂梅见状,急急忙忙地和孩子父母商量,不管出钱还是出力,她都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要把这孩子带回去继续上学。孩子父母终年在大山里生活,不知读书的用处,还是不同意让孩子继续学业。张桂梅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女孩的父母:“女孩子也要读书,读书能挣钱的,上学的钱我来出……”终于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就是这样,张桂梅一个又一个找回了很多像这样“读着读着就不见了”的女孩。就是因为这群可怜的孩子,张桂梅开始有了一个大而美的梦想,“我要在这大山里办一所全免费的女校,让那些因贫困和愚昧而辍学的女孩子都能够上高中,上大学!”她,决心成为这些山区女孩的妈妈,帮助她们梦想起航、翱翔万里。

2002年,建校的漫漫征途开始了。张桂梅带着证件辗转各地,一遍一遍地请求:“请支持我们,请关注山区孩子的命运,帮帮我们吧!”但与之相随的是一次次嘲讽、谩骂,甚至被吐口水,被讥笑为“骗子”……五年,她苦不堪言、路远迢迢,但换不来梦想成真。五年,只筹款到1万元。她苦恼过、无措过,但从没退缩过。所有的委屈在张桂梅心中都不算什么,因为还有一群孩子在等待她的救助。

时光善待坚定而又努力的人。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获得了更大的发声舞台。她告诉记者,自己有一个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希望通过记者呼吁社会关心贫困山区的教学,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很快,《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丽江市和华坪县硬是从并不宽裕的财政收入里各拿出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县里还划拨了建校用地,一些企业家也纷纷解囊相助,张桂梅的女校终于开始筹建了。2008年9月,华坪女高正式开学。大山的女孩们如愿拥有了梦想的起航点——华坪女高。为了让学生考出大山,张桂梅把“家”安在了学生宿舍。每天5点多,张桂梅就起床了,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陪伴学生晨读、上课、自习,晚上12点后才休息。连续多年,华坪女高不仅一本上线率保持在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也位居丽江市14所高中的第一名。华坪女高佳绩频出,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这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写给张桂梅的颁奖词。让我们共同致敬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的张桂梅校长,她值得拥有每个人的敬意!

参考文献

《女高校长张桂梅》,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21/0331/c1006-32065740.html。

黄文秀:大山女儿的青春之歌

不忘来路感党恩,坚定信念跟党走。这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黄文秀,用生命践行的座右铭。

2016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黄文秀放弃了留在北京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广西百色革命老区工作,并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然而,2019年的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这位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的人生定格在30岁。黄文秀被追授“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中共中央授予她“七一勋章”。

1989年,黄文秀出生于百色市田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她在国家助学政策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所以,在小文秀的心里,不仅埋下了奋发自强的种子,更是滋养了感怀党恩的真情。

2008年,黄文秀考取了山西长治学院。刚入校不久,黄文秀就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在申请书中写道:“没有政府的扶贫资助,家里不可能供得起我上大学。我选择读思政专业,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发自内心的。”大学期间,品学兼优的黄文秀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在本科毕业之后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毕业,黄文秀就主动放弃北京的工作机会,回到了生她养她的革命老区百色。她说:“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的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为了响应国家的脱贫攻坚号召,两年后她主动要求来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

百坭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村子位于深山之中,群山环绕,山路蜿蜒陡峭,村里的贫困户散居在11个自然屯,最远的距离村委会13公里。当初组织考虑到一个女孩子去偏远的百坭村开展工作会不方便,本想给她换个离县城近点的地方,但被她拒绝了。上任不久,她就发现村里的实际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对于她这个不熟悉地形的“新手”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不仅如此,初到百坭村,她便面临着村民们的“偏见”,村民们认为她“只是来镀金的,不可能真心实意帮助大家脱贫”。但她没有失去信心,坚持深入地开展群众工作。她走访贫困家庭的时候,常常脱下外套就帮助打扫院子;贫困户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时间久了村民们见得她多了,开始慢慢地接受她。经过两个月的摸底,她就基本掌握了全村概况,并且绘制了百坭村贫困户分布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

黄文秀把扶贫之路作为“心中的新长征”。她在驻村日记里这样写道:“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两万五千公里,对于黄文秀来讲,有别样的理解。她经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这就是黄文秀的初心。

虽然扶贫之路充满艰辛,但黄文秀的身上始终洋溢着积极乐观、奋斗拼搏的青春热情,充满了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青春力量。她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跑项目、找资金、请专家,深入挖掘百坭村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等适合百坭村发展的特色种植产业。仅仅一年时间,全村种植杉木从原来的8000余亩发展到20000余亩,砂糖橘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另外种植优质枇杷500余亩。2018年,通过建立电商服务站,黄文秀帮助全村群众销售砂糖橘4万多斤,销售额达22万元左右,30多户贫困户每户增收2500元左右。2018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从她上任时的22.88%降至2.71%。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38万元,实现翻倍增收。黄文秀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成立了“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小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村规民约吟诵比赛、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等等,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激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在她的带领下,百坭村获得百色市2018年度“乡村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

就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即将实现的前夕,2019年6月16日,百色遭遇强降雨。当天,黄文秀正利用周末回家看望刚刚做过大手术的父亲。她心中惦记着百坭村群众安危,决定连夜开车从百色赶回百坭村。临走前,父母嘱咐她:“太晚了,又在下雨,开车注意安全!”就在回百坭村途中,黄文秀遭遇了山洪暴发,不幸因公牺牲,年仅30岁。这朵最美的花,就这样停留在了最美的年华。

“出走半生程,不忘来时路”,短短十字,不仅是对黄文秀的生动写照,更是当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外在体现。“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这是“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写给黄文秀的颁奖词。黄文秀的故事鼓舞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青年们立下铿锵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参考文献

《致敬“大山的女儿”黄文秀》,中国青年网,https://news.youth.cn/jsxw/202207/t20220728_13879191.htm。

刘虎:用生命引水的“拼命三郎”

他,用生命赴使命,为伽师县脱贫攻坚补上了饮水安全的短板,让一方群众喝上了甘甜水。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奖状是由妻子前往人民大会堂代领的,他重病卧床,通过手机观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盛况。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时,热泪顺着他消瘦的脸颊滚落下来。他吃力地说:“能让伽师人民早日喝上甜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值得的……”同年7月3日,这位1米8的汉子,终因病情极度恶化闭上双眼,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伽师人民。

他,就是拼了命也要把甘甜雪水引入新疆伽师县的伽师县水利局原局长刘虎。

伽师县地处新疆喀什地区,长期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千百年来,伽师县人一直为饮水困扰。“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咱们生在这穷地方,就是吃苦咸水的命。”喝上健康优质的自来水,是几代伽师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伽师县的饮水条件逐步改善。1995年,伽师县又开启了向地下寻水的征程。历尽艰辛,2007年,饮用涝坝水这一取水方式终于在伽师县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地下水水质差仍旧困扰着伽师干部群众,即使井深不断加大、管线不断延长也依然成效不佳。

2016年11月,刘虎由伽师县农业农村局调至县水利局任局长。他深知,城乡饮水安全是伽师县脱贫摘帽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关系到伽师县能否在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于是,他决心把数百公里之外的甘甜雪水引入伽师。但是这个工程要穿越3个县,途经戈壁碱滩、沟壑库塘等区域,建设难度很大。伽师县水利局副局长阿巴斯·斯地克说:“把冰川雪水引入伽师,这是几代伽师人的梦想。但是,这工程大得我们想都不敢想。”

刘虎不是不知道困难有多大,但他决心迎难而上:“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我们对人民的脱贫承诺。”他带领技术专家一趟趟勘察建设路线,一遍遍修改建设方案,一次次向上级水利部门请示汇报。通过多次论证、多方努力,2019年5月2日,总投资17.49亿元的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终于开工,被当地干部群众视为“不敢想的引水项目”落地了!65个标段,跨越3个县,输水干管长112公里,输水支管长167公里,改扩建配水管网1548公里。这些数字对刘虎和他的团队来说,意味着“5+2”“白+黑”成了常态。“我每做成一件事就收获一次快乐。”刘虎说。白天,他和同事一起翻沙包,跨戈壁,走村串户,只要施工中遇到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晚上,他参加完调度会,又回到办公室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办公室的灯总要亮到深夜。刘虎把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即便这样,他也总是说说笑笑,无怨无悔。每当有人劝他:“刘局长,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啊!”他立刻很精神地回答:“我不累,工作是快乐的!”

伽师群众笑称刘虎是“拼命三郎”。但是,早在2017年5月,刘虎就被确诊为肺癌。工作期间,有时胸痛得满头大汗,但他一声不吭,实在忍不住了,就悄悄去医院做化疗,第二天又出现在施工现场。“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施工后,刘局长去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少,医生打电话都劝不动他。”刘虎的同事吾斯曼·热合曼回忆说。原本每隔21天需进行一次化疗的他,一连5个月都没去过医院。年迈的母亲近乎央求地让他抓紧住院养病,他却哄着母亲说:“我好着呢,不用担心,等工程完工后我就立刻住院!”

2020年4月下旬,刘虎夜晚巡查管线,接到下游管线巡检人员的电话:“我们这里水压不正常,管道漏水了。”二话不说,刘虎坐上车就往排气井奔去。他一边协调技术专家赶过来,一边安排巡检人员抢修,并以最快速度调集来2台水泵。他在井边打着大灯指挥工人井下作业,一直到故障排除完毕,已是凌晨4点多。“走,我们继续巡检。”疾病缠身的刘虎,双腿如灌了铅一样沉重,但他丝毫没有表现出要休息的意思,吃了随身带的止痛药,又奔向下一个点。“刺骨的寒风吹来,让人连连打寒战。”参与巡检的邓龙回忆当时的情景,动情落泪,“但是刘局长一夜没有合眼。”

2020年4月底,工程进入试供水阶段,刘虎的工作更加繁忙。

一天,在总水厂调试设备的刘虎,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虎子,啥时候回家呀?”父亲有些犹豫地问。

“最近可忙呢,通水后就回家。”刘虎答完就挂断了电话,埋头继续干活。3天后,母亲的电话又打了过来,试探着说:“没啥事,就问问你啥时候回家,你爸想你了。”“等通水了,我就回去看你们。”刘虎又一次挂断了电话。过了2天,刘虎的妻子宋桂蓉又打来了电话:“你快请假回家,老爹住院了。”等刘虎赶到医院才知道,父亲住院好多天了,就盼着儿子回来看看。刘虎只在医院短暂停留,他安慰母亲道:“等通水了,我就回家照顾你们,到那时,天天陪你们。”其实那时刘虎的心因愧疚在滴血。他以为还有机会实现心愿,却没想到,那一次竟然是永别。

改水工程以惊人的速度和优异的质量争分夺秒地向前推进着。2020年5月20日,工程实现了正常供水,水质检测完全达标!工程开工到完成,仅仅用了短短8个多月,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工期比同等规模的工程缩短了近一半!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带着伽师人祖祖辈辈的希望和期盼,奔向伽师县10余万户家庭。“甜水来了!”“好水来了!”人们奔走相告,跳呀、唱呀、笑呀……而此刻,47岁的刘虎,哭得像一个孩子,眼泪顺着这位为水而战的“拼命三郎”的黝黑脸庞哗哗往下流。

2020年9月,刘虎住进了医院。由于持续休息不足、治疗不及时,他左眼失明,癌细胞转移至骨髓,瘫痪在床。2021年7月3日,刘虎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伽师人民。弥留之际,他拉着妻子的手说:“我们的党走过了100周年,我也快年过半百了,不能陪你走完下半生是我最大的遗憾,但能够为党做些工作,此生也值!”

刘虎用忠诚和大爱、热血和激情、拼搏和奋斗,奏响生命的浩歌,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刘虎:为了让群众喝上“幸福水”》,人民网,http://xj.people.com.cn/n2/2021/1107/c186332-34993680.html。

[2]《“拼命三郎”刘虎:用生命引来甘甜水》,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501560014_120154373。

[3]《让乡亲们吃上甜水,此生无憾》,人民网,http://xj.people.com.cn/n2/2021/0226/c186332-34595164.html。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8年脱贫攻坚战,让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换上新颜、名扬中外。

十八洞村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苗族村寨,但是因为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交通闭塞又缺田少地,群众生活常年徘徊在贫困线以下。他们在干硬的土地上用锄头奋力开垦,然后小心翼翼地播下粮食的种子,盖上土,把自己的希望种下。他们用粗粝的手掌呵护小小的种子发芽,却发现自己无力抵御天灾,无力挽回作物的死亡,更无力把自己和伙伴带出特困地区。2013年,全村225户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一家人几兄弟合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那条好一点的裤子。”这就是从前的十八洞村,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精准扶贫,使十八洞村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

2013年11月3日,对十八洞村人民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里,坐在村民晒谷场上,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习近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2017-11-03)[2022-12-02].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26301.,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赵承,霍小光,张晓松,等。习近平的扶贫故事[N].人民日报,2020-05-20.的重要指示。习近平说:“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EB/OL].(2013-11-06)[2022-12-02].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3444549.

习近平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EB/OL].(2021-11-05)[2022-12-02].https://www.12371.cn/2021/11/05/VIDE1636090811985724.shtml?from=groupmessage&ivk_sa=1024320u.。自此,十八洞村的村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开启了封闭的山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十八洞村的首要任务。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村里以“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等“九个不评”排除法和“户主申请、群众评议,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七道程序”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完成了十八洞村贫困户识别工作,共识别出贫困户136户54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7%。

2014年,县扶贫工作队进村,按照“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当地的发展潜力,一户一策带领村民发展猕猴桃、烤烟、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种植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为了把猕猴桃做成十八洞村的特色产业,当地干部针对“人多地少”问题,提出按照“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的思路,探索实施了“飞地经济”模式:在20多公里外的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来弥补村里土地不足的问题;村民用政策支持的扶贫资金入股,通过分红获得红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提供技术帮扶指导……“飞地经济”模式带动了村里经济快速发展,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村里还发展以土鸡、蜜蜂为主的养殖业,昔日的“三无”村民龙先兰变成了今日的“养蜂大王”,不仅自己实现脱贫,还邀请村民组建合作社,带动118户562人一起养蜂,年收入达150万元以上。

退休村支书石顺莲牵头成立“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和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养绣工,拓展订单业务,不仅让参与其中的农民收入提高,更是将十八洞苗绣打出了品牌,使其成为高端商务礼品,甚至与“高铁”这张中国名片一起走向了世界各地。

村里有好水,堪比“真正的农夫山泉”。为了把好水卖出去,村干部抓住企业家代表来村考察的机会,积极促成合作。2017年10月,一座现代化水厂建成投产,十八洞村集体以资源和品牌入股,占股15%,近两年村集体年均分红60万元。

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十八洞村脱贫摘帽。2019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6.4万元。2020年,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6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

新时代的十八洞村,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十八洞村人正摩拳擦掌,从打造精准扶贫样板的经验出发,向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进军。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像十八洞村这样的奇迹一定会越来越多,这些美丽村庄描绘的拼搏奋斗画页,正汇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画卷。

参考文献

[1]《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攻坚样板村》,澎湃网,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2435551。

[2]《湖南十八洞村:从精准扶贫出发向乡村振兴进军》,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n1/2022/0712/c1008-32472676.html。

[3]《“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十八洞村脱贫评估表》,宣传家网,http://www.71.cn/2022/0210/1158620.shtml。

从2012年底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攻坚克难的精气神。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初心永照。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