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心理治疗中处理情绪
近年来,心理治疗界对如何处理情绪呈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各门各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也发展出许多方法。在之前的书里,我一一列举了这些方法并作了比较。在本书中,我想更进一步提出一种跨诊断标签、跨理论学派的视角。该视角基于以下三个主要观点:(1)心理问题的表面形态各异,可是情绪常常处于这些不同形态的中心;(2)无论治疗何种情感障碍,治疗师要想治愈或缓解来访者的痛苦,都必须既接纳情绪又能改变情绪;(3)心理“不适”(dis-ease)常有情绪的原因,要想让来访者获得持续的改变,在情绪的深层实现转化就十分必要,这完全不同于改变症状或让来访者掌握应对技巧。
本书适合各个流派的心理健康临床工作者和相关助人专业的学生阅读。其他专业人员若在工作中需要面对有情绪困扰和痛苦感受的人,也可以从本书中获益。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处理情绪,这在心理学、精神科或社会工作的研究生课程中尚未被专门提及,而一线的临床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来访者的情绪痛苦。本书可以帮助你更清楚地思考如何处理情绪,并告诉你相应的方法。
我在各章分步解释了帮助来访者实现情绪改变的重要技能及情绪改变的阶段,并从实际的治疗谈话中截取一部分,向读者呈现逐字记录稿。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他们的个人信息细节和真实姓名已被隐去。在临床谈话的记录稿中,我还加入了一些简短的注解说明。每次治疗之后,我都会对该次治疗进行任务分析,指出可见的改变发生的具体节点——不管这些改变表现在言语上,沉默中,语音、语调的变化上,还是动作上或脸部表情上甚至眼泪中——来访者是否正在经历改变,治疗师是否正在辅助这些改变。我之所以呈现自己对治疗谈话中这些微小的实时观察和分析,是为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辨识治疗的进程。这些分析当然也可以用作团体讨论或督导和刻意练习的模板。
时至今日,诊断和治疗一直被疾病分类模型的方式统领着。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在表面症状之下具有类似的基础,这些相似的过程在其他心理问题上也存在(Kendler,1996;Kessler,2005)。此外,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统计都有证据显示,精神障碍出现并发症的比例高达40%~80%(Brown & Campell et al.,2001;Kessler et al.,2005)。
临床领域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许多干预措施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精神障碍,这些特定的方法对并发症的关注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没有。鉴于此,临床工作者们越来越同意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分类和治疗精神障碍(Barlow et al.,2004)。一种跨诊断标签的方法——识别核心、共性、非适应性的心理过程,并针对它们展开治疗(Barlow et al.,2004)。同时,这种方法还需要能够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及大的诊断类别做出调整。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就需要额外的干预过程。
不同的心理治疗模式考虑和处理情绪的方式不同,但所有治疗方法的目标都是帮助人们减轻情绪上的痛苦。它们常常被看作不同的方法,这更多是它们话语体系上的差异,但这些不同的方法有许多相似的特点(Abbass,2015;Fonagy et al.,2002;Fosha,2004;Greenberg,2011;Greenberg & Safran,1987;Jurist,2019;McCullough,1999;Perls et al.,1951;Rogers,1957)。
在本书中,我尽力呈现一个已受广泛认同的连贯的情绪理论视角。同时我希望提出一个跨诊断标签的观点,这个观点详细区分的不是症状,而是深层的情绪原则和处理情绪痛苦的一套方法。我相信,从长远来看,我提出的这套方法能够提升治疗各种精神障碍的疗效。这套方法适用于处理所有基于身体的隐性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在人们的意识觉察之外运作,较少与大脑左半球处理语言和显性知识的部分相关,而与大脑右半球的隐性过程(认知、情感和动机过程)更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