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孩子是父母无意识的呈现

育儿过程其实也是亲子互动的过程,父母正是通过互动对孩子产生各种影响,父母的情绪、人格、行为、语言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然而,仅仅知道父母在哪些方面影响孩子,还不足以让我们了解亲子之间的互动真相,其背后深藏的心理机制更值得探索。

孩子通过父母的眼睛来了解和定义自己

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这面镜子不断了解自己。父母看到镜子上不喜欢的“污点”(比如孩子被别人打了一下没反应,父母解释为“孩子太胆小,容易受人欺负”),就想擦掉这个“污点”(让孩子变得胆大,不被欺负)。经过父母的多次强化,孩子就会得到确定的信息,即我是一个容易被欺负的人,而这将来很可能变成现实。

这个结论是孩子透过父母看到的。事实上,这只是父母由于自己曾经的心理创伤(如自己容易受人欺负等)而得出的结论,或者是父母对此行为进行了歪曲解释(被人打了一下不还手,就觉得孩子容易受欺负和胆小)。但如果父母对自己不够了解,即不了解自己的心理创伤,或者意识不到自己进行了歪曲解释,就会通过控制孩子来缓解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父母对孩子的信念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大量关于社会、自我或他人的信念和规条,这些信念和规条有些能够被自己意识到,但更多被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如果父母对于亲子育儿的信念处在潜意识层面,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强有力”地塑造着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一个棒球冠军到监狱与罪犯见面,其中一个犯人问冠军:“我从小也非常热爱棒球,我想知道你是怎样成为全美棒球冠军的,这曾经也是我儿时的梦想。”冠军说:“小时候我在打棒球时,不小心将球打到玻璃上,爸爸说:‘打得好!照这样练下去,你一定可以成为美国最棒的棒球选手!’所以,我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犯人听后,幽幽地说:“我小时候打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玻璃上,爸爸说:‘你再这样打下去,将来会进监狱的!’所以,我就来了。”

两个人小时候有过同样的行为,但冠军父亲和犯人父亲看待孩子的行为时有着不同的信念,从而造就了孩子不同的未来。这说明,真实的信念就像“咒语”一样,进行着自我实现。

父母眼中的世界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世界

孩子通过父母的眼睛来感受世界是否安全、他人是否值得信任等。如果父母觉得他人是不可信任的,孩子也无法相信他人,不能坦然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或者当有人主动帮助他时,他也会怀疑别人的用心。反过来,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又会使其创造出不值得信任的外部环境,以证明自己眼中的世界是对的。如果父母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强弱关系,孩子从父母的眼中看到的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斗争。如何在斗争中生存下来,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则是头等大事。

令父母们无法释怀的是,如果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成长,孩子即使到成年,也可能会一直保留着儿时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再一次创造了与父母眼中的世界相似的外部环境。

父母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不是用某一部分影响孩子,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塑造着孩子的现在和未来。而成长为一个更一致、更完整的个体,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做了父母,更是作为一个个体最高的追求目标。

因此,学习做父母的本质就是进行自我成长,并了解亲子互动的真相。

一是父母应该通过自我成长,加深对自己感受的了解,能够区分哪些情绪是自己的,哪些情绪是孩子的,并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领悟了这些,就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驱使,不会通过控制孩子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这时,父母就更可能区分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孩子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需要。

二是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互动的真实过程,结合自己的育儿实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变成更加自信的父母。如果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父母会变得更有洞察力、更懂孩子,也更能灵活多变地处理孩子的教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