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尉迟家的傻儿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风起

之后的半个月内,尉迟宝琪的生活慢慢规律起来。他早晨早起跑步锻炼身体,上午和下午便在疯狂的抄录着王家《三国志》的注和释。中间李崇义和程处默过来了几趟,尉迟宝琪只是下厨分别给他们各做了道新菜,其它全部交给了自家厨娘。

对了,每次做了新菜后,尉迟宝琳都会过来,装上砂锅后,便匆匆出去了。尉迟宝琪问他,是不是给岳丈送过了?得到的回答,却是神秘的“不可说。”。问了几次后,尉迟宝琪也不管了。

这天是除夕,尉迟宝琪终于将《三国志》内的注和释抄完。准备过了明天的元日大朝会后,就给王家送过去。

尉迟宝琪,翻看着眼前两本,密密麻麻充斥着注和释的《三国志》,不由嘀咕道:“果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半个月的强度,比我之前参加高考的前一个月的强度都大。幸好是抄完了,明天下午借着拜年的机会,给王家送过去,王珪应该不会再骂我了吧?”

等过了日中,尉迟宝琪便开始忙活夜里的年夜饭。而侍从和侍女已经开始在正堂,摆放崭新的用具。

尉迟敬德和尉迟宝琳则进入尉迟家的祠堂,将丰富的祭品(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等)摆放到祖宗牌位前。

夜幕缓缓落下,尉迟敬德领着尉迟宝琳、尉迟宝琪、尉迟环,进入了祠堂。尉迟宝琪三人跪在祠堂内,看着尉迟敬德给祖宗牌位上香后,跪在他们兄弟三人前,开口说道:“元正启祚,万物惟新,伏惟告祖宗……”

尉迟宝琪听了一会儿,就知道这是尉迟敬德在跟祖宗做汇报呢。先是说了自己爵封吴国公,又说自己身上的官职,然后就是说他们三兄弟,什么尉迟宝琳准备出仕了,尉迟宝琪爵封泾阳县男了,尉迟环在他的教导下,学问也长进了等等等等。

等吃完晚饭,尉迟敬德带着尉迟宝琪兄弟三人,参加了部曲们的宴饮。等过了子时,尉迟宝琪便拿过《三国志》来,开始燃烛守岁。

过了两个时辰后,春桃等侍女便拿来了参加元日大朝会,用到的朝服。尉迟宝琪看着眼前五品绯色的官袍,对着春桃说道:“给我穿那个深青色的就行,不用这绯色的。”

等尉迟宝琪穿戴好八品官员的深青色官服后,尉迟敬德身穿上好绫罗制作的紫色官袍,束着金玉带,腰佩金鱼袋,昂首阔步的走了过来。

“怎么穿深青色的?”

尉迟宝琪看着尉迟敬德,昂首挺胸,一副朝廷重臣的做派,马上回道:“我还未及冠,穿绯色官袍太显眼了,还是深青色好。”

“我也说不过你。咱们出发。”

等尉迟宝琪跟着大部队,在太极殿内站到自己位置上的时候,还未到拂晓分。此时太极殿内,烛火通明,殿上陈设礼乐、历代宝玉、车乘,仪仗庄严。

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等天空第一缕曙光亮起的时候,李二陛下衮冕临轩,这时尉迟宝琪随大流开始大礼参拜,口喊“万岁。”

等尉迟宝琪起身后,才发现皇后、朝集使以及皇亲国戚都着朝服,一同参加元日大朝会。尉迟宝琪看着先是皇太子、诸公的献寿礼仪,然后中书令上奏地方的贺表,接着便是黄门侍郎奏祥瑞吉兆、户部尚书奏诸州的贡献之物,礼部尚书奏诸蕃的贡献等等。

终于元日大朝会开完后,尉迟宝琪跟着尉迟敬德回家,马上便被尉迟宝琳喊上,开始去各家拜年。

唐朝“元正”假期,七天,元日前三后四。也就是春节放假七天,从正月初一的前三天,放到正月初四。

我们熟悉的古代拜年贴,也叫“飞贴”。是贞观年间,李二陛下用赤金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给大臣的。这一举动迅速在民间普及,人们不可能用金箔,便用梅花笺纸替代。但现在是肯定没有的,毕竟“贞观”这个年号,上午在大朝会上,才刚刚宣布。

等到了酉时,尉迟宝琪便回府,拿上王家的《三国志》,便朝王珪的住处走去。

等尉迟宝琪到了王珪府门外,看着这三进的小院子,不禁疑惑开来,王珪可是唐初四大明相呀。唐朝建立后,王珪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怎么回如此清贫呢?

怀着疑惑,尉迟宝琪进入了王府。

“元正启祚,万物惟新,伏惟世伯尊体万福”这是尉迟敬德教的。尉迟宝琪进入正堂,看见王珪,便右膝着地,说着贺岁词。

唐朝拜年是要右膝着地的,白居易《元日对酒》诗中有“庆吊经过懒,逢迎跪拜迟。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之句。

王珪一听尉迟宝琪称呼他为世伯,脸色便有不悦,但他仍是勉励了尉迟宝琪一番,然后才对尉迟宝琪说道:“仁佑因要参加今年科举,现在已经在我这里了。你要还书,还是自己去交给他吧。”

“诺。”

尉迟宝琪便跟着侍女,找王仁佑去了。

进入王仁佑所住的厢房,尉迟宝琪便看见一个沉稳的年轻人,坐在椅子上,手拿一本《论语》。尉迟宝琪知道这是王仁佑的下马威,毕竟刚刚侍女是进去通传过的,但谁让尉迟宝琪之前的做法实在无耻呢?

尉迟宝琪见王仁佑不理自己,笑呵呵的说道:“仁佑兄。我来还书了,你是不是也将我的墨宝,还给我呀?”

王仁佑被尉迟宝琪的话,给气笑了,“泾阳县男,我从未见过如你这般,厚颜无耻之人。”

随着王仁佑抬头,尉迟宝琪发现,王仁佑居然开始蓄起了胡须。

王仁佑走进卧室一会儿,便出来了,“给,你的借条。”借条二字,王仁佑是咬着牙说出来的。

尉迟宝琪连忙从怕尉迟宝琪吃亏,主动请缨跟来的尉迟禄手中,接过王家的《三国志》,郑重的放到书桌上,“仁佑兄,完璧归赵。你看看。”

王仁佑仔细看了好一会儿,发现没少一页,且保养的还不错。才露出了笑容,“泾阳县男,听说你也治三国?”

看着王仁佑终于有了笑脸,尉迟宝琪立即打蛇随棍上,“什么泾阳县男的?我都称呼你为仁佑兄,你称呼我宝琪就行。我就是喜欢看《三国志》,在你这行家面前,可不敢说治呀。”

“好,那宝琪,有时间,我们一起聊聊,沟通下各自对《三国志》的看法。”

“没问题。时间、地点你定。我绝对奉陪。”

和王仁佑聊了一会儿天,尉迟宝琪便提出告辞。王仁佑也知道,这些天正是这帮勋二代忙的时候,也就没多加挽留,便送尉迟宝琪出了王府。

等尉迟宝琪汇合尉迟宝琳,又开始去各府拜年的时候。王仁佑被王珪的儿子王崇基,拉着一起去了东市的酒楼,饮宴。

两人刚刚坐下,王崇基便迫不及待的问道:“仁佑,尉迟宝琪今天找你什么事?”

“堂兄,尉迟宝琪过来将我家的《三国志》还了。”

“看你的神色,和他关系还不错?”

“还行吧。也是不打不相识,去年十一月他将我家的《三国志》抢了,那时候我真的是恨不得杀他而后快,慢慢想通了,他也是爱书之人,何况还是开国泾阳县男。堂兄,你是没见,尉迟宝琪将《三国志》保养的非常好。”

“有关系就行。你每天躲在家里读书,不知道尉迟府的家宴在这一段时间,是如何的声名显赫,现在咱也有关系了,有时间就过去见识见识?”

“这到是没问题。我和尉迟宝琪约好了,有时间一起聊聊《三国志》。但是堂兄呀,还是要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呀。”

王仁佑两人没看见,离他们不远处的一位二十左右的男子,当听到他们说出尉迟宝琪这个名字后,便竖着耳朵将两人的谈话,听了个完完整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位年青的男子,正是韦家的嫡子韦国清。说道韦家,便不得不提“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就是韦杜,距离天仅差一尺半,毕竟天高三尺。那么韦家和杜家真的这么牛吗?答案是真的,根据《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统计,有唐一代韦家先后有十七人拜相,杜家有十二人拜相。韦家的宰相中,比较著名的有韦弘敏、韦承庆、韦巨源、韦安石、韦温、韦见素、韦处厚等;杜家则有杜如晦、杜淹、杜佑、杜元颖、杜审权、杜正伦等。

韦家和杜家作为关陇大族,是世代姻亲,且两家家风极正。但就像每棵树上,都有长歪的枝杈;再好的家族内,也有心思阴暗的人。

而韦国清,就是一个小肚鸡肠、且心思阴暗的人。随着尉迟府家宴的名气,越来越大,客人也是趋之若鹜。但韦家,和尉迟家没什么交集,不便过来,这本来没什么,但和韦家世代联姻的杜家,却因为杜如晦是玄武门功臣,且嫡长子杜构和尉迟宝琳关系亲近,杜构便受程家兄弟邀请,去了两次。

这两次因为机缘巧合,杜构带上了年幼的杜荷。杜构年长,比较稳重,但杜荷比较跳脱,跟自己的朋友吹嘘尉迟府家宴是多么多么的热闹,多么多么的美味……这让爱慕虚荣的韦国清很是羡慕,慢慢便变成了嫉妒,而罪魁祸首尉迟宝琪也让韦国清记恨上了。

原来尉迟宝琪,作为“尉迟家的傻儿子”,韦国清是看不上的,但随着尉迟宝琪因公封爵,且组织的尉迟府家宴也是声名赫赫,最重要的一点是:韦国清看上了李雪玲。想着有姑母韦贵妃的助力,事情应该是十拿九稳才对,但还没等自己跟家里开口,便传来尉迟宝琪跟李雪玲定亲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后,韦国清很是颓废了几天。本来自己的兄长还未婚配,李雪玲也没到及笄的年龄,韦国清觉得事情应该不急,但哪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兄长也未婚配的尉迟宝琪,截了胡。

真是旧怨又加新仇。一听尉迟宝琪居然只看了不到两个月《三国志》,而且尉迟宝琪赶路就用了将近一个月,来到长安后,又组织了尉迟府家宴,忙的哪有时间看书?而王仁佑则是出身诗书传家的太原王氏。

韦国清沉思片刻,便起身出了酒楼。他决定这次,一定要尉迟宝琪声名扫地。

第二天,尉迟宝琳领着尉迟宝琪、尉迟环来到了京兆始平苏府。

这个苏府,是尉迟宝琳母亲苏娬的娘家,也就是尉迟宝琳的外公家。因为苏娬是尉迟敬德的正妻,所以作为庶子的尉迟宝琪和尉迟环,也称呼其为阿娘,而这苏府,也算是尉迟宝琪和尉迟环的外公家。

三兄弟登门后,先是大礼参拜了外公苏谦,然后尉迟宝琳和尉迟宝琪便坐在下首陪着老人家说话。尉迟环因为年纪小,则是跟着侍女进入了内宅,和他的表兄、表妹玩耍去了。

这次苏谦对尉迟宝琪极为友好,让尉迟宝琪都有点受宠若惊。之前原主的记忆内,可不是这样的呀,原主记忆里,苏谦是个极为严肃的老头子才对。但尉迟宝琪微微思量,便明白了原因,因为之前虽然尉迟宝琪也没有多少机会获得尉迟敬德的爵位,但那不是还有万一吗,但现在,尉迟宝琪自己身上已经有了爵位,那就绝对不会再觊觎尉迟敬德留下的爵位了。

苏谦的亲外孙尉迟宝琳,不但消除了潜在的一丝隐患,还获得了一大助力,毕竟“打虎亲兄弟”呀。而尉迟宝琪在苏谦眼中的身份,也是由隐患变成了助力,能不对尉迟宝琪和颜悦色吗?

等到日中,两位舅舅遣人送回信来,亲戚家盛情难却,要晚一些才能赶回来。

等尉迟宝琪吃完午饭后,本来是想等着两位舅舅苏昭、苏哲回来的,但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苏谦恐路上湿滑,便催促着尉迟兄弟去长安。

在饭桌上,听闻尉迟宝琪对史书感兴趣,苏谦还将家里珍藏的《史记》抄本,送给了尉迟宝琪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