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礼教的枷锁
在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环境中,林婉的成长历程犹如被囚于重重枷锁之中,而女德教育更是其中最为沉重的一道枷锁,在嬷嬷们的严格教导下,她逐渐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与男性在家庭和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异。
林婉尚在幼年时,女德教育便如影随形地开始了。嬷嬷们就像是封建礼教的忠诚执行者,她们有着刻板而严肃的面容,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嬷嬷们教导林婉女德的场所通常是在家族中一间静谧的偏房,房间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息。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仿佛也被这压抑的氛围所影响。
嬷嬷们首先向林婉灌输的便是“三从”的观念。她们用一种缓慢而庄重的语调说道:“未嫁从父,这是女子的首要准则。”嬷嬷们解释说,在家庭中,父亲的权威如同高悬的烈日,不可违背。父亲的决策无论是关于家族事务还是子女的未来,都具有绝对的决定权。林婉看到,父亲可以自由地出入家门,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家族中的男性长辈们商讨家族的兴衰荣辱。而她自己,作为女儿,只能在父亲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连想要踏出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都需要经过层层的请示。
“既嫁从夫”这一观念更是让林婉感受到了男女地位的悬殊。嬷嬷们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子在嫁人之后,便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丈夫。丈夫的喜好就是女子生活的导向,丈夫的志向就是女子需要默默支持的目标。林婉注意到,家族中的男性长辈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或者家族生意等途径去追求功名利禄,他们的名字可以被家族传颂,他们的成就可以被铭刻在家族的祠堂之中。而女子一旦成婚,便只能在夫家的庭院里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她看到自己的母亲,每日忙碌于厨房、库房和内宅之间,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丈夫、孩子以及管理家中的下人和事务上,自己的喜好和梦想似乎都被深深掩埋。
“夫死从子”的观念则让林婉看到了女性漫长而压抑的一生。嬷嬷们说,当丈夫离世后,女子的依靠就变成了儿子。儿子将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而女子的地位则更加低下。林婉看到家族中的寡妇们,她们虽然备受尊敬,但这种尊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礼教的表面现象。她们的生活被各种规矩束缚得更加严格,在家庭事务中虽然可以凭借着“从子”的身份发表一些意见,但最终的决策权依然在儿子手中。
除了“三从”,“四德”也是女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妇德方面,嬷嬷们强调女子要贞洁守节,这是女子最为重要的品德。林婉听到了许多关于贞洁烈女的故事,那些女子为了守节,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她意识到,对于男性来说,虽然也有道德的要求,但在两性关系方面却有着极大的宽容度。男性可以有三妻四妾,他们的风流韵事往往被视为一种才情或者魅力的体现。而女子只要被传出一丝一毫与贞洁相悖的传闻,就会被家族唾弃,被社会所不容。
在妇言上,嬷嬷们教导林婉要轻声细语,不能多嘴多舌。林婉发现,家族中的男性可以在饭桌上高谈阔论,谈论政治、文学、军事等各种话题,他们的话语被视为有见识、有学问。而女子只能在被询问时简短地回答,而且内容必须是符合礼教规范的。如果女子过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会被认为是不谦逊、不懂规矩。她想起有一次,自己在家族聚会时忍不住对一首诗词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她的见解得到了姐妹们的认可,但嬷嬷们却皱起了眉头,私下里告诫她以后不可如此。
妇容的要求也让林婉感受到了对女性的苛刻。嬷嬷们要求她时刻保持整洁、端庄的容貌和仪态。每天清晨,林婉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梳理头发、整理服饰。而男性则不需要在外表上花费如此多的精力,他们的形象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才华和社会地位。林婉看到家族中的男性即使衣着朴素,只要有学识或者在家族事务中有能力,就会受到尊重。而女子如果外表稍有不整,就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妇功方面,林婉在嬷嬷们的严格监督下,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女红、烹饪以及家务管理之中。嬷嬷们认为,擅长女红是女子必备的技能,它象征着女子的心灵手巧与贤良淑德。林婉坐在绣架前,小小的手指捏着绣花针,在精美的绸缎上绣出一朵朵细致的花朵、一只只灵动的鸟儿。她绣得手指酸痛,眼睛酸涩,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嬷嬷们会时刻检查她的绣品,若是针法不够细密、图案不够精美,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
而烹饪也是妇功的重要部分。林婉跟着家中的厨娘学习各种菜肴的制作,从食材的挑选到烹饪的火候,每一个环节都要牢记于心。她学会了制作精美的点心,那些造型可爱、口感细腻的点心虽然备受家人喜爱,但林婉心里清楚,这只是她作为女子在家庭中扮演角色的一部分。男性们无需涉足厨房,他们可以在书房读书,可以外出访友,而女子却要在烟火缭绕的厨房中忙碌,为满足家人的口腹之欲而操劳。
家务管理同样是一门复杂而琐碎的学问。林婉要学习如何安排家中下人的工作,如何管理家中的财物收支。她看到父亲和兄长们可以在家族的书房中讨论家族生意的发展、土地的购置,而她只能在母亲的身边,学习如何合理地安排家中的米粮、布料等生活用品的使用。
随着女德教育的深入,林婉愈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男性在家庭和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异。在家庭的祭祀活动中,男性可以作为家族的代表,站在最前列,行祭拜祖先的大礼,他们的名字会被庄重地记录在家族的族谱之上,他们的行为和成就被视为家族荣耀的延续。而女子只能在一旁默默地准备祭祀所需的物品,不能参与到祭祀的核心仪式之中,仿佛她们只是家族的附属品,只能为家族的传承提供幕后的支持。
在教育机会上,这种差异更是明显。林婉的兄长们可以进入私塾,接受先生的教导,学习经史子集等丰富的知识。他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为将来的科举考试或者家族事业的管理做准备。而林婉,尽管她对知识充满渴望,却只能在嬷嬷们的教导下,局限于女德、女红等有限的知识领域。她偷偷地看着兄长们带回的书籍,那些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字对她来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宝藏,却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无法深入探究。
在社会交往方面,男性可以自由地结交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他们可以参加文人的聚会、商业的洽谈,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能。而林婉,出门都受到诸多限制。即使偶尔有机会出门,也必须有家人的陪同,而且要避免与陌生男子接触。她的社交范围仅仅局限于家族中的女性亲属和少数近亲的女眷,她的世界就像是被一道无形的高墙所围困,墙外是男性们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墙内则是女子们压抑而狭小的生存空间。
这种巨大的差异让林婉的心中充满了困惑和不甘。她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家族的成员,同样是鲜活的生命,却因为性别而被赋予如此截然不同的命运?然而,在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下,她的这些想法只能深埋在心底。她只能在嬷嬷们的严格教导下,继续遵循着女德的规范,默默地在家庭这个小天地里扮演着自己被规定的角色,如同一只被困在精美笼子里的鸟儿,虽然有着对广阔天空的向往,却难以挣脱礼教的枷锁。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一颗反抗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