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留京守备

武英殿中,崇祯皇帝的三位皇子,皆在殿中。

忻城伯赵之龙将要前往南京,赴任守备勋臣一职。

为了表示重视,崇祯皇帝特意召见,并让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一同陪侍。

此时,赵之龙还未至,倒先有一个小宦官急匆匆的将一份军报送来。

龙椅上传来翻动纸张的声音,接着又有人声传来,“闯贼攻破甘肃,巡抚林日瑞、总兵马爌殉国。”

这话,主要是传给朱慈烺听的,因为定王、永王,尚且年幼。

原本甘肃消息断绝,朝廷还可以自我安慰,幻想着甘肃仍在朝廷手中。

如今甘肃失守的消息传来,朝廷的最后一丝幻想也随之破灭。

朱慈烺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西北彻底无望,南京便是重中之重。

接下来召见的新任南京守备勋臣忻城伯赵之龙,就要格外的厚重。

很快,忻城伯赵之龙在宦官的引领下走进大殿,朝着崇祯皇帝躬身行礼。

“臣赵之龙,参见皇上。”

接着又向三位皇子行礼,“参见太子殿下,参见定王殿下,参见永王殿下。”

“不必多礼。”龙椅上有声音传来。

三位皇子在最年长的太子朱慈烺的带领下,则是微微颔首示意。

“谢皇上。”

“来人,为忻城伯赐座,赐茶。”

“臣谢皇上恩典。”

有小宦官搬来小圆墩,放在赵之龙身旁。

赵之龙小心翼翼的坐下小半个屁股,至于茶,他象征性的端了一下,而后放到一旁桌上,压根就不敢喝。

对于赵之龙的恭敬,崇祯皇帝很是满意。

“留京根本重地,朕已简用二人。”

听到崇祯皇帝讲话,赵之龙俯身倾耳,愈发的恭敬。

龙椅上的声音继续传来,“一人为司礼监太监韩赞周。”

“这个人忠诚勤慎重,足以担当守备之任。”

“一人为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

“这个人虽是崇祯元年的进士,可多年以来,朕没有见过他的面。只是听下面的人都说他有大才。”

“朕派东厂和锦衣卫的人暗中探查,这个史可法确有其能,所以朕才用了他。”

“如今又得爱卿辅佐,想来朕是可以高枕无忧了。”

赵之龙起身行礼,“臣,必不辱使命。”

崇祯皇帝挥挥手,“坐。”

“南京的三位主官,韩赞周不过一宦官家奴,史可法出身贫寒,只有爱卿你是与国同休的勋贵。”

“较之那二人,唯有爱卿才是真正的国之世臣,朕知你必会尽心尽力。有爱卿在南京,朕才放心。”

赵之龙跪倒在地,重重的叩首,“臣乃世袭伯爵,世受国恩,今又蒙圣上信任,委臣守备南京。”

“臣身无长物,唯有一颗赤胆忠心。此去南京,臣不求其他,只愿死于国事,以报国恩!”

“爱卿快快请起。”崇祯皇帝示意王承恩扶起赵之龙。

“得卿如此忠臣,大明不孤。”

“来人,赐酒。”

一个小宦官应声捧着托盘走来,托盘上放着酒壶和酒杯。

朱慈烺见状上前,“本宫亲自为忻城伯斟酒。”

“臣不敢。”赵之龙惶恐的行礼。

崇祯皇帝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会这样做,但这种情景下,自己这个皇帝身份太高,不好这么做。

太子为赵之龙亲自斟酒,确实是再合适不过。

“忻城伯不必推辞。”

皇帝发话了,赵之龙只好照做,他双手捧起酒杯,俯下身子,“殿下如此厚爱,臣惶恐。”

“南京重任,皆系于忻城伯一身。国之柱石,本宫自当礼敬。”

赵之龙一杯酒下肚,当即表开忠心,“臣唯有一死,以报国恩。”

朱慈烺点点头,“本宫相信忻城伯定然能说到做到。”

“来,再满饮此杯。”

“谢殿下。”

朱慈烺接着又为赵之龙斟第三杯酒。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该有的礼遇,全都给你了。到时候你赵之龙要是对不起朝廷,那就不要怨朝廷不讲情面。

又是一番客套后,才送走了赵之龙。

紧接着,崇祯皇帝又召见了新乐侯刘文炳。

刘文炳是崇祯皇帝的老表,妥妥的自家人,就没有赵之龙那般假客气了。

“主政南京者有三人,守备太监、守备勋臣、南京兵部尚书,你此番前往南京,担任协同守备。”

“守备太监韩赞周,是朕把他派到南京去的。朕已经派人给韩赞周传了话,要是遇到有什么不好出面的事,就让韩赞周出面。”

“若是赵之龙和史可法都靠不住,你就和韩赞周把场子撑起来。”

刘文炳躬身行礼,“臣,明白。”

“太夫人马上就要过寿了,国事如此,也只能让太夫人暂受骨肉离别之苦。”

太夫人,指的是瀛国公太夫人,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外祖母。

对待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新乐侯家族,崇祯皇帝还是有温情在的。

新乐侯刘文炳连忙行礼,“臣离家之时,祖母特意叮嘱,一切以国事为重,一切悉听皇上吩咐。”

崇祯皇帝点点头,“到了南京之后,就南畿的情况上一道奏疏。”

“臣遵旨。”

望着自己自己老表那发自内心的恭敬,不知为何,崇祯皇帝心情有些凝重。

“退下吧。”

“臣告退。”刘文炳缓缓退去。

殿内处值守的小宦官立刻打开殿门,供人出入。

出,是新乐侯刘文炳出。

入,是有一个小宦官入。

二人脚前脚后,擦身而过。

崇祯皇帝见那小宦官神色紧张,心头本能的一紧,接着又下意识的问道:

“又出了什么事?”

“回禀皇上,浙江巡抚黄鸣俊、巡按御史左光先、总兵王之仁联名急奏,浙江乱民许都造反,连下东阳、义乌、诸暨、浦江、永康、武义、汤溪、兰溪等县,从者十余万,全浙大震。”

崇祯皇帝不紧不慢的接过军报翻看,而后递给朱慈烺,“说一说。”

朱慈烺还真知道许都其人,什么连下数县,从者十余万,只是说的热闹。

许都在崇祯末年造反,但很快被当地官府镇压,压根就没掀起什么浪花。

“启禀父皇,自西北贼寇作乱以来,江南时不时便有人趁机生事,生事者多少大户人家受到欺压的奴仆。但无一例外,均被镇压。”

“江南多缙绅,有人造反,他们首当其冲。就算是为了自身利益,他们也会配合官府镇压叛乱。”

“而且,西北贼寇作乱多年,江南地区要是能够兴起叛乱早就起来了,不会等到今天。”

“儿臣以为,此次浙江民乱,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成不了什么气候。”

崇祯皇帝看向王承恩,“听到太子的话没有?将浙江的军报,下阁部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