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化检验案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案例1 注射胰岛素液后血糖不降反升的追踪与思考

一、案例说明

2020年2月29日接到一内分泌医生投诉。投诉内容为:“检验科血糖结果不准,延误了对患者的治疗”。患者,女,73岁,早上7点左右的血清血糖为19.91mmol/L,注射胰岛素后转入内分泌科,再测血清血糖为36.6mmol/L,此时的血糖浓度测试结果不仅没有如预期中降低,反而上升了。患者的入院记录:2月28日6:20因意识不清7小时入院。入院体温36.5℃、脉搏11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2/95mmHg,呈昏睡状。查体不合作,呼之有反应,不对答。家属代诉:患者于3个月前开始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消瘦,未服药及监测血糖。7小时前患者家属发现其神志模糊,无大小便失禁,无四肢抽搐,无恶心、呕吐,当时未予重视。在家休息后症状无好转,遂送来我院就诊。急诊科医生初步诊断为糖尿病。入院后内分泌科给予完善相关检查。血气分析:酸碱度(pH)7.136,碱剩余(BE)-10.1mmol/L,血酮体0.52mmol/L,肌酸激酶(CK)97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8U/L,乳酸脱氢酶(LDH)210U/L,同型半胱氨酸(HCY)12.92μmol/L,糖化血红蛋白16.9%,空腹C肽2.6ng/ml,血清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4.4pmol/L,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10.19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0.62mIU/L,降钙素原(PCT)0.08ng/ml,白细胞(WBC)10.84×109/L,红细胞(RBC)4.60×1012/L。用药前后(相差2小时)其他结果对比如表1-1。

表1-1 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前后对比表

二、案例分析

从表1-1看,除血清血糖结果有明显差异外,其他结果相差不多。究竟是用药前检测的血糖有问题还是用药后检测的血糖有问题呢?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通常为3.6~6.1mmol/L,降低血糖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出现糖尿病症状(口干、多饮、多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随机检测血糖≥11.1mmol/L。

(2)空腹血糖≥7.0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其中任何一项阳性时,随后再复查三项中任一项阳性可确诊。

2.糖尿病并发高渗性昏迷的临床特点

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严重并发症,其临床有以下特点。

(1)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2)发病前,2/3的患者无糖尿病病史或仅有轻度糖尿病病史。

(3)患者多有肾功能不全。

(4)血浆渗透压>350mOms/(kg·H2O),血钠增高或正常,血糖常>33.3mmol/L。

(5)临床上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局限性抽搐、偏瘫、失语、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3.病例分析

患者73岁,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相关疾病家族史。3个月前开始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消瘦,虽未服药及监测血糖,但有意识不清的临床症状,加上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之后复查血浆渗透压365mOms/(kg·H2O),渗透压明显升高,故临床诊断考虑为2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19.91mmol/L的血糖一般是不会出现昏迷症状的,因此首先要考虑该结果是有误的,但问题出在哪里呢?

血糖危急值为19.91mmol/L(东莞市某医院规定:血糖>16.7mmol/L为危急值),工作人员发报告前都会复查(重新上机)后才发出结果,查看标本上机原始数据,标本复查无误。故首先要想到是否标本采集问题。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查询该患者信息,发现该患者在急诊科的样品采样时间为6:40,检测时间为7:25,间隔时间不到1小时,排除标本放置过久引起血糖假性低值的问题。之后联系护士标本采集是否合格,确定为同一患者血标本且不存在输液时静脉抽血。接着查看当天的仪器状态为正常,室内质量控制在控。最后查看患者19.91mmol/L血糖的标本反应曲线如图1-1,正常的血糖反应曲线如图1-2。

图1-1 19.91mmol/L血糖标本的反应曲线

图1-2 正常的血糖反应曲线

从图1-1和图1-2可得出该案例中的第1次血糖检测反应曲线异常,进一步分析血糖检测的反应原理发现,目前实验室采用的是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实质为Trinder反应,其反应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该反应曲线出现异常是由于血糖浓度太高,导致参与反应的氧气很快耗尽,空气中的氧气没有足够时间溶解进液体中,导致反应停滞或缓慢进行,从而导致结果错误(以假性低值常见)。

Trinder反应又称“偶联终点比色法”,原理为被测物质通过酶作用产生的过氧化氢在4-氨基安替比林(4-AA)、过氧化物酶(POD)的存在下,可生成红色醌亚胺化合物。Trinder反应常规用于检测的项目有葡萄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酮酸氧化酶法)、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尿酸等,反应过程都需要氧气参与。Trinder反应分两步,第1步特异性强,第2步反应的过氧化氢酶对底物的专一性差,易受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胆红素、谷胱甘肽、左旋多巴等物质的竞争而出现负干扰,使测定值偏低。在采集标本之前,要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

若血糖浓度大于一定程度,在某些机型上会出现错误结果。这种问题通常出现在一些反应杯截面积较小的机型上(一般生化仪速度越快,反应杯越小,其截面积越小),尤其在高原空气稀薄地区极为严重(氧气溶解度变小)。

以上案例出现血糖危急值,检验人员虽然有对危急值进行了复查,但仅对标本进行了重新上机,而这一步骤只能排除人为搞错标本的错误或仪器偶然污染,无法排除系统造成的差错。检验人员没有和临床核对信息,认为19.91mmol/L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就把结果发出去了。这种错误结果不是因为实验室外的问题导致,而是我们检验人员忽视了检验基本功(查看生化反应曲线)。其实标本中的异常、临床标本性状、实际变质以及生化分析仪不稳定等问题均能通过反应曲线进行发现。需要复查的结果,在确认仪器、试剂、标本状态无异常后,最好先看看反应曲线再去复查,避免重复劳动耽误时间。

三、评价

1.解决办法

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通过更改设置反应曲线监测、异常报警、稀释重测来获得准确结果。

(1)认真对待异常报警提示,该患者第一次检测血糖时在仪器“结果标识”处出现“>”,提示结果大于检测上限。对待该报警信息,工作人员应细致分析,找出原因。

(2)对每个项目的检测上限进行验证,对于仪器报警大于检测上限时,应规范使用检测系统验证后的稀释模式。该案例的标本在进行稀释重测后,所得血糖结果为83.97mmol/L,符合临床症状。

(3)加强对项目反应基本原理的学习,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不仅应从分析前的标本采集和运送、分析中的偶然误差等寻找原因,更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2.思考与体会

本案例的血糖结果,出现危急值时仪器自动处理或工作人员及时查看生化反应曲线,就不会因为仅凭“糖尿病”诊断而满足于复查标本,在报告单上注明“结果已复查”就把结果发出,延误了临床治疗。当然,我们检验工作人员不能盲目依赖仪器,要获得准确可靠的生化检测结果,首先要熟悉自己的检测系统,熟悉硬件,掌握方法原理与局限;其次要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保证试剂与耗材的正常,严格地做好质量控制;最后要密切联系临床,追踪患者信息,通过检测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接近患者状态的最“真实值”,达到明确诊断、合理治疗、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总之,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查看生化反应曲线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检验结果的判断要结合临床实际,注重与临床医生沟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和判断,要努力做到“检之以微,验之以真”。

(吴莉莉 李 花 任淑珍 编,

万泽民 黄宪章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