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门第二
叙曰:仲景伤寒方,群方之祖也。自晋唐而降,历朝医哲,罔不宗之。初学之士,能究其方,识其证,虽施之杂疗,不可胜用,岂徒曰伤寒云尔哉。今取其方七十五首,考之如左。有活人之志者,幸教我焉。
桂枝汤
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甘草二两,生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太阳中风也,此汤主之。
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令头痛。风在表则表实,故令发热。风为阳,气亦为阳,同类相从,则伤卫外之气。卫伤则无以固卫津液,故令汗出。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卫也。其脉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证,故曰太阳中风。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之,若阳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结,此宜承气之时也,而误用之则反矣。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盖谓阳邪去表入里故也。又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盖以与之则表益实,而汗益难出耳。故申之以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洗净,二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枚 甘草一两,生
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而喘,脉来尺寸俱紧者,麻黄汤主之。
足太阳起目内眦,循头背腰腘,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塞于内,故令作喘。寒气刚劲,故令脉紧。麻黄之形,中空而虚,麻黄之味,辛温而薄,空则能通腠理,辛则能散寒邪,故令为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入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抑太阳无汗,麻黄之用固矣,若不斟酌人品之虚实,时令之寒暄,则又有汗多亡阳之戒。汗多者宜扑粉,亡阳者宜附子汤。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洗净,二两 芍药二两,炒 甘草二两,生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名曰刚痓,此方主之。
风寒伤经络之经,则所过但痛而已,未至于强。风寒伤筋骨之筋,则所过筋急强直而成痓。痓,痉字之误也。曰刚痓者,无汗之名也。《本草》云:轻可去实。葛根、麻黄,形气之轻者也,此以风寒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
又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下利,里证也。今之庸医皆曰漏底伤寒不治,仲景则以此方主之。盖以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阴虚故下利也。与此汤以散经中表邪,则阳不实而阴气平,利不治而自止也。斯妙也,惟明者知之。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五味子半升〔1〕,炒 半夏半升,泡 细辛北,去土 甘草生 干姜各三两
〔1〕 升:原作“斤”,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小青龙汤方改。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表不解者,头痛发热身疼尚在也。伤寒曾渴,饮水过多,故心下有水气。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名曰水气,则有形之水已散,但无形之气仍在耳,故无物可吐而但有声。或咳,或噎,或喘,皆水寒射肺故也。青龙者,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二方以发散为义,故名之。麻黄、桂枝、甘草,发表邪也。半夏、细辛、干姜,散水气也。芍药所以和阴血。五味所以收肺气。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桂枝净洗 甘草生,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一块
伤寒太阳证见风脉者,此方主之。
仲景法,太阳伤寒,治以麻黄汤;太阳中风,治以桂枝汤。今伤寒太阳证见风脉,是有头痛身热,无汗恶寒,但脉来不紧而缓,为伤寒且中风矣,故二方并而用之。风寒外盛,则人身之阳郁为内热,此石膏之所加也。名曰大青龙,其发之尤者乎。而亡阳之戒,筋惕肉之弊,则用青龙之过者也。有此者,急以大温大补之剂主之,又仲景救弊之方也。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芍药炒 甘草等分
伤寒,目痛,鼻干,不眠,无汗,恶寒,发热者,阳明经证也,此方主之。
足阳明之脉,抵目挟鼻,故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于胃,胃受邪则不能安卧,此其受邪之初,犹未及乎狂也。无汗恶寒发热者,表有寒邪也。药之为性,辛者可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升麻、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寒邪之伤人也,气血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
白虎汤
石膏一斤,槌,不见铁 知母去浮皮,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伤寒传入于胃,不恶寒,反恶热,有汗作渴,脉大而长者,此方主之。
传入于胃,邪入里矣,表无其邪,故不恶寒。里有实热,故反恶热。热越故有汗。里燥故作渴。邪盛故脉大,邪在阳明故脉长。白虎西方金神也,五行之理,将来者进,功成者退。如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息。此方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肃之令而除热也。石膏大寒,用之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像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垂戒矣。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去芦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制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脉弦者,此邪在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也,本方主之。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腑,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仲景云: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参一两五钱,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以上加减法,皆去其所弊,加其所宜,惟明者求之,不复赘也。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去芦 黄芩三两,炒 半夏半升,泡七次 生姜五两 枳实四两,麸炒 大黄二两,酒浸 大枣十二枚
伤寒阳邪入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
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伤寒阳明证俱,大便秘,语,脉实者,此方主之。
阳明证俱者,不恶寒,反恶热,作渴是也。传至阳明,则热经数日矣。热久则五液干涸,故大便秘。液亡则无水以制火,故语。
语者,呢喃而语,妄见妄言也。邪入于里,故脉实。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然犹有戒焉,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有结胸痞气之患,此大小陷胸汤之所以作也。夫人恶可以不慎乎。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厚朴二两,炒 枳实三枚,麸炒
伤寒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此方主之。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曰潮热者,犹潮水之潮,其来不失时也。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厚朴半斤,姜汤炒 枳实五枚,麸炒 芒硝二合
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燥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氳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虽然,仲景言急下之证亦有数条,如少阴属肾水,病则口燥舌干而渴,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宜急下之以救将绝之水。又如腹胀不大便,土胜水也,宜急下之。阳明属土,汗出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者为土实,急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此肾水将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须急下之。此皆大承气证也。若病未危急而早下之,或虽危急而下药过之,则又有寒中之患。寒中者急温之,宜与理中汤。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洗净,妊娠用炒 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
伤寒外证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其人如狂者,有蓄血也,此方主之。
无头痛发热恶寒者,为外证已解。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上焦主阳,下焦主阴,阳邪居上焦者名曰重阳,重阳则狂,今瘀热客于下焦,下焦不行,则干上部清阳之分,而天君弗宁矣,故其证如狂。桃仁,润物也,能泽肠而滑血。大黄,行药也,能推陈而致新。芒硝,咸物也,能软坚而润燥。甘草,平剂也,能调胃而和中。桂枝,辛物也,能利血而行滞。又曰: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入血而助下行之性矣。斯其制方之意乎。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去毛 半夏泡七次,半升 瓜蒌实一枚,去皮
伤寒下之早,热结胸中,按之则痛者,小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表邪乘虚而入,故结胸。结胸者,阳邪固结于胸中,不能解散,为鞕为痛也。按之则痛者,不按犹未痛也,故用小陷胸汤。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瓜蒌能下胸中之气。然必下后方有是证,若未经下后,则不曰结胸。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酒浸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伤寒下之早,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此方主之。
三阳经表证未解,而用承气汤以攻里者,此下之早也。下之早则里虚,里虚则表邪乘之而入,三焦皆实,故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也。此其为证危急,寻常药饵不能平矣。故用大黄以荡实,硝石以软坚,甘遂以直达。噫!人称三物之峻矣,抑孰称其有起死之功乎?用人之勇去其怒,惟善将将者能之。
半夏泻心汤即甘草泻心汤
半夏半升,制 黄芩炒 干姜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去毛 大枣十二枚
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附子泻心汤
附子去皮脐,一枚 大黄酒浸 黄连去毛,炒 黄芩炒,各一两
伤寒心下痞,汗出恶寒者,此方主之。
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阳。无三黄,则不能以去痞热。无附子,恐三黄益损其阳。热有附子,寒有三黄,寒热并用,斯为有制之兵矣,张机氏诚医家之善将将者也。俗医用寒则不用热,用热则不用寒,何以异于胶柱而鼓瑟乎?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甘草炙 人参去芦 黄芩炒,各三两 半夏半升,制 黄连去毛 干姜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
伤风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反下之,则逆矣。下而虚其中气,则表邪乘之而入。虚不任邪,故下利日数十行,今人谓之挟热利也。火性急速,谷虽入而未及化,故谷不化。虚阳奔迫,故令腹中雷鸣。中虚不能化气,故令痞鞕而满。胃虚客气上逆,故令干呕心烦不得安。人参、甘草、大枣,胃虚之圣药也。生姜、半夏、干姜,呕逆之圣药也。黄连、黄芩,痞热之圣药也。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五分 大枣十枚
伤寒表证已去,其人濈濈汗出,心下痞鞕,胁痛,干呕短气者,此邪热内蓄而有伏饮也,本方主之。
芫花之辛能散饮,戟遂之苦能泻水。又曰:甘遂能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戎衣之后而发钜桥之意也。是方也,惟壮实者能用之,虚羸之人,未可轻与也。
三物白散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钱,炒黑
伤寒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此方主之。
此证或由表解里热之时,过食冷物,故令寒实结胸。然必无热证者为是。桔梗、贝母之苦,用之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之以去实。又曰:病在膈上则吐,病在膈下则利,此桔、贝主上,巴豆主下之意。服后不行者,益以温汤。行之过多者,止以凉粥。
大陷胸丸
大黄酒浸,半斤 葶苈炒 杏仁去皮尖 芒硝各半升 甘遂一钱
白蜜二合,为丸。顿服之,一宿乃下。不下者,更服之。
伤寒结胸项强,如柔痓状,此方下之则和。结胸项强者,胸满鞕痛,能仰而不能俯也。有汗项强为柔痓。此虽有汗,其项强乃胸中满实而不能俯,非是中风痉急,故曰如柔痓。不用汤液而用丸剂何也?汤主荡涤,前用大陷胸汤者,以其从心下至少腹皆鞕痛,三焦皆实,故用汤以荡之。此惟上焦满实,用汤液恐伤中下二焦之阴,故用丸剂以攻之。大黄、芒硝之苦寒,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
抵当汤丸
水蛭三十枚,炒褐色 虻虫去翅足,炒,三十枚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伤寒不结胸,发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脉沉结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而有瘀血也,此方主之。
宜结胸而不结胸,故曰不结胸。瘀热内实,故令发狂。发狂则重于桃仁承气如狂矣。少腹鞕满者,下焦实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病深入里,故脉沉。内有积瘀,故脉结。脉行肌下谓之沉,迟时一止谓之结。自经而言则曰太阳,自腑而言则曰膀胱。阳邪由经而入结于膀胱。故曰随经瘀热在里。热结血燥,是瘀血也。经曰: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所以除蓄血。滑能利肠,苦能泻热,桃仁、大黄之苦滑,所以利血热。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炒 香豉四合
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之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结于胸中,故烦热懊。烦热者,烦扰而热。懊
者,懊恼
闷也。栀子味苦,能涌吐热邪。香豉气腐,能克制热势。所谓苦胜热,腐胜焦也。是方也,惟吐无形之虚烦则可,若用之以去实,则非栀子所能宣矣。宣实者以后方瓜蒂散主之。
瓜蒂散
苦瓜蒂略炒 赤小豆各五分
伤寒,胸中多痰,头痛者,此方吐之。
胸中多痰,便是实证,与虚寒不同。痰热交淫,故令头痛。经曰: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故用之在上,则涌胸中实痰。陶隐居曰: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也。此用之为佐,亦是燥其湿痰之意。是方也,吐痰诚为快利,诸亡血、虚家,则又在所禁矣。盖血亡而复用吐,则气亦去,虚家而复用吐,则损其阴。
文蛤散
文蛤为末,方寸匕
病在阳,反噀以水,热攻于内,寒更益坚,欲饮水而不渴者,此方主之。
不当与水而与饮之,故曰反噀以水。热虽攻于内,因水寒不散故欲饮而不渴,此其有停水可知矣,故用文蛤之咸以润下而破水。
五苓散
茯苓 猪苓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半两
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尿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腑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而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猪苓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各三钱 阿胶蚌粉炒,一钱
伤寒少阴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伤寒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导其阳邪由溺而泄,则津液运化,而渴自愈矣。又曰:猪苓质枯,轻清之象也,能渗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滑石性寒,清肃之令也,能渗湿中之热。四物皆渗利,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故用阿胶佐之,以存津液于决渎尔。
茵陈蒿汤
茵陈蒿半两 栀子四枚,炒 大黄三钱,酒浸
伤寒头汗出,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此方主之。
头汗出者,只是头有汗,跻颈而还皆无汗也。内有实热,故渴饮水浆。升降不交,故小便不利。湿热郁于中而不得越,故必发黄。经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故用茵陈。苦入心而寒胜热,故用栀子。推除邪热,必假将军,故用大黄。又曰:茵陈、栀子,能导湿热由小便而出,故用之。
甘桔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少阴病,咽痛者,此方主之。
口燥舌干而渴,脉来沉者,少阴病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病,故咽痛。甘草缓邪热而兼发散,桔梗下膈热而治咽喉。
小建中汤
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炒 胶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伤寒腹中急痛者,此方主之。
腹中急痛,则阴阳乖于中,而脾气不建矣,故立建中汤。桂肉与桂枝不同,枝则味薄,故用之以解肌。肉则味厚,故用之以建里。芍药之酸,收阴气而健脾。生姜之辛,散寒邪而辅正。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用甘草、大枣、胶饴,以缓急痛。又曰:呕家不可用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矣。
黄耆建中汤
黄耆 桂各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此方主之。
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损阴气,不能荣养筋骨,故令身痛。阳虚,故令脉迟。汗后,故令脉弱。黄耆、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气而实表。芍药之酸,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血而补虚。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
黄芩汤
黄芩三两,炒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炒 大枣十二枚
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有太阳证头痛身热脊强,而又有少阳证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呕而口苦也。必自下利者,表实里虚,邪热渐攻于里故也。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师曰: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故用黄芩、芍药以坚敛肠胃。弱而不实者,甘以补之。故用甘草、大枣以补益肠胃。其有加半夏者,为其呕也。
黄连汤
黄连去毛,炒 干姜炒 桂枝炒 甘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作痛者,与此汤以升降阴阳。
黄连之苦,以泄上热而降阳。姜、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阴。人参、甘草、大枣之甘,可缓中急而而益胃。是方也,以黄连之寒,佐以姜、桂之辛,则寒者不滞。以姜、桂之热,君以黄连之苦,则热者不燥。寒热之相用,犹奇正之相倚耳。况夫人参、甘草之益胃,又所以宰中而建招摇矣乎。
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桂枝炒 生姜各三两 生地黄一斤 人参 阿胶各二两 麦门冬 麻仁各半升 大枣十二枚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结与代皆止脉也,此由气血虚衰,真气不能相续,故有此脉。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枝。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茯苓甘草汤
茯苓去皮 桂枝炒,各二两 生姜三两 甘草一两
伤寒水气乘心,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水气乘心而悸者,以水者心火之所畏也,故乘之则为动悸,此饮水过多之所致也。淡可以渗水,故用茯苓。辛可以散饮,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故用甘草。又曰: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盖以水停心下,不早治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故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则夫病浅于厥者可知矣。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去皮 桂枝四两,炒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甘澜水煎。
伤寒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此方主之。
汗后则心液虚,肾者水脏,欲乘心火之虚而克之,故脐下悸,欲作奔豚而上凌于心也。茯苓甘淡,可以益土而伐肾邪。桂枝辛热,可以益火而平肾气。甘草、大枣之甘,可以益脾,益脾所以制肾也。煎以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气尔。
真武汤
茯苓去皮 芍药炒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炒 附子一枚,制
伤寒发汗过多,其人心下悸,头眩,身,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
汗多而心下悸,此心亡津液,肾气欲上而凌心也。头眩,身,振振欲擗地者,此汗多亡阳,虚邪内动也。真武,北方之神,司水火者也。今肾气凌心,虚邪内动,有水火奔腾之象,故名此汤以主之。茯苓、白术,补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肾而疗心悸。生姜、附子,益卫回阳之物也,可以壮火而祛虚邪。芍药之酸,收阴气也,可以和荣而生津液。
理中汤
人参去芦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炮
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鸭溏,霍乱,此太阴有真寒也,本方主之。
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鸭溏者,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瞭乱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泡过 人参三两,去芦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此非所宜也。少阴犯真寒,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此汤主之。厥阴干呕吐沫,头痛者,亦此汤主之。
阳明,胃也,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有寒,故令食谷欲呕,吴茱萸温之宜矣。若得汤反剧,便非胃中寒,乃是上焦火,宜用凉剂,而吴茱萸非宜矣。少阴犯真寒者,足少阴肾脏中寒,与传来阳证不同也。肾间阴寒盛,则上格乎阳而为吐。经曰:肾主二便,故肾寒则大便不禁而为利。手足得阳而温,受气于内者也。内有阴寒,故令手足厥逆而冷。烦躁者,阴盛格阳,阳气内争,故令阳烦而阴躁,斯其为证亦危矣,故欲死。厥阴者,肝也,寒气内格,故干呕吐沫。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吴茱萸辛热而味厚,经曰: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虽然张机氏立是方以治少阴、厥阴之寒也,固矣,不又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乎。厥冷之与四逆,无相远也,临病之工,乌可不慎。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炮
少阴下利者,此方主之。
少阴属肾,水脏也,得天地闭藏之令,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则病而失其体矣,故下利。葱白所以通阳气也。姜、附所以散阴寒也。是方也,能散阴而通阳,故即葱白而名曰白通。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炮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少阴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此方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下利脉微,此少阴有真寒也,故与白通汤散阴复阳。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乃寒盛格拒乎阳,药不能达于少阴,而阳逆乱于上故也。加人尿、猪胆者,取其苦寒与阴同类,可以引姜、附入拒格之寒而调其逆。《内经》曰:必同其气,可使平也,正此之谓。入腹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病气随去,烦呕皆除,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奇正相伏之兵也,惟明者知之。其服汤脉暴出者,正气因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故生。
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 茯苓去皮 芍药炒,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炒
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者,此方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亦此方主之。
伤寒以阳为主,上件病皆阴盛,几于无阳矣。辛甘皆阳也,故用附、术、参、苓以养阳。辛温之药过多,则恐有偏阳之弊,故又用芍药以扶阴。经曰:火欲实,水当平之。此用芍药之意也。
四逆汤
甘草二两 干姜两半 附子一枚
煎成凉服。
太阴自利不渴,阴证脉沉身痛,与夫厥逆下利脉不至者,此方皆主之。
论曰:自利不渴属太阴。太阴主水谷,病故自利。内有真寒,故不渴。阴证者,举三阴而言,则又非独太阴矣。病在里,故脉沉。寒则血脉凝涩,故身痛。四肢受气于里,里寒则阳气不能宣布于手足,故四肢厥逆而冷。下利亦是里寒。脉不至者,寒极而脉藏伏也。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姜、附大热之剂,申发阳气,祛散阴寒,能温经暖肌而回四逆,因以名汤焉。然必凉服者,经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否则戴阳者,反增上燥,耳目口鼻皆血者,有矣。药之难用也,有如此。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炮 黄连炮 黄芩炮 人参去芦,各三两
伤寒误吐下,寒气内格,食入口即吐者,此方主之。
不当吐下而吐下之,故曰误吐下。如用栀子、瓜蒂之类以吐,又用承气之类以下,其性皆寒,误用之则损中气。中气既虚且寒,便恶谷气,故食入口即吐。入口即吐者,犹未下咽之谓也。用干姜之辛热,所以散寒。用人参之甘温,所以补虚。复用芩连之寒苦者,所以假之从寒而通格也。经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正此之谓。自非深得经旨,胡能通其变耶?
当归四逆汤
当归去土 桂枝 芍药炒,各三两 细辛去土 甘草炙 通草各三两 大枣廿五枚
论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滑,阳脉也,故其厥为阳厥。乃火极似水,乾之上九,亢龙有悔之象也,故用白虎。白虎考见前。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则非白虎所宜矣。手足厥寒,责阳气外虚,不温四肢。脉细欲绝,责阴血内弱,脉行不利,阳气外虚,故用桂枝、细辛以温其表。阴血内弱,故用当归、芍药以调其里。通草通其阴阳,大枣、甘草和其营卫。是证也,自表入里,虽曰传至厥阴,始终只是阳证,与寒邪直中三阴不同,故不用吴萸、姜、附辈,而用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尔,明者自得之。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去土 芍药炒 桂枝各三两 细辛去土 甘草炙 通草各二两 大枣廿五枚 吴茱萸三钱,泡 生姜六钱
论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此承上文,言虽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证候,若其人内有久寒,则加吴茱萸、生姜以散久寒而行阳气。曰久寒者,陈久之寒,非时下直中之寒也,明矣。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净洗 芍药六两,炒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证未罢,而医下之,邪乘里虚,当作结胸。今不作结胸,而作腹满时痛,是属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耳。时痛者,有时而痛,非大实之痛也,故但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大黄一两
表证未罢,因误下而大实痛者,此方主之。
大凡表证未罢,仍当解表。若误下以虚其里,则余邪乘虚而入,内作大实痛。曰大实痛,则非有时而痛者可例矣。故前方但倍芍药,而此则加大黄。加大黄者,取其苦寒能荡实也。论又曰:太阴为病〔1〕,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则夫俗医不辨虚实,而执方治病者,皆仲景之罪人矣。
〔1〕 病:原作“痛”,据《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桂枝加大黄汤方改。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附子三枚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者,亦此方主之。
发汗,遂漏不止,则虚其表而亡阳。阳虚则无以卫外,故其人恶风。小便难者,经虚腑亦虚,而膀胱之气不化,不化则不出,故小便难。汗多表亡津液,则无以养筋,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用桂枝汤所以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所以壮在表之元阳。风湿相搏者,风邪与湿邪相搏激也。然何以知之,若风邪为患,必分六经,今身体尽是疼烦,不能转侧,则无六经可辨之证,故知其风湿相搏也。与桂枝汤解在表之风,加附子以温寒湿。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节 细辛去土,各二两 附子一枚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方主之。
病发于阴者当无热,今少阴病始得之,何以反发热也,此乃太阳经表里相传之证故耳。盖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为表里,肾经虚,则太阳之邪由络直入肾脏,余邪未尽入里,故表有发热。真寒入肾,故里有脉沉。有太阳之表热,故用麻黄以发汗,有少阴之里寒,故用辛、附以温中。
黄连阿胶汤
黄连去毛,炒,四两 黄芩一两,炒 鸡子黄二枚,生用 芍药二两,炒 阿胶蚌粉炒,三两
少阴病,心烦不得卧者,此方主之。
寒邪径中三阴者,名曰阴证,始终只是一经,不复再传。今自三阳经传来,虽至三阴,犹曰阳证,所以有传有不传者,以阴静阳动也。少阴病者,有舌干口燥欲寐诸证也。欲寐而不得寐,故曰心烦不得卧也。少阴者水脏,水为热灼,不足以济火,故心烦。阳有余者,泻之以苦,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阴不足者,补之以甘,故用鸡黄、阿胶之甘。阴气耗者,敛之以酸,故复佐以芍药之酸。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方主之。
此证自三阳传来者,纯是热证。成无己因其下利而曰协热;因其用干姜而曰里寒。昆谓不然。盖少阴肾水也,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不能济火,火热克伐大肠金,故下利且便脓血。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涩,寒可以济热,涩可以固脱。用干姜者,假其热以从治,犹之白通汤加人尿、猪胆。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用芩、连,彼假其寒,此假其热,均之假以从治尔。《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正此之谓。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损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少阴有寒,则干姜一两之寡,岂足以温,而石脂一斤之多,适足以济寒而杀人矣。岂仲景之方乎?噫!以聊摄之明,犹且昧此,则下聊摄者可知矣。
白头翁汤
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伤寒热利下重者,此方主之。
热利者,协热而利。下重者,下利频数而重也。药之为性,寒者能除热,苦者能厚肠,四件皆苦寒,故治热利而疗下重也。
四逆散
甘草炙 枳实麸炒 柴胡去芦 芍药炒
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甚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各一斤
伤寒下之,利不止,病在下焦者,此方主之。
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虚其里,邪热乘其虚,故利。虚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无中焦之证,故曰病在下焦。涩可以固脱,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镇固,故用禹余粮。然惟病在下焦者可以用之,若病在中焦而误与焉,虚者,则二物之寒益坏中气;实者,固而涩之,则邪无自而泄,必增腹胀且痛矣,慎之。
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 甘草各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而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上逆,故作痞鞕。逆气上干于心,心不受邪,故噫气不除。《内经·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是也。旋覆之咸能软痞鞕而下气。代赭之重能镇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参、草、大枣之甘,所以补虚。或曰汗吐中虚,肺金失令,肝气乘脾而作上逆,逆气干心,心病为噫。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镇心,而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芩炒 甘草各二两 黄连三两
太阳表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表证尚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则虚其里,阳邪乘虚而入,故协热而利不止。表有头疼,发热恶寒,故曰表证尚在。里有热邪,故喘而汗出。表证尚在,故用葛根、甘草之辛甘以解表。里有邪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清里。
脾约丸
麻仁二升,去壳 芍药炒 枳实麸炒,各半斤 厚朴姜汤炒 大黄酒浸 杏仁去皮尖,各一斤
伤寒瘥后,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难者,主此方以通肠润燥。
枳实、大黄、厚朴,承气物也。麻仁、杏仁,润肠物也。芍药之酸,敛津液也。然必胃强者能用之,若非胃强,则承气之物在所禁矣。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制 粳米各半升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一两,炙 麦门冬一升,去心
伤寒差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
伤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虚羸少气。虚则气热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之寒,所以清余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用粳米者,恐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
乌梅丸
乌梅三十枚,去核 人参去芦 细辛去土 黄柏去皮 附子炮 桂枝净洗,炮,各六钱 黄连一两六钱,炒 干姜一两,炮 当归洗净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各四钱
胃虚脏寒,得食而呕,蛔从上出者,此方主之。
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椒、细味辛,蛔得之而死。干姜、附、桂,温脏寒也。人参、当归,补胃虚也。
烧
散
裩裆取隐处者,烧灰方寸匕,水和服。男取女者,女取男者
伤寒阴阳易者,此方主之。
伤寒男子新瘥,未及平复,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伤寒新瘥,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以无病人染着余毒而病,如换易也。取此物者,亦以病因于阴阳感召而得,故亦以阴阳之理治之。又曰:五味入口,咸入肾,腐入肾,秽入肾,乃浊阴归地之意也。裩裆味咸而腐秽,故能入少阴。烧之则温,故足以化气。灰之则浊,故足以溺膀胱。经曰:浊阴归六腑是也。药物虽陋,而用意至微,不因其陋而忽之,则升仲景之阶矣。
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 豆豉一升 大黄一两
伤寒新瘥后食复者,此方主之。
伤寒新瘥,胃气未复,内伤饮食,其热复至,名曰食复。枳实、大黄,能夺胃中之食。栀子、香豉,能祛胸中之热。
蜜导煎法〔1〕
〔1〕 蜜导煎法:《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作“蜜煎导法”,宜参。
白蜜二合,煎之作挺,长如指许,内便道中,病人以手急抱,欲大便时去之。自汗,大便秘者,此法治之。
胃家实则自汗,自汗亡其胃液,则便秘。若以下药与之,则益亡其液矣,故用导法。导法者,迎而夺之之兵也。
猪胆导法
大猪胆一枚,入醋少许,取竹管五寸许,以一头入胆,一头内入谷道中,赉汁灌入肛内。顷当大便出。
阳明自汗,反小便利,屎虽鞕,不可攻者,宜行此法。
自汗则胃亡津液,当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则热犹未实,屎虽鞕不可攻也,故以此法导之。猪胆能泽大肠,入醋能敛肠液,故便难者得之则易。经曰:燥者濡之。此法之谓也。
搐鼻法
苦瓜蒂,不拘多少为末,令病人噙水一口,将此药搐一字入鼻中,出黄水愈。湿家鼻塞头疼,宜行此法。
湿家头疼,是浊邪干清阳之分也。鼻者气窍,上通于脑,下属于肺,浊邪干之,故清窍不利。瓜蒂苦而善涌泻,鼻窍受之,则能出浊邪而泻湿热。经曰:客者除之,此之谓也。
阴毒熏法
大豆二升,炒令极热,先以净桶内置热醋三升,旋扶病人坐桶上,蒸少时;却以热豆倾桶中,又蒸之。有倾囊下,却与阴证药服。
阴毒逆冷囊缩者,此方主之。
阴毒者,径中三阴之寒毒也。寒主收引,故阴盛则囊缩。热主施张,故熏蒸则囊纵。豆味甘而醋味酸,甘酸合,则能感召厥阴肝木之气,而行宣发之令矣。经曰: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此之谓也。
葱熨法
以索缠葱白如臂大,切去根及青,留白二寸许,先以火炙热一面,以着病人脐下,上用熨斗贮火熨之,令葱并热气入腹内,更作三四饼,坏则易之。若病人醒,手足温,有汗则瘥,否则不治。行此法,更当以四逆汤之类温之。
阴毒四肢逆冷,腹痛暴绝者,此法主之。
凡人气之呼出者,心肺主之。气之吸入者,肝肾主之。阴寒中于肝肾,则不能主吸入之气,故气有出而无入,令人逆冷腹痛暴绝而死。宜外行葱熨法,内服四逆汤。葱有通中之妙,火有回阳之功。经曰:热因寒用。此之谓也。
阴毒着艾法
用干艾叶揉熟去灰作艾炷。取脐下一寸五分名气海,二寸丹田,三寸关元,灸五十壮至二三百壮,以手足渐温,人事稍苏,为可治。
阴毒手足厥冷,不省人事者,此法行之。
手足不自温也,受气于中而后温。里有阴寒,故手足厥冷。阳气明,阴气昏,不省人事者,乃阴盛而失神明之官也。《甲乙经》曰:气海、丹田,任脉所发。关元,足三阴任脉之会。是任脉实贯三阴,而三阴之脉皆会于任脉也。故阴毒中于三阴者,取而灸之,有寒谷回春之妙。
水渍法
叠青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患人胸上,须臾蒸热,又以别浸冷布易之,频换新水,热稍退,可进阳毒药。
阳毒渐深,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者,此法行之。
阳毒者,三阳热证之毒也。由表入里,故曰渐深。洪大皆阳脉,表邪未去,里热又甚,故曰内外皆热。此由失汗之所致也。舌卷者,热燥华池而筋缩急也。舌焦而黑,鼻如烟煤,此火极而兼水化,亢龙有悔之象也。行此法者,水可以灭火,寒可以却热,外可以安内。经曰: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此之谓也。
灸少阴法
少阴,即太溪穴也。在两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壮。
少阴吐利,手足不冷,反发热,脉不至者,此法行之。
少阴,肾也。寒中少阴,阴寒格阳上逆故吐。少阴主二便,病寒故利。阴在内,拒阳于外,故手足不冷而反发热。脉不至者,阴盛于内,而脉沉陷也。太溪,肾之俞也,于焉而灸之,所以引外格之阳使之归原,如《易》所谓不远之复也。
接汗法
姜葱各半斤,煎汤一斛,倾大盆中,用小板一块,横加盆上,令患人坐卧其上蒸之。外以席被围定,露其口鼻,外可进发汗药。朔方严寒之地,腠理闭密,汗不易泄,故行此法。盖姜葱能通腠理,作汤以蒸之,则表疏而汗易泄,乃外合之兵也。
扑粉
龙骨 牡蛎 糯米各等分,为末
服发汗药出汗过多者,以此粉扑之。
汗多有亡阳之戒,故用龙骨、牡蛎之涩以固脱。入糯米者,取其粘腻云尔。乃卫外之兵也。
刺期门
期门,穴名。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是穴。乳小者,以一指为率,陷中有动脉,刺之令病人吸五吸,停针良久出针。
妇人热入血室,胁下满如结胸状,语者,此刺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月事适来,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而入,名曰热入血室。血室,冲脉也。胁下满如结胸状者,冲脉贯肝膈,至胸中而散,故所过皆病也。语者,邪热内甚而神明乱也。期门,肝之幕穴,刺之出血,乃随其实而泻之,兵之迎夺者也。
大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己 防风 苍术 白术 黄连 黄芩 细辛 川芎 甘草各三钱 生地黄一两 知母三钱
伤寒两感者,此方主之。
两感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谓有太阳证之头疼身热脊强。而又有少阴证之口干烦满而渴也。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谓有阳明证之身热语,而又有太阴证之腹满不欲食也。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谓有少阳证之耳聋胁痛,而又有厥阴证之囊缩厥逆也。凡此两感之证,欲汗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里不能一治,故《内经》、仲景皆称必死而无治法。易老意曰:证虽有表里之殊,而无阴阳之异,传经者皆为阳邪,一于升阳散热,滋养阴脏则感之浅者尚或可平矣。经曰:气薄则发泄。故用羌活、独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之气薄者,以升发其传经之邪。又曰:寒胜热。故用黄连、黄芩、防己〔1〕、生地、知母之寒苦者,以培养其受伤之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诸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白术、甘草,脾家药也。用之者,所以益其脾胃而建中营之帜尔。呜呼!于不可治之中,而求为可治之策,大羌活者,其万死一生之兵乎?
〔1〕 己:原作“风”,误,据亮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