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镜头的时间变调
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Stanley Solomon)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如果一部影片描绘每个运动的时间都恰好相当于实际完成这个运动的时间,那么这部影片看来将会相当沉闷。”5因此,我们在剪辑时,经常需要改变源素材的速度,调整入点和出点之间的时距,来实现镜头的时间变调。
影视作品是关于时间的艺术。对镜头持续时间的控制,体现了创作者对观众内心反应的控制,影响甚至决定了观众观看时的内心感受。镜头的持续时间就是视频剪辑过程中的时距。镜头的时距并非一成不变。长镜头是长时距,短镜头是短时距,快镜头是压缩时距,慢镜头是拉伸时距,定格是冻结画面、延长时距。
1.2.3.1 镜头时间的拉伸
我们先来分析如何增加镜头的持续时间。要想增加镜头的持续时间,无外乎使画面重复、使画面变慢和使画面冻结三种方式,也就是重复镜头、慢镜头和定格。
重复镜头
重复镜头将一个镜头以正常节奏重复多遍,以此来达到增加镜头的持续时间、突出视觉印象的目的。但是,重复镜头不是画面重放,画面重放是复制之前出现的画面,复制的画面并不能传达任何新的信息,只会让观众感到厌倦。重复镜头是再现画面中曾经出现过的行为,而不是对画面本身的简单复制。
比如,英国导演菲尔・阿格兰(Phil Agland)拍摄过一部反映上海市井生活的纪录片,名字叫《逝——上海的爱与死》(2007)6。片中有一个孩子跟老京剧演员学习翻跟头的片段。导演阿格兰硬是把孩子翻的二十九个跟头全部剪了进去,不仅把动作完成比较好的前手翻、头手翻和后手翻都剪辑了进去,连动作不太规范的头顶翻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导演不嫌累赘地保留了孩子练功的全过程。翻二十九个跟头的镜头并没有让观众感到厌倦,尤其是那十个不太规范的头顶翻动作,恰恰打动了观众。观众为何能够忍受孩子翻二十九个跟头的镜头?那是因为,每个跟头都是未出现过的新画面,是教戏过程的自然延续。
孩子翻二十九个跟头的镜头,重复的是画面中出现过的行为,而不是画面本身。它不是将翻第一个跟头的镜头重放二十八遍,而是给观众呈现了孩子翻二十九个跟头的过程,是在强调老京剧演员教孩子学习戏的细节。重复镜头就是增加镜头的持续时间,增加镜头的持续时间就是对细节的升华,迫使观众脱离对细节的关注,转而思考其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当你不断地追究细节的时候,“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7,它已经变了。这种变化源于观众的观察和思考,也是观众的“二度创作”。此时,观众可能会想,这就是京剧的传承,这就是口传心授;观众再往后想,要是这些老师傅都没了,以后可怎么办?……这就是重复的力量,如果片中只剪辑了三个翻跟头的镜头,观众就不会想到这么多。
从镜头叙事的角度来说,重复镜头是有碍流畅的,尤其是面对之前出现过的画面,观众难免会感到厌倦。如果片中不得不使用之前出现过的画面,那么不同机位和不同景别的镜头肯定是优选。此外,还可以对画面稍做处理,通过缩放、位移和速度的变化和组合,使之与出现过的画面有所区别,这样也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
慢镜头
慢镜头与重复镜头一样,都是通过增加镜头的持续时间,达到突出视觉印象的目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重复镜头是将一个镜头以正常节奏重复多遍,慢镜头是将一个镜头拖慢节奏只放一遍。慢镜头是电影艺术中时间停格和眼球恋物的生成手段。在正常状态下,影视片的拍摄和放映的转换频率是同步的,比如以30帧 / 秒的帧速率拍摄,然后以30帧 / 秒的帧速率观看,那么观众所看到的是正常画面。但是,如果在前期拍摄或后期制作中刻意增加了镜头的帧数,比如每秒生成60或者更多帧,然后以正常30帧 / 秒的帧速率播放,那么画面中就会出现人物的慢动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慢镜头。
慢镜头最早被运用在武侠片和歌舞片中。动作片导演用慢镜头来表现武术动作的美感及其意义,同时强调动作的力量感和人物的侠义情怀。如美国导演萨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就擅长使用慢镜头,来凸显西部的浪漫情怀和暴力美学的审美主张。吴宇森在看了佩金帕的西部片《日落黄沙》(1969)之后说:“他的慢镜头用得极其浪漫,令我非常感动于动作片竟然可以拍得这样美。”8吴宇森也喜欢用非常慢的慢镜头来拍摄英雄片的男主角,尤其是牺牲那一瞬间,在慢镜头之下是极具精神表现力的。经典的慢镜头能体现出一种精神境界,凸显动作的表现魅力。与佩金帕将慢镜头用于表现动作不同,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则用慢镜头来补足演员的演技或强调演员的感情,捕捉刹那间人物微妙的心理转折。
在歌舞片中,慢镜头有助于强调镜头的美感和节奏,表达歌舞片式的动态美感。MTV或者广告片经常会用到慢镜头,以凸显和美化事物,使用慢镜头一方面是为了营造气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眼球经济。
慢镜头可以将高速运动的物体,以极慢的速度呈现在观众面前,并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比如,在BBC经典纪录片《地球无限》的第一季中有一集叫《多样浅海》9,里面有一个大白鳖捕食海狗的经典片段,就是以慢镜头的方式将这一过程重放了两遍。大白鳖先是跃出水面,接着几乎悬停在半空中,然后再缓缓落入水中。原本8秒钟的镜头,硬是持续了45秒才放完。在现实生活中,观众不可能如此近距离、如此清晰地观看鳖鱼捕食,用慢镜头处理,不仅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张力,还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与此同时,慢镜头还会给观众留出观察和思考的时间,观众才会同情海狗的遭遇,感叹海狗出海捕鱼的危险,进而感叹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理性思考,以及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抒情意味浓重。
定格
定格是影视片的镜头运用技巧之一,表现为屏幕上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成为静止画面,也就是呆照。定格通过“冻结”画面,使人物的动作停止,让观众像看肖像一样,欣赏人物的造型美,可以用于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
定格实现起来并不难。电影的定格是将选取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让画面延伸到需要的长度。数字视频则是将一片段的尾帧画面做静帧处理,并给静帧设置一定的持续时间,使观众产生瞬间停顿的视觉感受,然后再接下一片段的第一帧画面。所以说,定格就是冻结画面,延长时距。
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可以处理成由动到静,就是从活动画面到定格画面;也可以处理成由静到动,也就是从定格画面到活动画面。在影视片中,定格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将定格放在叙事过程中间,打断正常的叙事节奏,使人物脱离当前时间的影响;另一种是将定格用在影片结尾,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营造最终的画面感,给观众一个可以带走的标记,以便回味。
将定格放在叙事过程中间,往往出于叙事结构的需要,通过定格画面来打断当前叙事进程,给紧张的叙事节奏来一个缓冲,或者插入与此相关的另外一场戏。如图1-3所示,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2011)中有一段情节,神龙大侠熊猫阿宝和盖世五侠急三火四地向音乐家村飞奔而来,迎战独眼狼那伙强盗。双方刚一碰面,阿宝和盖世五侠就摆出了一副颇具喜感的造型。用定格处理不仅能突出具有雕塑感的画面造型,还可以使时间短暂地停滞,给观众留有少许时间,以舒缓和平复情绪。前面是阿宝和盖世五侠急三火四地飞奔而来,后面又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斗,中间使用定格画面,不但可以让后面的打斗从静态开始,实现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还能使接下来的画面更加动感十足,惊心动魄。

图1-3 影片《功夫熊猫2》中的片中定格
还可以在画面定格后切出,然后再切入回忆、冥想和梦境等其他时空的场景。此时定格的作用是中断当前叙事进程,并通过定格画面中的事物进行暗示,进而把两个不同时空的场景关联起来,方便观众理解。此处的定格画面往往会锁定与回忆、冥想和梦境等情景相关、相似或一致的事物,比如照片上的人物与回忆中的人物、某件作为纪念品的道具等。
另一种使用定格是出于展示画面的需要,即通过定格画面来强调主角个体或者群体的形象和造型,往往出现在段落结束处或者影片结尾,以此表明故事结束,并营造最终的画面感。比如影片《锦衣卫》(2010)的片尾,远处夕阳西下的余晖里,锦衣卫青龙策马而来。然后将这幅画面以及剪影的形式定格下来,一直保持至剧终(图1-4)。影片通过定格表明故事结束,并借青龙的剪影点题,再次提醒观众,本片片名叫《锦衣卫》。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在红彤彤的落日余晖里,青龙策马而来,光芒万丈,豪情满天,画面感强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穷无尽的回味。

图1-4 影片《锦衣卫》中的片尾定格
1.2.3.2 镜头时间的压缩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如何缩短镜头的持续时间,实现对画面时间的压缩。在实践中,电影、电视剧和新闻片等,都有时长的限制,因而对镜头时间压缩的需求远比对镜头时间拉伸的需求,来得更实际、更迫切。只要我们还在意影视作品的商业价值,就必然会在意作品的时长。通常这是一种对时间的限制,而不是对时间的放纵,所以对画面时间的压缩就变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慢镜头是改变画面的播放速度,也就是改变帧速率,定格本质上也是改变帧速率,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增加镜头的持续时间。快镜头则正好相反,是对镜头持续时间进行压缩。压缩镜头的时长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加快叙事的节奏,二是增强观众的紧张感。
快镜头是指拍摄影视片时,用慢速拍摄的方法拍摄,再以正常速度放映或播放,从而产生人或物的动作速度比实际快的效果。以正常速度拍摄的镜头,剪辑时在时间线上调整镜头的播放速度,当速度超过100%时,就是快镜头。只要剪辑片段的帧速率高于原始镜头的帧速率,就能产生镜头加速的效果。快镜头一般用来拍摄车辆行驶或人马奔跑等,它能迅速展现事物的运动变化,产生极度紧张的视觉效果,同时压缩镜头的持续时间。
在剪辑时,想对比不同帧速率下快镜头的效果差异,并不需要真的去改变时间线上原始片段的速度,而应先以不同的倍速播放时间线上的原始片段,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速率,然后再对片段做变速。因为视频变速需要改变帧速率,压缩原始帧,创建新的帧,这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计算,需要等待素材渲染完成后,才能观看效果,而逐一尝试改变时间线上原始片段的速度,耗时费力,也不现实了。
几乎所有的非线编辑软件都支持J、K和L这三个快捷键。J键是倒放镜头,K键是停止播放,L键是正放镜头。键盘上J键键帽上有凸起标记定位,J、K、L三键相邻,适合不看键盘盲打盲播。观看快镜头的播放效果,只需多敲几下 L 键,就可以实现倍速播放。只不过不同的非编软件中,L键点击的次数与倍速的递进关系有些差别。比如,Apple Final Cut Pro X 的倍速是按照等比数列关系递进的,按L键的次数分别为1、2、3、4、5、6,倍速递进关系分别是1倍速(原速播放)、2倍速、4倍速、8倍速、16倍速、32倍速,即后者的倍速都是前者的两倍,最高是32倍速;而Avid Media Composer中的倍速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关系递进的,按L键的次数分别为1、2、3、4、5,倍速递进关系分别是1倍速(原速播放)、2倍速、3倍速、5倍速、8倍速,即后者的倍速等于前两项倍速之和,8倍速也是最高的倍速。按下K 键,就可以停止播放。连按J键也遵循这样的倍速关系,只不过画面是倍速倒放的。如果在按住 K 键的同时,点按 L 键或者 J 键,则是逐帧慢进或者逐帧慢退,每点按一下,慢进或者慢退一帧。如果在按住 K 键的同时,再按住 L 键或者 J键不松手,就会以0.5倍速慢进或者慢退播放。多尝试几次,基本就能找到镜头播放的合理倍速。
我们会发现,无论快进播放,还是快退播放,倍速值都有个上限。高倍速会带来画面的扭曲、夸张和失真,就像电影《功夫》(2004)中,星仔和包租婆赛跑的片段。除非追求的就是这种喜剧效果,否则这样的快镜头确实很难与生活化的写实场景组接起来使用。高倍速快镜头的合理应用场景是延时摄影。
延时摄影又叫缩时录影,是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延时摄影拍摄的是一组照片或是视频,后期通过照片串联或者视频抽帧,把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几年的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在一段延时摄影视频中,物体或者景物缓慢的变化过程被压缩到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
在BBC的纪录片《地球脉动》(2006)中有一集的名字叫《辽阔平原》10,拍摄的是成千上万只驯鹿边迁徙边吃草的镜头。驯鹿群一天要走三十多英里,它们的迁徙过程是边走边吃,边吃边走,走走停停,用正常速度剪辑会让画面显得冗长而拖沓,缺乏新意。剪辑师敏锐地发现,驯鹿群虽然很庞大,移动速度也不快,但它们行走的路线是前后一致的,尤其是走过狭窄的湖湾时,其迁徙的路线显得非常紧凑。在最终的成片中,剪辑师运用抽帧技术,加快了镜头速度,让驯鹿群绕过湖湾的镜头只持续了八秒。因为摄像机以远景来拍摄,背景画面是静止的,只有白色的驯鹿群在移动。驯鹿迁徙就像白沙在流动,前后相连,连续成线,直至完全消失,画面充满了诗意。